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2

重游雅加达(6):三间土库街


从小南门街往南走,我到了班之兰街北端的三间土库街(见图)。这条街沿着一条kali Krukut运河而建,河岸初时只有有三间土库(toko, 即商店,因而得名),后来华人聚集到这里开店,建了整排中国式店屋,成为典型的建筑群,可惜现在已荡然无存。20世纪中期的印尼著名华文报纸“天声日报”就设在这条街上,后来成为“印度尼西亚日报”的产业,年前则被星洲日报所收购。


左图镜头中间那座蓝色的建筑物,应该是装修后的星洲日报报社吧?离它不远的地方,就是我们2006年那次访问雅城时住过的吉达国际酒店,再过去几间,在镜头看不见的地方,还有一间旅店,这条街就只有两间旅馆和那间报社最著名了。在战前,雅城有三间华文报纸,《华铎报》在1930年代前就停业了,后来是《新报》和《天声日报》二分天下。苏哈多总统禁止华文后,天声日报的原址卖给了《印度尼西亚日报》,该报虽然是印尼文报章,但仍然保留一版华文版,为华文保存了“星星之火”。1998年华文报复兴,《印度尼西亚日报》迅速推出以华文为主的华报,后来虽然遇到其他华文报的挑战而无以为继,最终出让给《星洲日报》,但三间土库街见证了雅城华文报的兴衰,则是不容忽视的!


左图镜头中间那间白色的酒店,就是吉达国际酒店了。2006年,我初访雅加达,和钟铃、远忠就住在那里。那是一座五层楼的旧房子,房子的设施简陋,但客房很宽敞,打扫得干干净净的,房租又廉宜;更重要的是,旅馆是客家人经营的,旅馆内设的餐馆,有很地道的客家菜,令我吃得开心。这次重游,我原本想住回那里,但接待我的谢先生认为它不够格,会委屈了他的“贵宾”,没有答应我的要求。路过那里,本来想进去重尝一次客家佳肴,但时间尚早,餐馆还没开始营业呢!


从前,三间土库街是草铺区华人小商贸和各种技工如漆工、木工、锻工等开门营业的地方,商店都是闽南或岭南式的华人商店,今天我只能在转角的桥边看到一间(下图),其余的都改建成摩登的洋楼了。路上的行人稀少,全部都是本地土著,运河间的小桥上,有一对土著夫妇在贩卖早餐(见左图),一切显得宁静、安详。2006年,这里是流动小贩聚集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人来人往,非常拥挤,河面又脏又臭,乌黑一片,远忠还给它取名为“黑龙江”呢。而今,经过两年的修治,流动小贩被迁移了,道路两旁种了两排竹子和树木,河面也像是被漂白了,虽然还见到垃圾漂浮其上,但已不再黝黑一片。看来,在班芝兰商联会的努力治理下,成果非常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