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6-25

苏北文学节2009(6):西马岭


上图是苏北明胜多巴湖的一角,从西马岭度假村往南望,群山环绕的多巴湖,如梦如幻,恍如仙境,比起我在20多年前看到的中国西北天池、去年在瓜地马拉西部观看的阿铁兰湖和西马登嘉楼游览过的肯逸湖,尤胜一筹。我觉得,天池壮丽、阿铁兰湖清丽、肯逸湖秀丽,但总缺少一种梦幻的朦胧感觉。

西马岭(Taman Simalem Resort)是苏北新开辟的一个新旅游景点,离开棉兰约两个半小时的车程,是苏北文学节文学之旅的第三个中途站。到达这里之前,我们先后停过两次,一次在马达山半山,另一次则在马达岭山颠小镇。

左图就是从棉兰市到马达山中途的第一个歇息站,这里设有路边停车场、歇息小屋、予人方便的厕所和一间出售榴连的小亭子。5月23日早上9点,来自棉兰和印尼各地、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澳门、香港和台湾的约200位文友,分乘6辆大型旅游巴士,浩浩荡荡从孙逸仙街中山大厦出发,一个多小时后来到这里。这里的厕所虽然有男女各一间,但文友中女多于男,为节省时间男人都愿意“让权”,化整为零,纷纷躲到小树丛里,就地解决。那一刻,男生都变成马达山的土人了,这个小插曲大概会让很多文友毕生难忘吧!

左图是马达山山顶城镇的水果市场,我在这里买了一公斤又香又甜的小芒果,至今仍觉口舌生香,余味绕舌呢!

马达山,是苏北著名的避暑胜地,山顶平地海拔1600公尺,比马来西亚霹雳州的太平山略高,所以中午气候凉爽,我们到达时虽值艳阳高照,但步出冷汽旅行车外一点也不觉得热,反而觉得有一股天然的“冷气”,扑面吹来,精神为之一爽。印尼人称马大山为Brastagi,华人则以这里的居民多为马达人而称之为马达山,距离棉兰约65公里,山路婉延难行,但很多棉兰华人喜欢到这里的旅社渡周末,有钱的还在这里盖有私家别墅呢。

马达山是一个美丽的小山镇,四周环山,居民依山势建筑房子。马达人信奉基督教,吃猪肉,也吃狗肉,公开出售时则以A, B代号名之,很有创意呢!房舍多数是木屋,间有砖屋,教堂都盖的很漂亮。附近有一座终年喷出硫磺烟的睡火山,即著名的诗巴页(Gunung Sihajab)火山, 还有硫磺味很浓的温泉,棉兰人多喜欢到那里泡温泉浴。这里也产马,所以游客还可以在中心市场的停车场,骑马或租借马车坐坐。但这里最大的特色,还是果菜市场,市场里的果蔬,种类繁多,全都是附近居民供应或直销的,又新鲜又便宜。这里出产的包菜、白菜、马铃薯,远近驰名,听说还外销到新马各地呢。



左图是西马岭度假村的船型餐厅,分上下两层,我们大伙约200人就在这里享用美味的自助午餐。

西马岭度假村占地206公顷,离马达山约45分钟的车程。这里原是养牛场,位于多巴湖西北的群山上,地势很高。从这里看湖,犹如在飞机上往下望,周围的湖光山色,一览无疑,蓝天白云,尽收眼帘,只见蓝天、白云、湖光、山色全融为一体,其产生的效果如幻如梦,不蒂是人间仙境!难怪这度假村的宣传册子以“多巴湖的珍珠”来形容这里的美景了!这生态度假村以山林、果园、茶园、咖啡园为主轴,只有25公顷的土地发展为综合度假园地,内设旅馆、高尔夫球场、餐饮及他旅游设施等。但现在似乎只完成了基本的观光景点和基本餐饮服务,旅馆和高尔夫球场还未见踪影呢!

