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31

太平怀旧之旅(9):太平山

这次回来太平,只有短短的三天,无法抽空上太平山,心里总觉得此行并未完满。上图是在丽晶旅社前拍的,是早晨的太平山,晨曦中,太阳刚刚从山头跃出,圆圆的脸蛋,仍被昨晚眷恋青山的乌云纠缠不休。

太平山,也称咖啡山或拉律山,在英属时期它被称为“麦斯威尔山”(Maxwell Hill),是闻名北马的旅游和避暑圣地,海拔约4千英尺(1250米)。该山避暑区始建于1880年,由当时英国殖民地政府高级官员佐治.麦斯威尔(Gorge Maxwell) 主持开辟,专供英国政府人员和欧洲人避暑之用,后来慢慢才发展成旅游景点。一直以来,太平山旅游区都是由市政府管理,没有做过什么市场宣传,所以除公务员外,知道这个避暑圣地的旅客,大概也只有北马一带的居民,它的名气远远比不上中马的金马仑和云顶高原,以及南马的福隆港。也就因为它的名气不盛,游客稀疏,我就特别钟情它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它那份超凡脱俗的隐逸。所以,我在太平念书的7年里,上山度假的次数不少于10次,而在离开太平以后的42年里,只要有机会到太平,我都会抽空上去看一看的。


太平山坐落在太平市区以东约6公里,沿古打路经二王山,转入瀑布路一直往前就可到达它的山麓。在学生时代,我们上山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沿着山间陡峭小径步行登山,费时约两三个小时;其二是乘坐管理当局经营的吉普车上山,到山上度假山庄约需半小时。据说,早期上山的路非常难行,英殖民地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家眷上山避暑,得乘坐小马或骑轿子。吉普车的出现是日本投降后的事。

在日治时代(1942-1845),太平成为霹雳州和苏门答腊的行政中心,日本军官在太平山设有官邸,并下令修整上山的道路。上山的公路,战后都铺上柏油,但公路是顺着山势而建,狭窄且曲折蜿蜒,吉普车又驾得极快,每次乘车上山,总是有点怕怕。但驾驶员的技术一流,转弯抹角驾轻就熟,至今还没有听说发生过意外事故。上下山的吉普车服务每小时一趟,所以没时间渡宿的游客,可以选择作一日或半日游。

山庄离山顶还有约2公里,这里花园、小饮店,以及7栋别墅,其中除了一至二栋只限高级公务员租用外,其余都可供旅客和社会人士申请。山庄还设有两间小型旅舍,各有六至七间客房,供个别旅客租用,详情可上旅游网站http://www.journeymalaysia.com/MH_maxwell.htm查询。


我没住过小型客房,每次上山,不是和第十童军团的弟兄们在半山的童军营地露营(见左图),就是和一班十多二十个同学租别墅作集体活动。每间度假别墅都备有厨房炊具,应有尽有,我们只须备足粮食疏菜,就可以自己弄来吃,懒惰作饭时,还可以到山庄的食堂或小旅舍用餐。山庄附近,还有一个农场,为山上的别墅和旅舍提供新鲜疏菜、牛油、牛奶、鲜花等,有时还可以卖到山下去。

童军营地设在山腰上,离避暑山庄还有两三公里,这里以前是霹雳政府公务人员专用的小旅舍(Resthouse) 所在地, 后来废弃不用,周围地方改为种植茶树,出产茶叶。记得有一次我们在童军营地露营,被邀请到小旅舍听一位从新加坡来的牧师讲道,当时他讲过些什么道理我全记不起来了,但他那口标准英语悦耳动听,至今仍然绕梁不绝。


避暑山庄设在海拔三千七百多尺的高原,空气寒凉,很受欧洲人的欢迎。7栋别墅都依欧洲习惯命名,如'The Hut' (Cendana), 'The Cottage' , 'Treacher' (Tempinis), 'The Federal Bungalows'(Sri Angkasa), Speedy's Chalet (Rumah Rehat Gunung Hijau), 'The Nest' 以及 'The Box'.

左图的背景,即为位于海拔3750英尺的Treacher别墅。当年,我和同乡水容以及一群太平朋友就在那里“避暑”。其实,山上白天气温凉爽,一到夜里就变得非常寒冷,连冲凉的水也变成冰水一般,所以我们洗澡都在日落以前。

从避暑山庄往下望,居高临下,视野广阔,心情特别开朗。天气晴朗的时候,极目望去,整个太平市及周围的拉律、峇东、士拉马、十八丁、马六甲海峡都可收入眼帘;甚至遥远的霹雳河口和下霹雳首府安顺,也可以看到,使人产生一中“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情!凤起云涌的时刻,又是另外一种意境,我们可以看见重重云海,从西边的马六甲海峡扑面涌来,一波又一波,犹如钱塘江的波涛,铺天盖地而至,到了山边突然往上冲来,像惊涛拍岸,又像海啸卷浪而至,瞬间即把整个避暑山庄吞没掉;而深陷云海中的人和房子却丝毫无损,只感觉置身云雾,视觉模糊,眼前白茫茫的一片,有点湿湿的凉意,但不会觉得冷,那种如幻如真的感觉,犹登仙境。

