2008-08-29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6):吴哥窟看日出

7月21日,星期一,晴空万里。

据说,吴哥窟的日出很美,旭日的红光会把吴哥神殿背后的天空染诚红艳艳的色彩,映照古寺,特别具有震撼效果。我们昨晚看不到日落,今天大家都起个大早,凌晨5时就出发,到吴哥窟等待黎明,等待日出。其实我3点半就醒来了,因为昨晚调手机闹钟时,忘了暹粒与新加坡时差1小时,原本要它4点半叫醒,却在当地时间3点半被吵醒。

凌晨5时的马路,仍然漆黑一片,但我们旅行车的前后都有不少的都都车、小汽车和旅行车,鱼贯而行,都往吴哥窟西门的方向。


进到吴哥窟城内,天已现出鱼肚白色。西门内的每个脚落,都占满了守候日出的游客,随便数一数,约莫超过一百人。我起初和大伙挤在西门内的长廊外,居高望向东方,后来觉得距离神殿太远,恐怕看不真切,就步向神殿的方向走去。

这时候,天色渐渐由白变黄,天空也开始慢慢拉起云雾,从上往下移动,我心中暗叫不妙,想到昨晚的那场大雨,害的我们看不成日落;该不会老天爷又不成人之美,连日出也不让看吧?

走在湿漉漉的草地上,鼻子吸入的是清凉的水汽,心情很好,即使看不成日出,也绝不回枉来这一趟。


走到神殿前的莲花池前,那里老早就占满了不少摄影爱好者,相机的三角架节比邻次地站立在池边。我这时才赫然发现这里才是观看日出的最佳位置。天色带着尖顶神塔,到影在莲花池里,如果再加上一个红红的太阳,那会是什么样的美景!

这时候,太阳还没有露脸,而天上的云雾则似乎越聚越多,我们还没看到美丽的日出,却先看到了天际的愁云惨雾,倒影在莲花池上、也倒影在一些游客的脸上。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眼看着云雾在这边挂起,而天的另一边则出现了一道红霞。


这道红霞出现在神殿的左侧的丛林上空,红艳艳的,把半个天空涂上红黄黑三种不同的色彩,在树梢上展现,像一幅美丽的水彩画!而神殿这边的天空,则依然是黄色的彩霞,形成极强烈的对照。心想,如果这道红霞出现在神殿这边,该有多好!红霞映照神殿,正是宗教的神秘震撼,可惜无缘得见。

不一会儿,红黄两道彩霞同时收敛,天就亮了,而众人期待的太阳始终没有露脸。无论如何,天际还是出现了阳光下的五座神塔,彷佛就像飘扬在空中的柬埔寨国旗那样,神圣而庄严。对许许多多的游客而言,吴哥城头上的大头佛像也许给他们留下最深刻的印象,但对我来说柬埔寨国旗上的吴哥窟五塔神殿,则是响往以久的最爱。




2008-08-25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5): 普农巴坎寺


从吴哥窟出来,已近下午5时,我们续程前往离吴哥窟约1公里的普农巴坎寺(Phnom Bakheng),准备在那里看日落。

普农巴坎寺,有人译为巴肯寺或巴克恒神庙,建在巴坎山上,是吴哥古迹中唯一建筑在山丘上的神殿。在这里,游客居高临下,可以鸟瞰整个吴哥窟和吴哥城,可以看尽吴哥平原风光,也可以观赏吴哥落日的英姿,是游客必到之地,而且选择在黄昏时刻到这里,为的就是一睹吴哥古迹在黄昏时的优美。

在古时,沿陡峭山坡的阶梯就可以到达山顶的神殿,现在这条直通神殿东门的阶梯已因风雨的长期侵蚀,而不宜使用,只留下两头守护山头的石狮子,义无反顾地日日夜夜在那里守护着。

如今,游客必须沿着一条新开辟的泥路,迂回曲折地循山腰而上,历时约20分钟才到山顶。到了那里,我看到当地的柬埔寨人在拜祭他们的公牛神或多产神难提Nandi。在印度教里,难提是力量的象征,是湿婆神(Shiva)的坐骑。在难提的旁边,还有一尊小型的雕像,却不知道是甚么神灵?