以下是已完成的两个景点:左图是“多巴湖的珍珠”,右图是“孤松别墅”,后者以“孤松一株,临湖观景”取名。


2009-06-24

苏北文学节2009(3):新书发布会

新书发布会是2009年苏北文学节的重要节目之一,但却排在第一天的文学研讨会过后举行,那时新加坡代表团正赶着到孙逸仙路的孙中山大厦旅馆登记入住,因此无缘参与盛会。但从大会分发的特刊里,知道当时发布的新书共有下列14种,这14种新书的若干种,过后还在大厅的展卖出展卖。

这14种发布的新书,属于苏北作家的作品有华君的《日里风云》、青松的《一颗红豆一粒沙》、青松编的《情系西马岭》、阿里的《迟来得春天》、张国锋的《天涯客杂记》、逍遥的《难忘的旅程》等6种;新印文友晓星和寒川合著的《多巴湖恋歌》1种,其余7种则是新加坡代表团带来交流的:林焕彰主编的《小诗磨坊:新华卷》、林子的《林子微型小说》、王彩玉的《点滴在心头》、莫河的《莫河书信集》、莫河主编的《海南社会风情》、《海岛三重唱》以及吴华著《新加坡海南会馆史》,属于新华和马华作家的作品。此次新书发布会比起2006年12月3日在棉兰举行的印华作协新书发布会暨文学讲座,规模小了很多。

2006年那次盛会,我无缘目睹,但根据报载,当时发布的新书共有39种,是印尼华文解禁以来,印尼华文文坛规模最大的一次新书发布会,与会者除来自印尼各地的文友外,还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中国大陆和台湾等地的文友160人。

印华文学作品渊远流长,从十九世纪的侨生马来语文翻译作品、二十世纪初的侨生印尼语文创作、以及后来新客华人作家的作品,数量繁多、质量也高,不蒂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一颗奇苞。很多印华作品亦能反映华人移民在千岛之国的喜怒哀乐,具有很高的文学水平,例如,新客移民与南来作家以印尼为背景的作品如管天华的中篇小说《飘洋过海》、黄东平的《七洲洋外》、王任叔的《五祖庙》等,都生动地描述了印华先辈的辛酸和民族精神,无疑是印尼华人宝贵的历史文献,珍贵的文学遗产。可惜,华文在1965年后被封禁后,华文文学作品除了极少在新加坡、香港、台湾、马来西亚的文学刊物出现外,香港算是最大的单行本出版基地版了。到了90年代末,华文在印尼重见天日,华文书刊如雨后春笋般冒现,据说印华文协的会员,就在短短的十年左右出版了两百多种文学作品,种类繁多,有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题材也多面,真是可喜可贺!我在这里祝愿印华文友,再接再励,创作出更多质量高的文学作品!

2009-06-18

苏北文学节2009(4):文娱晚宴



上图是5月21日晚上在苏北华联大礼堂举行的文娱晚宴的表演节目之一:棉兰西河歌咏队合唱团的精彩演唱。该合唱团的水准很高,让我很受感动。

文娱晚会是苏北文学节的高潮,二三百名苏北和来自印尼、新加坡、马莱西亚、文莱、香港、澳门、台湾等地的文友齐聚一堂,共用晚餐、一起听歌看表演,热闹而轻松。我今早摸黑在三点半起床、四点半出门,赶上七点十分起飞的班机,到了棉兰还未暇入住旅店,就参加苏北海南会馆交流会、苏北文学节开幕典礼、新书发布会、书画展开幕及文学讲座会等一系列活动,入住旅店后未曾休息片刻就赶回华联大礼堂参加文娱晚会,我此时却没有一丝倦意。节目其实并不很特别,除棉兰西河歌咏队的几首文艺歌曲外、还有许秀琴表演的中国武术“飞凤刀”、亚洲国际学院学生表演的“汉代宫廷舞”,都是一般文娱晚会常见的表演项目,但在华文被禁了三十多年后的印尼苏北,却能看到如此高水准的演出,倒是令我感到有点意外的。更令我意外的是,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学生华春桑在台上演讲时的那一口字正腔圆的北京腔华语,使我仿佛置身在北大校园听演讲一般。华春桑是今年全印尼汉语桥比赛的冠军,是地道的棉兰华人。在她的身上我看到棉兰华人爱护华文、学习华语的高度热忱!