晚上,太平市灯火璀璨,五光十色,周围地方漆黑中灯光点点,犹如天上的星星倒挂水中,隐隐约约,诗意盎然。清晨时分,如果起得早,我们还可以爬上山顶看日出东方,在晨曦中的太平山另一边平原,霹雳河婉延流过,像一条素色的带,在绿色的田野中飘扬。

2008-12-27

太平怀旧之旅(8):太平湖


太平湖,风光旖旎,景色绝佳,是名闻全马的园林,人称最美。这次回来,虽然没有时间到那里慢慢欣赏,但蒙新富兄好意,驱车带我们绕了一圈,也算一解思念之苦了。

太平湖花园位于太平市区的东南角,东向太平山,北旁二王山,白天,天气晴朗时,碧绿的青山倒影在洋洋的湖水中,形成一幅广裘222英亩的湖光山色图,巧夺天工。


太平湖之美,出于人工的设计,虽非天然而胜于天然。园林内,由矿湖巧变而成的大小湖泊,星罗棋布,精过园林设计师的修径造桥,广植花草树木和亭 台,就从昔日的“灰姑娘”渐变成今日的“美娇娥“了。难怪快乐诗人许建吾,在1960年代到了太平湖就乐不思蜀,一呆就是好几年,在华联中学担任华文老 师,还给它取了八处胜景呢!

以〈追寻〉一词红遍海外的浙江诗人许建吾,也是我高中时的华文老师,当年应该是1964年吧?不是很肯定。他几年前展转经香港、新加坡而到了雨城,是接受 姚文训校长的礼聘而落脚太平。当年,他住在神庙街华联独立中学的宿舍里,晨昏都喜欢到太平湖散步。大约在1962年吧,许老师与高三班同学按照他老家西湖 八景为太平湖选取了八景,除景题之外,还为它们写下八组舒情新诗呢!可惜我晚生了三年,没赶上那场选景大会,而那组咏景诗一时还没找到,以下介绍的太平湖八景,是根据曾焕吉学长刊登在《北霹雳总商会新厦落成......特刊》里的八景图,加上自己的想象和体会写出来的,若有错误,恳请知情者指正。


根据许老师所选的八景位置,我们可以约略猜测出他每日晨昏散步所走的路程:从神庙街华联中学教师宿舍,许老师大概是延着古打路,左转入球场路上二王山,到那里看日出或落日,顺便听猿猴啼鸣,所以八景之首,即定名为“皇岗听猿”。

二王山位于太平市区东北角,也即是旧吉辇包的中心地带,现为拉律峇东士拉马区区长官邸,山岗上绿树茂密,猴群常常在那里出没、采摘野果,并发出各种鸣叫之声,听在诗人耳里,自然另有一番诗情画意在!


在二王山听罢猿啼,高高瘦瘦的诗人许建吾,就像军人步操那样,昂着首、双手左右摆动、双足大步迈出,沿着瀑布路走下二王山。这条瀑布路的尽头,就是太平山麓的瀑布泳池。诗人面向东方,望着白云绕袅的碧绿青山,沿途欣赏右边星罗棋布的湖光山色,十分绮丽;在诗人的左手边绿草如茵,几棵高大的香妃树,参天而立。来到瀑布路与环湖公路交接处,只见湖泊内的山色倒映的湖水,清澈如镜,湖面睡莲朵朵,迎着朝阳盛开着。这里,就是太平湖八景之二“碧水红莲”了(左图,这张档案照片拍时,红莲尚未出现)。


"碧水红莲”之旁,有一湖,湖中筑有曲桥一座,横跨湖心,状似新加坡麦礼芝蓄水池湖中曲桥,但它的整体则较为纤细而修长,感觉上比前者优雅而高贵些。这湖,湖面平滑无杂草,湖水清澈见底,如天上有月,湖心亦必有月,故诗人把此景称为“曲桥待月”(左图),列太平湖八景之三。

太平湖得天独厚,旁有高耸青山,山有瀑布流泉,其湖泊虽然是从19世纪中期的矿湖美化而成,但由于它的设计者匠心独运,特从几里外的瀑布把流泉引入湖中,因而太平湖各湖泊常年都有活水源源从山涧流入,复从特设渠道流出,得以保持清澈透明,没有其他人造湖泊那种混浊和泥臭味。


从“曲桥待月”往花园的中心地带走进,诗人会走近一片丛林边缘,这里游人渐少,林荫映入湖中,清澈的湖水透出丝丝荫暗,有一种幽远而宁谧的感觉,故诗人把这里称为“春岛幽情”, 为太平湖八景之四。

“春岛幽情”背后那片丛林,现在已发展为太平动物园,据说也是马来西亚第一个夜间动物园。十多年前,当两个儿子还小的时候,我曾经带他们游览过一两次,但觉里头的动物希少,园子亦小,无甚看头。如今情况如何则不得而知了。


在文人雅士心目中,“竹”是高雅脱俗的君子,人人皆爱之。宋朝诗人苏东坡就有如下诗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诚然,太平湖小岛屿上的矮竹丛,从各个角落看过去,无不高贵文雅,令人赏心悦目,故诗人把这一景称为“竹韵琴声”,为八景之五。

虽然没有在这里见过人弹琴,但岛屿周围却常有男女情侣成双成对在湖上泛舟,他们的轻声柔语悠悠飘浮水面,随着微风轻轻向四周吹散,是情话或是琴音,谁也分不清!