根据我所读过的资料,普农巴坎寺建于公元907年是吴哥王朝的耶输跋摩一世(Yasovarman I, 公元889-908在位)兴建的,是他从今位于暹粒市东南的罗洛斯旧址迁都吴哥地区后建的另一座国家寺庙。虽然建在山丘上,但还是循规在寺庙的四周挖了濠沟。这头神牛是安置在濠沟遗址之外,显然是后来才安置在那里的。

普农巴坎山,其实只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山丘,海拔只有67公尺,但因为四周都是平原,站在山顶上,仍然有站在高山上的感觉。而山,正是深受印度教宇宙观影响的古吉篾人追求的圣地。吴哥城的开创者耶输跋摩一世,信奉印度教,他在公元889年即位,第二年他就迁都到吴哥地区,因为这里有一座巴坎山,可供建庙供奉林伽(Linga)
;同时,这里地域开阔、适合建造新的城市,又临近暹粒河,水源充足,可以发展农业,提供粮食。附近丰足的砂石与林木,又可保证建筑城市的材料,源源不绝。当他在公元890年同我一样,站在这普农巴坎山上,远眺今日的吴哥窟时,是否会预见到200年后它会在他眼前出现,并且成为游客热爱的景点吗?

普农巴坎寺建于907年,现已超过一千年,除了三层台基和几座损坏不堪的神塔还零星地立在原位外,我们已经很难想象它当年的风采了。世界遗产基金会(World Monuments Fund)在东门外塑立了一个牌子,说明一项修复计划正在进行中。右图即为普农巴坎寺的原貌图,但没有说明资料来源和年份。

根据左图,普农巴坎寺的基台共有五层,座底的一层面积76平方公尺,上面各层面积逐层缩小,最上一层的面积是47平方公尺,形成一座“山”的象征。底层基台四周,围绕着44个大大小小的砖塔,每一层基塔四周级阶梯两侧,亦各有小石塔,总共有60个,加上最高层的五座莲花塔,共有109个。以研究宇宙哲学和天文学著名的菲利奥扎特曾在1950年代研究过本寺的部局,认为这些石塔的位置都经过建筑师的精心布置,无论从台基任何一面的中心位置看这座神殿,都只能看到其中的33座。他指出,33这个数字正好是须弥山(Muru)上众神的数目。109塔的总数,也具有特殊的天文历法的意义,按菲利奥扎特的说法,最上层的中央高塔,代表世界的轴心,其余的108石塔代表四个月相,每个月相有27天。神殿的七个层次象征7重天国,每一层含有12座塔,代表木星12年一个运行周期。芝加哥大学的学者保罗.韦特利称这座神殿是“一部用石头写成的天文历法”。如果这些说法正确,那古吉篾人的智慧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马雅人是不相上下的。今年四月间,我在墨西哥犹加敦半岛的吉杰.以扎(ChichenTtza)马雅金字塔El Castillo中,也看到类似的“用石头写成的天文历法”,普农巴坎寺与El Castillo 金字塔,是异曲同工,还是同工异曲?我陷入迷雾之中......

爬上普农巴坎寺神殿的最高层,我看到那里已坐满等待日落得人群,男女老少都有,中外游客齐聚一台,很难分清哪一个是中国人、哪一个是日本人、韩国人、法国人、英国人.....我夹在其中,突然觉得自己是十世纪的古吉篾人,好奇地望着这些从“外星”飞来得访客,想问些甚么,又觉得不知如何开口。

突然,天色暗了下来,天上挂起黑云,远处还响起了雷声,看样子马上就要下雨了。我和云不敢再逗留,赶紧沿着原路下山,其他的游客也无不争先恐后地往山下直奔。美丽的落日,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变成了虚幻的神话了。

冲到旅行车上,滂沱的大雨就稀里哗啦的下起来了,好险呀!车子回到城里时,我们发现旅行车突然变成了“游艇”,在暹粒市的大街上缓缓划行。这时的暹粒市已成泽国了!

2008-08-19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4):吴哥窟

参观完托玛隆神庙,我们折回吴哥窟西门前的吴哥咖啡座(Angkor Cafe) 享用午餐。这一顿完全是柬埔寨风味的午餐,不太辣、不过油腻、不过咸,味道介于马来餐与中餐之间,非常合我口味,吃的很开心。

左图:吴哥窟的外观,窟前是一条护城河,有一条石砌的大桥与对岸连接。

餐后,我们步行到吴哥窟西门护城河前拍照,然后才步行过河。横跨护城河的大桥,长190米、宽10米,走在游人熙来攘往的大桥上,迎面看到穿着黄色袈裟的僧侣,我彷佛回到12世纪的吴哥盛世。