晚会上还举行了诗歌创作比赛的颁奖礼。这次华文诗歌创作比赛是配合苏北文学节而提前举行的,获得冠军的周福源来自雅加达,他第二天曾在诗歌讨论会上发表对诗歌创作的体会和看法,华语说的并不很灵光,而且带有很浓的印尼侨生腔调,但却凭一首充满中国哲理的〈诸子〉,压倒了来自泗水的著名诗人顾长福,后者以〈钟摆〉一诗屈居亚军。这结果令到很多人感到意外,听说在报上发表了不少争论,其余波荡漾,还波及文学节这两天的研讨会上,使到文学节因而蒙上一点不愉快的阴影呢。其实,诗歌很难分高下,可说是各花入各眼的作品,听说几个评判也没有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参赛者也好旁观者也好,都应该尊重评判团最后的判决,不然比赛就不能发挥激励作用,这样的比赛就失去意义!这次全印尼诗歌创作比赛国际评审团主席寒川,就曾在两天的文学讲座研讨会上,不止一次地针对印华文坛这种不尊重评审团判决的不建康现象,表示遗憾呢!

我后来在文学节特刊上读到周福源那首获得首奖的诗,我个人是蛮喜欢的!

苏北文学节2009(5):棉兰半日游



上图是新加坡文学代表团的部分团员,在棉兰新建的慈光弥勒佛院大雄宝殿前拍摄的。

5月22日,是苏北文学节步入第2日,主办当局应新加坡代表团顾问寒川的要求,为第一次到棉兰的文友组织了棉兰一日游观光节目,我自然参加了,同时参加的还有文莱孙德安和印尼其他文友,分成4辆旅行车出发。新加坡代表团参加的人数不多,我们被分配到万隆文友的旅行车,同车的还有文莱作协主席孙德安。说起孙德安,我在2000年访问文莱华社时曾与他一起吃过饭,但我在海南会馆交流会上坐在他旁边,居然没把他给认出来,后来谈起来,还是他先认出我来呢!

我们首先到市郊外新建的慈光弥勒佛院参观。该院在2008年8月21日开幕,至今尚未满1年。棉兰慈光弥勒佛院是印尼弥勒大道第四区的一个道场,楼高三层,气势不凡。楼内设有大雄宝殿、思恩堂、弥勒文化中心和办事处。佛院还培养了大批来自印尼各地的义务工作者,引导游客参观。

左图站在右手边的即棉兰慈光弥勒佛院的义工小陈,来自印尼加里曼丹,华语讲得很好。左手边是孙德安。




慈光弥勒佛院的第一层是大雄宝殿,供奉释迦文佛、观音菩萨、关帝圣君,可容纳1500人同时烧香。左边露天中庭有一尊观音石雕,直立于假山水池当中,庄严而飘逸,非常引人注目。(右图)观音雕像的左右,设有快乐桥与健康桥各一座,祝愿信徒和参观者快乐、健康!

大雄宝殿的右侧,设有素食餐厅和文物中心。因为时间的关系,无暇细看。走上二楼,小陈给我介绍了可容纳千人的宴会厅、另一个可容纳2500人同时烧香叩首的大殿,以及殿后头的思恩堂。



据查,这所全印尼最大的弥勒佛院,棣属于印尼弥勒大道总会,而它的总机构则是社团法人中华民国弥勒大道总会,亦称世界弥勒大道总会。弥勒大道的信徒,在印尼人数超过百万,是印尼佛教总会的一大支。目前在苏北、廖省一带,大小弥勒佛堂近200多间,信徒多达30多万。据悉,棉兰慈光弥勒佛院始建于1999年,历时十载才建成,它的设计以中国的传统佛院风格,配合现代建筑风格为主,而我最为欣赏的是右侧门的天壶设计,像似飘浮在空中,从壶中泻下的茶水,又那么真实,太神奇了!




游罢慈光弥勒佛院,我们回到城里的一间中型百货商场参观。我和孙德安对购物一无兴趣,结果我们溜到六楼的食阁,享受了一杯蛮不错的香浓咖啡,天南地北地聊了整个小时。

旅行车把我们拉回开会的华联国际友好学院用午餐,因为没有肯定的指示,不知道下午是否还有观光,午餐后我和孙德安被文学讲座和研讨会吸引了去,结果错失了下午的棉兰市区游。后来听说,其他的人下午继续参观了日里皇宫外貌和传统百货市场。左图是日里皇宫外貌,是我在第三天文学之旅途经皇宫外,从旅行车上拍下的,匆匆一瞥,也算是到此一游了吧!