太平湖的湖泊,原是采矿后留下的矿湖,但经过园林设计者的巧夺天工,把那些星罗棋布般的湖泊通连贯穿起来,并在湖泊之间的河道建造各种既美观又实用的小木桥,人为地制造出小桥流水的高雅意境。在这些精巧雅致的小桥上,或者在桥的两旁,偶尔见到有人在垂钓。诗人把这情景称之为“平塘独钓”,列为太平湖八景之六。




左图是太平湖八景之七的“翠臂擒波”。这处胜景,就在湖畔码头右侧一带,由百年雨树伸臂掏水而形成,诗意无穷!

太平湖环湖公路,都植有雨树,排列成行,即能遮荫也美化景区,蔚为奇观。据悉,太平市议会曾在2003年尝试把这名闻遐迩的雨树成荫所形成的“翠臂擒波”美景,列入马来西亚记录大全。

据报导,太平环湖公路共有百年高龄雨树90余棵。


太平湖八景之八,称为“铁骑寻芳”,最合我的经验了。因为太平湖公园总面积约222英亩,环湖一周,步行最快也要一小时以上,加上公园内四通八达的小径,若要寻芳,而又不能肯定芳踪何处,则非用一铁骑不得为功。

我在高中最后一年,情窦初开,不知不觉中患上“少年维特烦恼症”,暗暗恋上比我低两班的一位标致但矜持的学妹,却又不敢向她展开追求。这位侍母甚殷的孝女,星期日总爱陪伴她妈妈到太平湖散步,而我这个少年维特也总是风雨不改,骑上铁马,瞒着室友,到湖畔四处寻芳,找到了就在远处偷看,那一天心情就乐不可支;若是芳踪渺然,那一天就随时会跟人吵架了!

2008-12-20

尘封的记忆(2):马尼拉华人义山

12月19日,SL从城里到访,Yeap、SL 和我三人在国立大学中央广场食堂喝茶聊天。我们从胡文虎研究谈到他的广告策略、从胡文虎的虎豹别墅谈到华颂馆、又从华颂馆谈到马尼拉的华裔青年会华族展览馆,谈呀谈的,话题就转到了马尼拉华人义山的奢华这话题上。

2006年三月下旬,我趁出席在马尼拉市举行的东南亚图书馆员国际会议的机会,到访过那里的华人义山。当时,我非常震撼于义山内的舒适、豪华、干净的气派 和义山外木屋区的拥挤、简陋、肮脏的强烈对照,久久不能忘怀。如今回忆起当日所见,仍然深感震撼如故!菲律宾社会如此差距的庞大鸿沟,不正是社会动荡不 安、华人常被绑架的原因之一吗?在过去,华侨义山开放给观光客摄影拍照,但后来因为有菲律宾电视台介绍里面的佳城之后,引起贫穷菲人反感,所以后来除非事先提出申请,否则谢绝游客及电视台摄影。我当时不知有这种规定,所以拍下的几张照片,现在都变成无价宝了。

马尼拉华侨义山位于马尼拉市与加洛干市交界处,占地52.67万平方米,共设南、北、中三个大门,另有两个旁门,比邻罗马天主教坟场和菲律宾人坟 场。上图是马尼拉旧义山的南门,门口有警卫看守,戒备深严。当时我是乘坐菲华裔青年会会长TAS的私家车进入,南门守卫和司机很熟捻,得以通行无阻。

义山内分为灵骨塔区、土葬区、以及吸引无数观光客前往参观的“佳城区”。佳城就是墓宅,它们风格各异,简繁相兢,越往里走,越见精彩。这些墓宅多以大理石砌成,楼高一至二层,有的甚至三层,先人的灵柩置于其中,有些还容纳了数名家族成员的灵柩。


义山内铺设的水泥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每条路都立有路牌,多以有功于建设义山的著名侨领命名,如林旺路、林合路、谦善路等;路旁且设有路灯,入夜登火璀璨,如同白昼,难怪有人称它为“城中之城”。我们的车子“穿街走巷”,却没有见到任何车辆和行人,如果不是在安圣堂火化楼的地方见到一群送殡的人,我还以为在梦境里误闯异界的空城呢!

