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2

重游雅加达(5):小南门


从阿森街过了“臭河”桥,就到了小南门区。横越小南门区和阿森街的高架公路起于阿森街中段,到了这里,形成一条与双层排屋齐头的空中道路,与底下的Petongkangan路上下重叠,通往西南的方向。高架桥下,这时流动小贩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摆摊,很快就聚成一个市集。(见图)


小南门区在草铺的北边,据说这里从前住了很多华人,到处都可看见闽南式的华人的住宅。我沿着Petongkangan路走,寻找这类房子,一直走这条路的尽头,才看到运河的对岸四周,还保留了不少闽南式老房,如获至宝(见上图)。


我沿着运河往南,两岸都有闽南式的排屋,有好多已经破烂不堪,但亦有一些经过重新装修,显出欣欣向荣的样子。最令我欣喜万分的,则是这一段运河特别宽敞清洁,河水清澈,两岸的绿树倒影婆娑,有点令我不敢置信。我确实是在印尼的雅加达吗?后来我查了一下地图,这里应该是昔日华人称为宛朗岸的地方吧?从前,华校如联中、巴中就设在这一带,它们的校址还安在吗?


左图是宛朗岸大街路口见到的一间小庙,称为铁拐仙师庙,它侧身挤在西式高楼的阴影下,显得特别突兀。铁拐李是八仙之一,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成仙后的形像则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据说是有一次他神魂外出,归来时肉身已被弟子焚化,不得以只好就近投魂一具乞丐的尸体,因而变成后来的邋遢形像。印象中,新加坡好像没有以铁拐李为主神的庙,很想入庙看看,可惜庙外有彩色闸门围着,庙内又没有人在,不得其门而入。


再往前走,我拐入了红溪路(Jalan Angke)。这条沿着往西流去的运河“红溪”而建的路,两旁有很多华人店屋,但多属单层的简陋房子,显然是手工业者的工作坊,他们是否也住在这些狭小灰暗的房子里,就不得而知了。红溪两岸,布满从河里捞起的垃圾,看样子这条曾因“红溪事件”而名扬世界的运河,正在清理中,河水比上次看到的要请洁得多了。我驻足凭吊,想起1740年那桩历史惨案,心想当局再努力清理河面,大概也无法清理掉那些历史冤魂吧?(关于红溪事件,我会专门写一帖,敬请留意)。


我从红溪路折回小南门商业区,这时已经是上午9时,桥底市集和小南门路的商店开始热闹起来了。小南门在草铺区的北边,一共有三道门。第一道门在阿森街头以北的古城西南角,建于1638年,1657年改用石头修砌;第二和第三道门则在通往班芝兰的小南门路上,牌坊是后来加上去的。图为第二道小南门(Pintu Kechil II),在它的对面隔着运河,从前原有一个热闹的华人巴刹,如今则盖了多层商场和停车场,没什么看头了。但是在1857年的时候,这里是外国游客深具媚力的地方。当年5月26日英国摄影家Woodbury曾对那个巴刹有过如下的描述:
“巴达维亚有5千华人,而欧洲人仅有2千,土著则有1万人。从华人聚落走过,我们到了他们的巴刹。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游的地方。在那个巴刹的中央,有一个开放式戏台,戏台上有几个华人妇女在表演舞台戏,她们一边唱着一种特别腔调的歌,一边舞动双手,其中一个妇女,长得还真不赖呢!巴刹里,还设有几张睹桌以及几间鸦片馆子,都值得参观。”

小南门过去是雅加达华人批发商聚集的商业闹区,这里的店屋都是两层高的闽南或岭南式,现在都变成欧式洋楼了,很多批发商已搬离这里,昔日的繁华如今只剩下美丽的回忆而已。

2009-12-03

重游雅加达(4):阿森街


从大门南区走到旧南门十字路口,天已经很亮了,这时马路上的车子多了起来,行人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今天是周日,这里又是银行和旅游区,火车站也在这里,人气相当旺。图为大城南路口的地标之一,巴达维亚古城火车站。

巴达维亚古城的大南门以前有围墙,现已不复存在,围墙内路段直通大北门,两旁古建筑很多,现称大南门北路(Pintu Besar Utarah),此路两旁有著名的巴达维亚市政厅(Town Hall)、出入口银行(Exim Bank),巴达维亚咖啡厅(BataviaCafe)、皮影戏博物馆 (Wayang Museum),是游客必到的地方;围墙外路段往南通向南卡渣玛达与哈炎乌禄路,称为大城门南路(Pintu Besar Selatan)。围墙外的横街,分割成阿森街(Asemka)和石头桥路(Jembatan Batu),以大南门十字路口为界。石头桥路在大南门外的东边,昔日是华人社团、庙宇、学校林立的街道,广肇会馆、华侨公会、朱氏宗祠、梁氏宗祠、三元宫、鲁班大夫庙、义平学校等都设在这一带,现在有些建筑还保留着华人建筑的特色;落成于1696年的葡萄牙教堂也在附近。阿森街在大南门外的西边,与小南门区接壤。


左图即位处阿森街与大南门北路交接处的对外贸易前出入口银行大厦,楼高五层,是1930年代建成的,曾经用为工厂,后来拟改为旅馆,但现在却成为对外贸易博物馆了,馆内除了展出于巴达维亚时代的对外贸易文物,如货币、银行用品等外,五楼还设有画廊和供本土画家专用的画室。2006年,我和远忠、钟铃作田野考察的时候,曾经参观过。记得当时我们还在那里认识了雅城一位颇负盛名的华籍画家,今天却记不起他的名字来了。


左图是阿森路上一间著名的华人餐馆:丽园小厨。这间餐馆外表像一座货仓,一点也不起眼,其实它的内部装璜十分华丽高雅,餐馆的食客非富即贵,多数是唐人区内的显赫人物。三年前,我和远忠、钟铃也曾是座上佳宾,招待我们的即是唐人街商联会会长。记得当时在座的显赫人物中,有一位曾经是亿万富商,来自苏北。事实上,丽园的建筑,原来真的是如假包换的货仓,即是由上图出入口银行的货仓改建而成的。


丽园小厨的旁边有一条运河,原为天然的芝利翁河改建而成,北通巽他葛拉巴港口,贯串巴达维亚古城,把古城分割为东西两区,南通唐人街班芝兰后穿过卡渣玛达 (Gajah Mada)与哈炎乌禄 (Hayam Wuruk)路,直奔雅加达新城区,是昔日全城的主要运输水道。后来,不知甚么时候开始,它却变成雅城人嘴里的“臭河”,乌黑的水上漂浮着各类拉圾,走近它真实臭气熏人哪!过了这条河,就是华人聚集的小南门区了。

从前,阿森街尾的南面有一个很大型的菜市场,当地人称为Basar Pagi,意思是“早上的巴刹”,非常热闹。这个巴刹现在已经搬迁到小南门区以北的地方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