2009-06-17

苏北文学节2009(2): 文学讲座



2009年第一届苏北文学节的重头戏之一,是文学讲座和研讨会。为期两天的讲座和研讨会,主讲者包括来自马来西亚的资深作家云里风、朵拉、马来西亚年轻作家菲尔、新加坡诗人寒川、作家莫河、文莱作协会长孙德安、印尼居港作家东瑞、陶然、台湾的儿童文学作家诗人林焕彰、澳门作家许均诠、巴人的儿子王克平、郁达夫的儿子郁大亚等人。上图是马华作协顾问云里风,在会上演讲时的风采。

原名陈春德的云里风,退休前在华文教育界服务30余年,课余从事文艺传创作,作品以小说、散文见称,已出版小说、散文集多种。1985年退休后从商,转而积极推动文学活动和出版文学丛书,出钱又出力,成绩斐然,被选为马华作家协会会长共5届,长达10年。近年来,他还参与创办儒商联谊会,积极鼓励热心文教事业的马来西亚华裔商人出钱资助文学活动和出版文学丛书,推动他所谓的作家、商人和报人的三结合运动,凝聚商人、作家和报人的力量,为华文文学的发展,有钱的出钱,有能力的人出力,共襄义举。在他的号召下和主编下,马华文学丛书(共37册)、东南亚华文文学大系马来西亚卷(10册)、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大系(10册)、德麟文丛(58册)、兴安文丛(24册)等,先后出版,成绩有目共睹。在文学节的讲座上,他以〈儒商和三结合运动〉为题,现身说法,举例说明近十多年来马华文学获得蓬勃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商人和报人大力支持作家出书的结果。他因此建议印尼成立儒商组织,并大力支持当地的文学发展,积极参与推动印尼的文学三结合运动,那印华文学的发展,必然无可限量。

其他的主讲者也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分享他们对印华文学以及各种文学体裁创作的心得和看法,使听讲者获益不少。近十多年来,我醉心于历史和华人问题,已疏远了文学久矣,这次文学节的演讲和讨论会,让我有机会温故知新,重新唤回沉睡中的文学兴趣,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其实,我还有另一个收获,云里风的文学三结合运动的主张,给我很大的启发。我认为文学三结合还不足够,我们必须提倡新的文学四结合概念。我一向认为,文学作品是作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它反映作家在特定时代和特定社会里的感受和想法,是研究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里的华人的重要文献之一类。但华人社会和历史学者对这类文献的重要性,是乎还是认识不足;文学作品在儒商出资、作家创作、报人宣传之后,在热热闹闹的新书发布会之后,它的命运就交给读者和一般图书馆去取舍了;爱好文学的读者也许会保留他买下的文学作品,一读再读,直到他撤手人寰后,那本珍藏一世的“文献”也就随之被家人遗弃了;珍藏在一般图书馆里的文学作品,其命运也许好一些,但最终也逃不了被“汰旧”的命运!因此之故,文学作品除了极少数一再重版的经典著作外,很少被保留超过30年的!

因此,我认为,如果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是历史文献,是了解和研究某个时代或某个社会的重要参考资源,我们就有必要设立特别的机构,全面地收集、整理和长期保留这些作品,作为历史文献、作为文化遗产,供后人阅读和参考。云里风鼓吹的文学三结合运动,只能催生文学作品,倘若我们要长期保留文学作品,我们有必要设立专门处理文学作品的文学馆!换言之,我们在文学三结合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文学馆员的热诚和力量,要提倡文学四结合。基于这个想法,我在苏北文学节最后一天的总结会上发了言,建议印尼作协在文学节完满成功的基础上,考虑建立印华文学馆,这是后话。

2009-06-05

苏北文学节2009(1):开幕典礼


5月21日,飞机在晨曦中降陆,把我和新加坡代表团一行35人,带到了苏门答腊北部的大城市棉兰。棉兰,是的,棉兰,我几年前就计划来一趟的地方,我研究计划中的北三角的一角,我终于来了!