左图是佳城区内的排屋式墓宅,周围道路宽阔干净,环境清幽,宛如世外桃园。



义山内的墓园,建筑形形色色,包罗万有,可说是集世界各地建筑的精华于一地。我们驱车绕了一圈,就看到古色古香的宫殿式建筑、气象肃穆的宝塔式建筑、有神圣庄严的教堂式建筑、有幽雅豪华的别墅式建筑、有中国旧式的传统坟墓、有西式坟墓,也有中西合璧的庭院式建筑。

左图是义山内一间独立式“洋楼”,墓主Mariauy Tee家族,其墓楼美奂美伦,比起马尼拉一些独立式洋房,亦不遑多让。

据说,义山里的富豪墓地,犹如别墅,各种设施如电灯、自来水、空调、抽水马桶、电冰箱、电视机、沙发等,应有尽有。每年清明节或万圣节,这些高级“别 墅”,灯火通明,有些墓主后人,甚至从城里的大饭店,叫来丰盛佳肴,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还玩通宵达旦的麻将呢!但听说由于近几年来马尼拉社会不 靖,这种撤夜留宿的情况已少见了。


当然,马尼拉华人也不尽都是富豪或中产阶级,当地也有不少小店主、小职员或蓝领工人阶级,他们或他们家人的墓园和上述的豪华排屋式或别墅式墓园,不可同日而语。左图是普通市民的墓地,有的平列于地,大小不一,次者叠楼而上,称为壁椁。

壁椁沿墙而立,原来还有一段历史。日治时期,马尼拉善举公所诸领导星散各处,义山疏于管理,附近的菲律宾居民趁机侵占义山边缘的土地,建屋而居,战后屡次劝迁,都不得要领,此事一直拖延至1965年,才成功把菲人请出义山范围。善举公所为提防侵占行为再度发生,于是在义山的周边筑起围墙,并利用围墙的内面建立壁椁,安顿比较贫困的丧者,以及从无主旧坟清出来的骨骸,共得1万余穴。这些壁椁,类似新加坡翡陇山墓园内的组屋式壁椁。


左图是一个很奇特的三角形墓碑,也是义山内唯一非华人墓碑。墓主是菲律宾民族英雄马尔美将军。马尔美因不满西班牙人的不人道统治,追随革命领袖阿银那洛鼓吹革命,美国占领菲律宾后,马尔美率领游击队抵抗美军而被俘,流放关岛。1903年返菲,5月间不幸罹患霍乱与世长辞,葬于华侨义山。义山的管理者善举公所,除了献地30方公尺,还捐助1000美元建筑费,为他建墓立碑,使他能够在那里永垂不朽。






除墓园外,义山内也有几栋风格各异、功能不同的建筑,如传统庙宇式的崇福堂、现代化的安圣堂火化场、庄严雄伟的功德堂、堂构轩昂的烈士堂、简易实用的避雨亭、意义深长的纪念碑、纪念亭等,散布在义山各处。

左图为义山内的崇福堂,建于1878年,1936年重修,是菲律宾最早的纯中国式建筑。两旁有钟鼓楼,堂内建有神主牌位,祭祀有功于侨社的先贤,并立有陈谦善先贤塑像一座,供人瞻仰。



1941年,日本侵略军横扫东南亚,马尼拉自然也不可幸免。越年1月2日,马尼拉沦陷在日军枪尖下,中国领事馆总领事杨光以护侨有责,不愿撤离马尼拉,最后在4月17日,被日军押到华侨义山东南草丛洼地枪击杀害,领事馆人员7人也罹难。光复后,马尼拉的华人社会,为纪念日占期间华人的英勇抗日行为,发起在义山建立纪念碑,用以歌颂烈士精神。他们先后在义山内建立了总领事杨光暨七馆员纪念碑(见左图)、四抗纪念碑和烈士堂等,永志不忘烈士功绩。这一现象,也是别的华人义山难得一见的特殊例子。

所谓四抗,指的是日占期间在菲律宾各地奋勇抗日的四个团体:菲律宾华侨血干团、菲律宾义勇军、迫击团三九九部队、菲律宾青年战时特别工作队。日占期间,这四个抗日组织在菲律宾各地活动,一方面给予日军种种打击,让他们不得安宁;另方面也极积对付汉奸,使到那些出卖民族利益、为虎作伥的败类闻风丧胆。美军反攻菲律宾时,这四支精蜕的抗日组织与美军积极配合,曾给日军很大的威胁,四抗团的团员也伤亡惨重。



左图是烈士堂,建立于1947年,位于崇福堂的左侧,是专用来表扬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罹难的中国驻菲总领事和领事馆人员以及日治时期菲律宾各地抗日的烈士而建,1956年建竣。每逢罹难日和万圣节,华社各界,一定举行祭奠仪式,以表扬当年为国牺牲的烈士门。

另外,园内亦建有一个深具意义的渝美八二惨案纪念碑,是专为奠纪1968年8月2日凌晨4时20分因大地震而坍塌的渝美大厦住户而立,据悉那一场大灾难情况极为严重,死伤无数。



义山内还有几个别具意义的纪念亭,值得提一提。左图是性水亭,位于崇福堂前,位置优越,从这里可以鸟瞰义山外的民居和周围风景。这个中国式凉亭,是为纪念马尼拉华社贤达施性水而设的,施氏是马尼拉华社不可多得的领袖,历任善举公所董事长前后共5届,对菲华社会公益事业建树良多,卒于1963年。