吴哥窟又称吴哥寺,或小吴哥,是吴哥王朝苏利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 公元1113-1150年在位)时兴建的,供奉毗湿奴神,目的是作为他的都城,同是也是他的寝陵。这座既是寺院又是王陵的新都城,由一道1030米长、830米宽的围墙环绕着,城外又有宽190米的护城河与对岸隔离,可谓固若金刚。那条由两头石狮子坐镇、左右两条九头蛇神(Naga) 作护栏的石桥,据考证是后来在13世纪才建筑的,最初那条只是木制品。这都城一反吴哥城市大门朝东的传统,它的正门是座东朝西的,据学者的最后结论,认为与吴哥窟的性质既是寺院、也是王陵有关,面朝太阳下山的西方,意味着人们往生后所去的方向。














图:吴哥窟的正门,一反吴哥城市向东的传统,它是座东朝西的。

过了石桥,我们到了吴哥窟的西大门,抬头一望,只见长长的两道长廊,左右延伸,中间夹着三道大门,门顶上皆有塔楼,说明这里的建筑是寺院。中间那道门,挂上“闲人免进”(No Entry)的牌子,游客只许从左边或右边的门进入。我有点失望,因为听说正门通道内有一尊3米高的毗湿努神像。导游带我们从正大门右边的门口进入长廊,只见长长的廊壁上都雕有各种神像,而以APSARAS 雕像为多,如同早上看到的三个寺院一般,这是吴哥古迹的特色吧,我想。


左图:吴哥窟城内的通道,通向城里的主神殿。

通过宽大的门道,我们进入了吴哥窟城内,眼前突然开阔,但见三座高塔出现在一条长长通道的尽头。导游说,那高台上面的高塔,其实共有五座,其中四座分别建在四方形的四个角落,正面望去,后面与前面两塔重叠,只见前塔而不见后塔,故与中间主塔形成三塔鼎立的错觉。通道两旁,都是木造的民居,现以荡然无存。苏利耶跋摩二世的王宫。也是木造的,其遗址据说在大道的北面。走到大道的中段,我看到两座藏经楼(图书馆),左右各一,规模要比早上在托玛隆寺所见,豪华宏伟的多。


左图:吴哥窟神殿的五塔倒影,给人虚幻与真实错位的感觉。




过了藏经楼,我们来到通道北面的莲花池。这时候,盛开的莲花正在斜阳扑面而来的热浪里,努力地展露笑容,在游客的摄影机前,摆出千姿百态,争妍斗丽。我们在那里拍了几张“娇莲述情”和“五塔倒立”的像片后,导游就宣布自由参观,一小时候回到原点集合。

我和云两人一组,为躲避骄炎的斜阳,舍正西门而走北门,那里靠近森林,绿树成荫,但却人烟稀少,猴子成群。不知这些猴孙们是否和我们用样,是慕名而来的游客,还是守护这古迹的猴神哈努曼(Hanuman) 的化身?

从北门进入大神殿,上到第二层,我们看到了两边长长的回廊以及回廊内的浮雕。这神殿基座的第二层,四面都是回廊浮雕,总长800公尺,据说是世界最长的回廊浮雕,这些浮雕叙述着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以及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战争事迹。浏览墙上的各种怪兽,包括独角兽、狮身鹫首怪、会驾车的翼龙、长着孔雀尾巴的鹰.....我彷佛又回到童年时那段日夜捧着童话故事书的年代。

下左图:毗湿努神殿第二基层的回廊,总长800公尺。

下右图:回廊内的浮雕,出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的神话故事以及苏利耶跋摩二世的战争事迹。














上到第三层,我们就到了毗湿努神殿的基台顶端。从这里绕一圈,只见神殿的四面都有阶梯,朝西的那一面倾斜45°,是专供苏利耶跋摩二世、祭师和贵族使用的;另外三面则倾斜75°,是让卑微的人民使用,因为倾斜度大,他们必须手脚并用,才能爬上去。我们参观的时候正逢中间的主塔在进行维修,游客禁止往神殿上爬,因此失去观览神殿五塔的雄伟结构和塔内的精美雕刻和雕像。在神殿的基层绕了几圈,始终没能看清整个五塔耸立的全貌,觉得很遗憾!