此次来棉,和原来的研究计划无关而又有关。这次,我是应文友寒川的邀请,以新加坡两文学团体联合代表团的成员身份,为参加由印尼作协苏北分会主办的苏北文学节而来,当然也为未来再次来棉作研究时的“探路”。


左图是棉兰海南会馆欢迎新加坡文学代表团的合照。

图中前排左起第五位是苏北文学之旅新加坡代表团团长马宝汕先生,他是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副主席,擅长旧体诗;其右旁为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主任莫河,莫河右边是锡山文艺中心主席烈浦,三人都是海南人;前排右起第一人,即棉兰海南会馆主席黄守义先生。

新加坡文学代表团由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和岛屿文化社联合组成,就是这个关系,我团一到棉兰,即被接机的海南会馆诸公接到海南会馆进行交流活动,并飨以一顿丰盛的棉兰侨生糕点早餐。后排左起第五位,就是岛屿文化社出版主任寒川,他也是印华作协的顾问,这次苏北文学之旅,主要由他主催而得以成行。


座落在平安街的印尼苏北海南会馆,楼高两层,外貌美观,是该街最亮丽的建筑。平安街是一条小街,偏离大路,旅行车不能驶入,因而大伙才有机会步行观光取景。晨曦中,小巷的商店大都尚未开门营业,我无法得窥那里的生活状况,但从已开门营业的三家小贩来看,卖的都是华人爱吃的米饭nasi、米粉bihun、粿條kuetiay面条mie、加哩鸡kari ayam
等,而用餐的人也多为华人看来,该区的华人人数应该不少;当然,海南会馆在这里,海南人应该也不会少。

根据会馆大厅墙上挂着的简介文字,苏北海南会馆远在1919年就成立了,当时由一批爱乡的热心海南人,向苏北省、北干鲁区及亚齐省一带的海南乡亲筹集资金,在现址建立起来的,当时称为琼州会馆。会馆获得乡亲的大力支持,资金充裕后,又在象街购入相连的大楼两座,设立收容所,受容无依无靠的老人,并开办学生宿舍。至1956年,该会也在馆舍内成立苏岛琼州同乡总会。1965年,琼州会馆干脆解散,正式升格为苏岛琼州同乡总会。不久后,九卅事件发生,总会被军方接管,几经波折,1977年才回到海南人手中,2001年正名为印尼苏北海南会馆,如今业务蒸蒸日上。


从海南会馆出来,正好赶得及到亚洲国际友好学院,参加苏北文学节的开幕典礼。

这次的苏北文学节,乃是由印华作协苏北分会主办、印尼苏北华社慈善与教育联谊会(简称华联)协办,所以首日的开幕典礼和两日的研讨会都在华联主办的亚洲国际友好学院三楼的大礼堂举行。

开幕礼不外致词和表演。致词者有印华作协苏北分会主席林学华、苏北华联理事长苏用发、印华作协主席袁霓、资深作家沙里洪等。沙里洪指出,在1950年代,苏北文学和文化的风气很盛,当时本区共有四份华文报,有文艺版、学生版和青年版,投稿的学生和知识分子很多,可惜到60年代中期,华文被禁、华校被封,一切都停顿了;所幸这一段灰黑暗时期现在已经过去,现在苏北又有了三家华文报,让老中青三代文友发表作品。


苏北文学节开幕式除致词外,民礼的镇元狮鼓队和鹅城慈善基金会先后表演了精彩的鼓艺和舞蹈“迎宾舞”和“千手观音”,博得来自中国、香港、澳门、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雅加达、万隆、泗水、楠榜等地的两百余嘉宾的热烈掌声。

我注意到不论舞台的设计、舞者的服装都是以黄色为主轴,不知是否与当地佛教信仰有关,还是他们受到古马六甲皇朝以黄色为王者的颜色的影响?后来经过日里王宫,发现该王宫也是彩以黄色,是巧合吗?还是棉兰人偏好黄色?


左图为大会主席林学华以赞助人之一的身份为瑞龙点睛。

“瑞龙点睛”是苏北文学节的压轴好戏,“龙”字是由大会副主席陈立辉预先写好的,在开幕礼上邀请赞助人苏用发、林学华、陈民生等为画架上的“龙”字点上眼睛,然后将点过眼睛的“龙”字,赠送给赞助嘉宾,以答谢他们的慷慨解囊。这是一种特殊而有效的筹款方式,好别致!

开幕典礼过后有新书发布会,现场也主办书画展,集文学与书画活动于一炉,这又是苏北文学节的另一特色。节庆嘛,总得热热闹闹才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