建立在尊亲路中段、面对着光泩纪念碑前面的材润亭,则是纪念1967年逝世的庄材润先生的。庄氏生前古道热肠,慷慨好义,对公益慈善捐献无数,深受菲律宾华社尊崇。

这座相信是中国境外最大的华人义山,它的成立可追溯回一百二十多年前,当时旅菲华侨因鲜少信奉天主教,逝世后无处可葬,因此当地侨领林旺购下一片土地,兴建为华人墓园。之后,在历任侨社领袖的推动下,华侨义山不断发展,目前是由华侨善举总会属下一个机构负责经营管理。华侨义山由于各种风格的陵墓、各异其趣的建筑和豪华阔气的设施,它不仅在马尼拉63个墓园中独树一格,且发展成为世上少有的以墓园为主题的观光景点,这点恐怕不是它的始创者所能预见的吧!

2008-12-13

太平怀旧之旅(7):穿街走巷之五

从古打路,我们转入火车站路上段,沿途经过文华达酒店、淡米尔人学校、YMHA、印度庙、Guduara Sahib Taiping、太平福利儿童院、卫生局、太平医院员工宿舍,中途在棉兰路(Jalan Medan) 的华人餐厅吃了一顿普普通通的肉骨茶,最后才到太平火车站。

太平火车站,外貌极为一般,但它却是全马第一段铁路(太平通十八丁)经过的路段,它还是贯穿马来亚南北铁路的重要一环。19世纪下半叶,太平因为盛产锡米而兴旺,但陆路交通不便,运输全赖河道出口,英国殖民地政府决定从太平建筑一条铁路通往十八丁河口钵威港(Port Weld, 现已改称十八丁),1880年开始兴建,全程13公里,1885年建成启用。原来的火车站设在现火车站路起点处,即今火车站路与皇宫路(Jalan Istana) 路口,现爱德华七世小学的园地内,它的售票楼现还存在于火车站路与王硕路转角处。1909年,怡保通北海铁道经太平,新的火车站就改建在亚三古邦现址。太平通十八丁的路段,在1960年代停用,它的铁轨后来也被拆除,当废铁卖了。这条铁道原来曾在后廊我租过的房子屋后经过,现已改建成马路,难怪我今早走了老半天,居然没认出来。


在火车站不远的左手边,有两间马来高脚屋。日治时期(1942-1945), 这两间高脚屋是专供日本高级军官发泄兽欲的尉安所,每间住有四个来自台湾的慰安妇,口操日语,由两个姓林的台湾人看管。

除这里外,当时太平还有另一个设在旧俱乐部路的尉安所,其原址即现在的市议会礼堂。该所有大约20名来自新加坡的尉安妇。这些慰安妇,全是广州人,童年时就被卖到广州的妓院,受过艺妓训练,能歌善舞,后来被送往新加坡当妓女。新加坡沦陷后,这批为数约50人的广州艺妓,被遣送到太平、曼谷等地充当慰安妇,专供日本军人蹂躏。


火车站路有两所英文学府,从火车站经华人体育会(该会见立于1918年),就到了圣乔治书院(St George Institute)。该书院是拉萨尔兄弟(La Salle Brothers) 于1915年创建的。在太平这所由公教会主办的男校,名气虽然比不上在同条马路的爱德华七世中学,但在近百年的岁月里,也为太平社会造就了不少人才。马来西亚的大法官H.T.Ong 、婆罗州的首任大法官丹斯里Ismail Khan 以及曾任马来西亚卫生部长的黄金宝(Ng Kim Poh) 等杰出人士,就是该校培养出来的。

在日治时期,这座维多利亚风格的三层建筑被日军占用,成为日本人学校、军警部、以及军官旅馆。


从位于火车站路与第九横街(Jalan Yusof) 交接处的圣乔治书院往东走,我们经过第8横街(郑大平街,Jalan Chung Thye Phin ),来到火车站路31号著名的峇峇 之家(见左图)。

这间古色古香的太平峇峇 故居,楼高两层,大约建于1900年至1910年之间,是玲珑殷商章存据(Chong Choon Koo,1845-1937) 在太平的住家,现已被太平市议会列为古迹保存。

章存据,祖籍福建永春,槟榔屿侨生,成年后前往北霹雳的小镇玲珑经商而致富,娶太平娘惹张幼秀为妻后,定居太平。其长子章天坑(Chong Thian Keng), 是一名退休移民官,一直居住在那里。


在火车站路与皇宫路(Jalan Istana;旧称瑞天咸路 Swettenham Road) 的交接处,我们看到了太平首屈一指的英文学府--爱德华七世学校(见左图)。

太平的英文教育,领先于马来亚其他19世纪城镇。马来亚第一间英文学校,是参政司休罗(Hugh Low) 建立于1878年的甘文丁英文学校。当时,有几个欧洲工程师在太平铺设铁路,为解决这几位工程师孩童们的教育问题,休罗乃在甘文丁区内设立一所学校,也顺便收容区内矿主们的孩子。