据了解,神殿由五座莲花塔组成,中间主塔离地高65米,是整个吴哥窟最高点。这五座宝塔,象征着印度教徒向往的众山聚集的须弥山(The Meru), 印度教徒相信人间的君王是由天神毗湿努(Vishnu)的化身,功成身退之后,终归要回到须弥山去。有人说,吴哥窟的格局,首先是宗教为主而不是军事的,“水”在整个吴哥窟的设计上,占着最重要的地位。在印度教的宇宙观里,宇宙初创,须弥山是从水的混沌中浮现,因此吴哥窟四面环水,这水是从它东面的暹粒河(Siem Reap River) 引过来的。


上图:吴哥窟的毗湿努神殿,象征着印度教的须弥山。

2008-08-11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3):托玛龙神庙(Thommanon)

离开塔高寺,旅行车把我们拉到不远的托玛龙神庙 (Thommanon),给我们20分钟自由参观。这是一座小型但很精致的寺院,一眼望尽,游客稀少。我走过那条小小的干涸了的“护城河”,看见东西两个门塔,四周的围墙都被拆除了,只剩下门楼旁依稀可见其痕迹。整个寺院,大约只有半个足球场,朝东的门塔有一条短短的走廊,连接主神殿的正堂。整座寺院仅有一座主神殿,这符合吴哥建筑的传统。在寺院的东南角,有一座独立的藏经阁。这座寺院据说是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早期建成的;但也有学者说是苏利耶跋摩一世(1002-1050年)在位时兴建。无论如何,那肯定是10世纪末或11世纪初期的建筑。



左:西门楼





右:西门楼塔上的雕刻


从“南门”向西走,就到了西门楼,它孤伶伶的站在那里,毫不起眼。我走到门楼前拍照,才赫然发现它的价值。门很小,但门楼上的雕刻却很繁缛,而且保养得很好,仔细观览,原来四面都有雕刻。正西面的门楼塔上的三角墙,雕刻着化身为苦行者的湿婆神,形象清晰,栩栩如生。


走进主神殿,里面墙壁和通道的雕刻更见精彩,在塔布隆皇家修道院里到处可见的阿普沙拉女神(Apsaras) 雕像,在这里也很多,而且保存的更为完好,可能是经过修复的关系。

身为图书馆员,我对这寺院的藏经阁特别兴奋。明知阁里面十成是空荡荡的,还是希望能看到一点蛛丝马迹什麽的。臧经阁的面积很小,看起来像一间独立式的两层小洋楼。门是关闭的,窗是假的,根本看不到里面。


左图:主神殿内的神女雕像,保存的非常完整。




下图:托玛龙神庙的藏经阁外观,很像一座精雕细琢的两层洋房。


(8月13日晚上8时13分完稿)

2008-08-09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2):塔高寺


出了塔布隆寺东门,我们被导游带到吴哥城东门外的塔高寺看看。真的是看看,我们只是坐在舒服的冷气旅游车内往外看,听导游解说,没有到寺内参观。

据导游介绍,塔高寺约建于九世纪末至10世纪初期,是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修建的。这座寺庙并没有建完就停工,中途喊停的原因,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该寺在修建期间遭遇到雷击,王室认为不祥,因而放弃工程;另一种说法是,选用的建材石块太过坚硬,不适于雕刻。由于吴哥王朝的寺庙雕刻,都是在建筑物完成后才进行的,而该寺遗址只有少许的雕刻,大部分建筑保留了用石块砌建而成的原貌,所以上述两种说法,都有可能。

后来查看史料,史学家认为,这个金字塔是由阇耶跋摩五世在位时开始建筑,后来在他的继位者苏利耶跋摩一世(1002-1050年在位)送给他的前朝大臣yogisvarapandita, 而他本人则着手兴渐吴哥窟。根据传统,大臣的神塔不能超高过国王的,所以yogisvarapandita只用了底层,并只在底层进行雕刻。

从外形看,这座建筑在山顶上的寺庙,有点类是马雅的金字塔。它的塔基共有三层,第三层又分三个小台阶介面,所以从远处望去,像似五层。整个塔基高21.3米,底层是一个60平方的四方形,最高的一层则是一个46x44米的长方形.上面耸立着5座神殿,居中的那座神殿最高,这5座神殿象征着印度教徒心目中的须弥山,是众神居住的5座山峰。

(8月11日清晨完稿)

2008-08-04

柬埔寨五吴哥古迹之旅(1):塔布隆皇家修道院

4月20日,星期日,晴。

正当柬埔寨和泰国为了柏威夏(Preah Vihear)古寺而陈兵对峙的紧张时刻;正当柬埔寨各地正在热热闹闹地举行全国大选的竞选活动时刻,我们一行20人的摄影爱好者观光团,飞到了距离柬泰边界152公里的暹粒市。我们不是为支援柬埔寨对柏威夏的主权而来,我们也不是为了要奏柬埔寨大选的热闹而来,而是要一睹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吴哥古迹的丰采而来。

