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8-05

重游雅加达(3):古城南门区



雅加达的古城区(Kota),范围很广,北从巽他喀拉吧港口、南至卡渣玛达 (Gajah Mada)与哈炎乌禄 (Hayam Wuruk)路尾、东区有哈炎乌禄以东的望加勿刹(Manga Besae)与望加都亚(Manga Dua)一带; 西区则包括卡渣玛达路以西的草铺(Glodok),著名的华人聚落大南门、小南门、斑芝兰街(Pancoran)、三间土库(Toko Tiga)、石头桥、五角桥和红溪路(Jalan Angke)等,都在古城大南门外西区。


著名的巴达维亚古城位于老城区中央,北邻巽他喀拉吧港口,南临卡渣玛达与哈炎乌禄,以大小南门为界。城中有一条芝利翁河,贯穿古城区,通过南门,直奔雅加达新区。2006年,我第一次来雅加达,曾畅游过巴达维亚古城,也作了田野纪录,可惜还没有时间整理出来。此次重来,我把重点放在城外的大小南门区。6月16日天微亮,我就单枪匹马,开始重游巴达维亚南门外华人较多的地区 。图为分隔南门外卡渣玛达与哈炎乌禄路的芝利翁河。


芝莉翁河的西岸,是哈炎乌禄路,过去是华人最集中的地方,著名的唐人街就在这边;其东岸则是哈炎乌禄路,以前大小旅馆林立,现在则是发展迅速的现代化商业地带,有高级的旅馆和俱乐部,我下榻的旅馆就在哈炎乌禄路。这两条马路,是以古代满者伯夷(Majapahit)王朝的国王Hayam Wuruk及其总理大臣Gadja Mada命名。这里主要的古迹有哈炎乌禄路一边的Jami Kebon Jerik 华人回教堂;哈炎乌禄路路那一边的前Arsif国家博物馆和三间古色古香的华人建筑物。两百多年前,这一带是荷兰人的高级住宅区,华丽的别墅林立,后来作为国家博物馆的大楼就是其中之一,由东印度公司的理事之一的Reinier de Klerk (1710-80)所建。这次重游,最大的震撼就是那三间华人建筑物已不复存在,而在188号和原在174和175号三间古屋宇已被拆除,代之而起的是两栋耸天而立的现代化大楼。图为正在兴建中的Starcity综合大厦,在原称Canda Naya 的大宅院旧址上拔地而起。


Candra Naya是印尼著名的郭氏族的产业,这座有2.4公顷的古宅,建于19世纪中期,据说属于17世纪时期的建筑风格,由三组楼房组成。这座典型的印尼华人大宅院,曾经是雅城著名的新民会会所,也曾经一度是Taruma Negara大学的校舍,原属于受保护古迹,不知何故又在1992年被批准发展成旅馆公寓,现在只有两座楼房被重修后保留在公寓的大堂内(见图)。你说是不是很滑稽?

Jalan Gadja Mada 路174和175号,也是郭氏家族的产业,曾经一度租给中华人民共和国作为驻印尼大使馆,现已拆除,改建成一栋商业大楼(左图);战前中华民国的领事馆则设在西大港唇3号(Kali Besar West No.3。

在战后,Jalan Hayam Wuruk及Jalan Gadja Mada 所在的大南门区,是雅城华人出入口商最集中的方,这里是唐人区的商业中心,大型商店和旅馆最多;华人土产商则在小南门、杂货商居亚森街。Jalan Hayam Wuruk 近大南门的东边是槟朗社(Pinangsia),有很多华人社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