1883年,另一间称为“中央学校”(Central School)的英文学府就在太平的镇中心地带设立,至1905年,这间校务蒸蒸日上、学生日益增加的英文学府易名为爱德华七世学校,以纪念在1901年登基的英皇爱德华七世。这间百年学校,不仅在学术方面领先太平的各语文学校,培养出的专业人才如医生、律师等不计其数;在运动方面也是鼎鼎有名的。


爱德华七世学校的校园,由于座落在19世纪太平镇的中心地带,它的周围还有很多历史性建筑,如火车票售票大楼、太平第一间政府旅社(Town rest house)、锡兰人公会(Ceylon Association, 成立于1901年)、甲必丹郑景贵公寓(位于马力街)、邮电局大楼等......很想一一参观,但此时天空乌云密布,随时都会下雨,而新富兄的车子又正好路过,承他好意把我们送回丽晶旅社,那几处古建筑只好留待下次再参观了。

左图的政府旅社大楼,建于1894年,就座落在旧火车站的对面,交通非常方便。1889年,太平成为霹雳州行政首府后,从海峡殖民地前来这里出差的政府人员和旅客日众,这间旅社不只供殖民地政府官员歇脚或渡宿之用,也开放给一般旅客。当时,太平还没有旅社。

2008-12-10

太平怀旧之旅(6):穿街走巷之四

第二轮穿街走巷寻古迹,我把目标放在古打区。上图是位于修道院路(Convent Road) 的的太平女修道院,建于1938年。这间女修道院就在丽晶旅社的左邻,从我的客房窗口,就可以看见它的后院。太平女修道院中学就设在它的旁边。

太平女修道院最早时设在吉辇包,始创于1899年,是三个从槟榔屿来的修女创建的。1938年,女修道院从吉辇包迁来现址后,由其经营的孤儿院和学校,都得到很好的发展。1941年5月,日军南侵前的几个月,这里是英军的军部医院,太平沦陷后,它成为日军的军政监部。


我们没有进入修道院路,而是沿着丽晶旅社前的回教堂街(Mosque Stree) 径直往古打路的方向走,在路口就看到那间建于1897年的古打回教堂(见左图)。

这间百年回教堂, 是太平最古老的回教堂,由拉律区大臣的家族出资建立,起初由古打区印度籍Hanafi回教徒群体使用,20世纪初交给马来族群,此后就称为马来回教堂。它的位置,距离吉辇包(即旧太平原址)约4英哩。这一带当时叫古打村,1860年中期马来土酋雅依布拉欣在这里设立他的行政中心。

这间会教堂的外部呈六角形,其祈祷室则是方形的,三面有游廊,室内空间用木雕宣教台沿着走道和窗户间隔起来。临街这一边的外貌,看起来有点象葡萄牙建筑,融合一点印度莫卧儿回教建筑的特征。在围栏内的中央拱门,开了一个风窗,蛮好看。回教堂内设有墓地,据说雅依布拉欣的妻子、孙子和知名回教大师默哈布里的陵墓就在这里。


从马来回教堂沿古打路往新板的方向走,我们沿途看到一间印度庙、一间华人庙宇和善堂和一间中文福音堂,然后来到太平福建人的总机构福建会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古打路这一段,当年是福建人、印度人和马来人聚居之处。

吉辇包开矿初期,福建人也开始从槟榔屿南下,但人数并不多。根据史料,一些福建人在第三次拉律战争时参与了战事,他们和吉辇包的海山党人并肩作战,对抗新吉辇的和合社党人。他们大概是槟榔屿建德堂的党员,因为在槟榔屿以福建人为主的建德堂(又称建德会,或大伯公会)和以客家人为主的海山党是盟友。史书说,自1880年以后,太平的华人矿区大部分操在海山党人手中,义兴党人纷纷南迁到怡保附近或吉隆坡的矿区,他们走后,取而代之者是福建人。

太平的福建人多数是从槟榔屿迁移而来,以闽南泉州的晋江、南安、同安人居多,漳州人略少,但太平的闽南话则和槟榔屿一样,带着较浓的漳州音。其他的福建人,还有原籍闽北的福州、安溪、惠安和原籍闽西的永春等地。福建会馆成立于19世纪末,1918年购得古打路这块地皮。会馆内的碑刻征信录记录显示,当时太平首富黄务美是这座双层排屋最大的捐献者。

福建会馆大厦建成于1928年,这时候太平的华人人口已经由广东人为主转型到以福建人为主,因为后来近打矿区超越太平,许多棣属海山党的客家人和广东人多外移到近打区去了。日本投降后初期,该大厦曾被抗日军用作办事处。