飞机是凌晨6时从樟宜国际机场第一搭客大厦出发的,起飞时天还没亮,我为了补充凌晨3时就被闹钟叫醒而引起的睡眠不足,一上飞机就闭目养神。朦胧中起来上厕所,无意中往机窗外一望,乖乖不得了,只见一团红红的火球,在云层下跳跃而出,射出万道红光,朝我的眼珠射来!我赶紧闭上双眼,可是太迟了,那万道红光已凝聚在我的眼球内,久久不散。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在飞机上看到日出,时间是早上7时。

飞机准时在当地时间7时05分抵达暹粒国际机场。原来暹粒与新加坡有1小时时差,我们无形中赚到了1小时。旅行车送我们到旅馆途中,只见转入市郊后大道的两旁,竟是两三层楼高的旅店,导游说这些崭新的旅店都是近几年才建立起来的,为了满足需求日殷的游客量。我们入住的吴哥日间渡假旅舍(Day Inn Angkor Resort),也是很新的。


左图:塔布隆寺内,到处可见大树盘根的神庙。


吴哥古迹座落暹粒市郊周围,离首都金边约240公里。在我们在吴哥古迹区的首个目的地,是座落在暹粒市东北方的塔布隆寺(Ta Prohm),沿途经过吴哥窟,回程才去参观它,原因是黄昏的吴哥窟最美。

塔布隆寺建于公元1186年,此时正是崇尚佛法的阇耶跋摩七世在位,所以建筑的模式和布局,已经脱离以前纯印度教的模式,而是印度湿婆教与佛教的融合模式,它的特点是结构简单而粗糙、装饰繁缛,好用宗教题材来装饰门楣。

左图:塔布隆皇家修道院的东门。古吉篾(或译为高棉)人以东为尊,从前各种宗教仪式皆从东门开始,然后才前往中央地区。


塔布隆寺原名“阇耶吉哈拉”,意思是“皇家修道院”,阇耶跋摩七世曾在此举行过几次偶像献祭,最重要的一次是把智慧之神巴吉纲巴拉米达献给他的母后。这所1千米长、七百米宽的修道院,当时住着各种宗教派系的信徒,可以说是思想自由开放的修道院。

塔布隆皇家修道院基本上是保持被发现时的崩塌状况。该院被发现时整座修道院已被周围高大蔽日的榕树团团围困着,密密麻麻的树枝和树叶,把阳光夺走;榕树的根又大又粗,庀佑着摇摇欲坠的庙宇(见上图),或盘旋在建筑物的窗外,向内窥视,伺机而动(见下图,我们在院内所见,到处都是断裂的回廊或空荡荡的圆柱建筑。这些不修复的断墙崩瓦,和我不久前在中美洲马雅古迹中所看到的一些情景很类似,它给予我的震撼力远比那些修复过的古迹更大。这些原装的崩坏,让我们体会到自然的威力,它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把人类千辛万苦建立的繁荣与辉煌蚕吞殆尽。

右图:盘旋在建筑物窗外的自然威力,会在我们不经意的时候把人类千辛万苦建立的繁荣与辉煌蚕吞殆尽。


在断墙回廊与空荡的建筑间游走,我惊喜地发现还有不少完整的壁雕,经]历了几百年无情岁月的洗涤,居然可以几乎完好无损地留在回廊或墙壁上,向游客述说故事或展现风姿。那些扭动着纤腰、脸带浅浅笑容的阿普沙拉(Apsaras) 女神, 特别引人怜爱!


右图:雕刻在墙壁上的阿普沙拉女神像


印度教徒相信,阿普沙拉女神,是善与恶的力量抓住了蛇神Naga之后,在混沌的“乳汁之海”搅动下,从一朵朵浪花中诞生的。这些女神,在塔布隆修道院的明亮的回廊和列柱上,在幽暗的壁角与转弯处,无处不在,她们上身裸露、下体围着一条吉篾族的传统统裙,体态丰盈纤细,双乳饱满、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眼波流转,风情万种。在晨光透过厚厚的丛林,在鸟语阵阵从林叶里传来的时刻,她们彷佛都活跃起来了,纷纷从墙上、从柱间款款走出,翩翩起舞。她们手臂上的银镯,脚踝上的印度式金铃,也彷佛颤动起来,发出悦耳的叮呤细脆声。后来发现,这种阿普沙拉女神雕像,与吴哥建筑是形影不离的,只要是吴哥建筑就会有阿普沙拉女神雕像。阿普沙拉女神,也是柬埔寨古典宫廷舞蹈的主角。

(8月8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