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8
拿督公@安顺
安顺一号码头附近的马路边,大树下看到这个拿督公神龛
研究拿督公和华人宗教的陈志明教授说过,回教圣者的崇拜在安顺很流行,很多当地华人甚至在他们的房屋前或庙宇旁边特设拿督神龛或小祠,祭祀拿督公或回教圣者,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其他地方的华人大都不在自己的住宅前安置拿督神坛。前阵子,陈教授的高徒苏庆华教授刚好访新,知道我有安顺之行,也提醒我要特别留意当地的拿督公神龛。在安顺的一天半,我们没有时间拜访当地民居,不晓得他们是否还在房屋前设置拿督神龛,但却亲眼看到路边和神庙旁的拿督和圣者神龛。
在安顺,华人甚至可以在市上买到不同马来圣者的镶框画片。陈志明教授在1981年 买了一张照片,是一个很多人拜的“拿啅哈芝哆”(Datuk Haji Tua,即老拿督)的照片。我们在路边看到的拿公,不知是否就有一个是陈教授所说的“拿啅哈芝哆”?
拿督公这个名称源自马来语的datuk和华语的“公”,两者都是尊称,包含“祖父”、“长者”、“圣者”的意思。讲峇峇马来语的土生华人,则将datuk一词用来指称 所有神明,如Datuk Kristian即指基督神。由于是语义译 ,所以各地有不同的写法:拿督(或两字加口旁)、那卓、哪督、蓝督、蓝卓(口旁)、蓝桌等,不一而足。
那督公 一般被认为是男性神,但在槟城和霹雳州沿海一带,也有女拿督,称为Nenek,译成“拿督婆”。
那督公是新马和印尼常见的本土保护神,它源自马来人的圣迹崇拜和华人的土地公崇拜,是华巫文化结合衍生出来的本土信仰文化,后来新马的印度人也加入崇拜而又 参入印度文化色彩,形成东南亚独特的多元文化神明。我们今天看到的拿督公塑象,大多以马来或印裔回教徒为形象,身穿马来服装,头戴马来人或回教徒的songkok, 或手持马来剑。神龛的设计则是华人色彩,有华文书写的对联。过去,马来人祭拜拿督公用白烛,华人祭拜拿督公则用红烛。有些地方,如槟城、吉打和泰国,则可以看到具有泰国色彩的“暹拿督”;另一些地方,如吉胆岛则有华人自创的拿督公。
研究拿督公来源的学者,大多认为拿督公信仰与马来人传统的圣迹信(Keramat) 有渊源。 新马和印尼的马来人,在回教传入本地区以前信仰一种称为“圣迹”的地方保护神。“圣迹”是指荒野的地方保护神或他们栖息的地方或地方长老的坟墓。马来地方保护神有随地栖息的习惯,所以一堆泥丘、屋边、路边、河边、建筑工地、神庙外、大树下都可以是拿督公显灵的“圣迹”,都有人设龛膜拜。马来人在回教化以后,直到20世纪激进回教思想抬头之前,仍然保留圣迹崇拜信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拿督公塑像多数以回教徒的形象呈现,拜祭拿督公也禁用猪肉。
另 外一些学者则指出,本身具有土地公信仰的早期华人移民,当他们到了南洋开荒辟土的时候,除了拜祭中国的土地公(也称福德正神或大伯公)外,也入乡随俗拜祭 起马来人的“圣迹”,演变到后来就成为拿督公信仰。今天,新马和印尼的马来人在“真主只有阿拉一位”的信仰下,已不方便祭拜传统地方保护神拿督公,祭祀拿 督公遂成为非回教徒的华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神明。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