在古打路与敏路交接处的左手边,有一座两层的洋楼,是拉律、峇东、士那马县县长官邸(见左图)。其对街三角州地带,则是一间较新的印度回教堂。两栋建筑物的资料不详。




2008-12-07

太平怀旧之旅(5):穿街走巷之三

上图是建立于1879年的太平监狱。我们从政府旅舍Casuarina Inn 走出来,往东不远的地方就看到该监狱的后墙。沿着厚厚的、高5.5米的后前绕半圈,就可以看到这间主要是囚禁长期囚犯的监狱。太平监狱位于旧甘文丁路 (Old Kamunting Road)与敏律(Min Road, Jalan Taming Sari) 的交接处,据说原址是拉律区首个被发现的矿区地点。


间具有128年历史的监狱,是马来亚最早的监狱。它的出现,与1874年以来旷日持久的会党械斗和日益昌厥的犯案有关。创议兴建太平监狱的殖民地官员,是 第二任霹雳驻札官休罗(Hugh Low), 初期的监狱围墙是木制的,1883年时由当时的代理驻札官瑞天咸(Swettenham) 改为石砌,围墙的高度也从原来的2.75米加高到5.5米。

这间可以收押120名囚犯的牢房,也是霹雳州政府文献的印刷厂,著名的霹雳宪 (Perak Gazzette1888-1960) 就是在这里印刷出版的。霹雳州政府训练和聘用长期囚禁在这里的囚犯作印刷技工,让他们获得一技之长,也可以赚取一些钱,以备出狱后之用。狱内也设有面包厂 和洗衣服务,目的和印刷厂一样。

太平监狱对面有一座翻新过的古庙,其历史与监狱同样古老。这座称为岭南古庙的宏伟庙宇,建于光绪九年(1883年),又称谭公爷庙,供奉谭公爷、玄天上帝、关圣帝君等神灵。

岭南古庙也是太平广东会馆于1887年成立前,聚居吉辇包矿区一带的广东省移民的乡公所。吉辇包是太平新镇开埠前首个聚居处,最先移民到这里的华人, 大部分为广东省增城人,或广州府内其他县的客家人,他们或从槟榔屿迁来,或从中国经槟榔屿到来这里掏生,依附在海山党领袖郑景贵的旗帜下。他们在三次 律战争中,迎战新吉辇矿区的义兴党与和和社党人,死伤无数。郑景贵因开采锡矿而发达,并获得殖民地政府委任为甲必丹,成为开埠后的华人领袖。郑氏在今岭 南古庙的后面开辟了大片之冢地,作为客死异乡的乡亲、党羽和矿工的安葬之所。1883年,又在冢山之麓兴建岭南古庙,祁求合境平安、并为乡人提供一的守望 相助、疾难相扶的地方。1887年,太平广东会馆在郑景贵、陈亚炎等广东籍地方领袖的创议下成立,吉辇包冢地和岭南古庙,从此由广东会馆管理。岭南古庙背 后的冢山,占地28英亩,是太平市最早的古墓萃聚的地方。

在岭南古庙的右边,有一座维多利亚风格的博物馆,那就是马来亚最早建立的博物馆--霹雳博物馆。该馆在1883年成立时,暂时设在古打路的政府大楼,后来才搬到这里。

霹雳博物馆的首任馆长,是著名的博物学家Leonard Wray, 在他的女努力经营下,该馆很快就设立起一个丰富的、包括马来亚土著的马来亚民族历史和自然生态馆,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参观。今天,这个馆似乎无甚可观,好的收藏都不再得见。还好,我在那里买到了几本有关太平、近打和槟榔屿历史的书刊和一张太平市区导览图,也算不虚此行了。


根据在博物馆那里买到的那张太平市区导览图,敏律在旧吉辇包这一段,沿途还有三座历史性建筑和一个炮台,因为时间的关系,行行走走了半天,也有点累了,所以此次并没有参观。左图的圣母圣心堂(All Saints Aglican Church) 和下图英军俱乐部都是回新后从该导览图扫描出来的。

据李永球的说法,圣母圣心堂建于1875年,乃霹雳首间天主教堂堂。首位从槟榔屿到此向华人传教的神父是Fr.Mariette,1879年4月30日首次在这教堂举行洗礼仪式则由Allard神父主持。教堂后是冢山,这里埋葬了许多华、印及洋人教徒。

圣母圣心堂的对面,有一座炮台,名为加纳文炮台(Fort Carnavon), 建于1881年,由监狱囚徒所建。现已谢绝参观。




在敏律与新俱乐部路的交叉处,有一栋英式洋房,那是英国军人俱乐部(Perak Club;又称British Officers' Mess,见左),专供英军、欧洲人和欧亚混种人消闲之用,建立于1881年; 新俱乐部路的另一端,则有另一个俱乐部,叫做新俱乐部(New Club and Golf Course), 专为欧洲人运动和打高尔夫球而设,成立于1892年。

在英国军人俱乐部的斜对面,介于敏律、新俱乐部路和旧俱乐部路之间,有一老军营,建于1880年间,昔日是霹雳马来军警团的总部,而今则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重要的军部。

今天的太平市区,主要包括相对热闹的古打区和静谧的旧吉辇区,而后者在19世纪应该是新埠的中心。这中心是环绕着二王山上驻扎官官邸而布局的,官邸北部的吉辇包和新吉辇是华人矿区,以广东增城客家人与惠州客家人为主的华人矿工聚居在二王山北一带,我们可以从太平监狱、加纳文炮台、岭南古庙和古庙后山墓地的位置看出;官邸的南部,早期是矿区,后来被英国人发展成赛马场和风景区,即后来名闻遐迩的太平湖;官邸的西部是矿区,其东则是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聚居之处,这里有新旧俱乐部、球场、银行、办公楼和军营等重要设施。旧吉辇包以东的古打区的居民,则主要是由包括福建人、潮州人、福州人、海南人、客家人、马来人、印度人等组成。这一印象,是这轮穿街走巷后所获得的初步“想象”,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事实,还得作进一步的研究才行。

2008-12-03

太平怀旧之旅(4):穿街走巷之二


上图是拉律区政府办公楼,始建于1879年,至1897年就展现出现在这个雄姿了,经历了111年风吹雨打的历炼,它依然精神烁烁地稳立原处,引来送往那些忙忙碌碌的市民。这栋百年大楼,座落在古打律与第一横街(Jalan Perak)的交接处, 这里是旧吉辇包和古打村的中心地带,离大钟楼约两三百米,沿古打路往东(太平山的方向)直走即可到达。

这座设计精美的维多利亚风格的古典建筑,早年是霹雳州政府议员寓所、常任秘书、财务司、审计、教育、森林、土地局、生死注册局等部门的办公室。我的报生纸(出生证明书)就是当年设在这里的生死注册局发出的。霹州首府搬到怡保后,这里就成为拉律区政府办公楼。


从拉律区政府办公楼往二王山(Bukit Jelutong)
的方向走约100米,到了Y形路口,往右可通风光明媚的太平湖,往左可到二王山。Y形路口的左边,有一栋现代化的公共图书馆(左图),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1882年。

当年,这里是公务员的阅览和娱乐室,1888年租给印度、澳洲、中国联合银行(即后来的渣打银行)。当时,太平锡矿产量丰富,英国行政人员和殷商云集太平,很需要有一间银行,因此霹雳州第一间银行就在这里设立。1964年区政府收回发展成今天的公共图书馆,藏书甚丰。



继续往前走,到另一路口,转左就进入旧俱乐部路(Old Club Road), 可以折回市区或往博物馆路。我们选择继续往前,沿二王山北麓前往二王山顶。途中,我们看到了两个同治八年立的墓碑,其一刻着:同治八年十月吉旦,清故阿保郑公墓,增邑流杯(原刻字上不下皿)田心村兄弟同立(左图);另一碑刻着:增同治八年十月吉旦,显考胜佑郑公墓,邑江口村男亚愧立。据太平文史工作者李永球的文章指出,这里原有4个古墓,1950年代太平博物馆挖走了2个。这些古墓,是关系到太平开辟史的珍贵文物,据说被博物馆挖走的2个,目前已经下落不明!悲哉!

二王山中间被三条交叉的路分割出两个山头,在球场路(Jalan Padang Bola) 通瀑布路(Jalan
Ayer Terjun) 的右手边地势较高,居高临下可以远眺太平市区和太平湖,那里有一栋现代化建筑,是拉律区政府高官的官邸,原址则是1875年建成的英国副驻扎官官邸,当时 用木料制作,上下以象代步;另外一边的丘陵,则有一条名为Jalan Sultan Mansur Tmn 的马路通向前霹雳驻扎官官邸旧址。

太平自1874年拉律战争结束后,发展迅速,很快就成为马来半岛上一个令人瞩目的新镇。英国殖民政府决定在里设立霹雳州行政中心。至1976年,英国人在霹雳州的地位,随着马来土酋势力的衰退而扎下稳固的基础。当年,霹雳驻扎官Birch在近打遭遇土酋袭击遇害,雪兰莪第一任驻扎官J.G. Davison 出任霹雳代理驻扎官。1877年,休罗(Hugh Low) 被委任为霹雳第二任驻扎官。同年,霹雳驻扎官官邸就在二王山上靠近Carnarvon 炮台和太平监狱的高岗上建立起来。

这座单层浮脚的木制的驻扎官官邸,现在已被拆除,剩下32根支撑建筑的水泥浮脚,仍然耸立原处,供人瞻仰。


驻扎官官邸原址的周围,现被发展为一间现代化的全新官营旅舍Casuarina Inn(左图)。那32
根浮脚,如今沦落为点缀该旅舍的前院景观,分列在旅舍入口大路两侧,它们坚守在那里向游客叙说陈年旧事之余,真的无怨无悔吗?历史,怎么就那样子吊诡呢!

这间湖滨旅舍,位处历史味道浓郁的二王山,面对青翠的太平山和碧绿的太平湖,风景宜人,空气清新,该是处理想的度假之地。下次回来太平,我一定要来这里小住几日,和英国第二任霹雳驻扎官休罗爵士,隔着时空作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