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0

福建街今昔


福建街今昔

中国广场保留了原有的福建街座南朝北的半边街道,另外半边则被大东方中心“吃”掉了。这条连接中国街(赌间口)和大坡大马路(桥南路)的横街 ,在1822年已经出现,19世纪时街上有几家制造马车的店铺,所以华人称它为“做马车街”。越过大马路向西伸展的一段,官方称为福建街上段(Upper Hokkien Street ),华人则因街上有“长泰庙”一间,而习惯称它为为“长泰街”。 长泰街几年前被拆除,路名则被保留,现在正在盖大楼。


福建街被保留的半条街道旧店屋,属19世纪末及20世纪初的建筑,有两层及三层店屋两种,经过一番修缮后,无不焕然一 新。街上现在的租户以服装、美容、化装、精艺家具等为主。1965年时,这条街上至少有二十余大埔和梅县客家人开的百货出入口商行[1]。梅县客家商人的生意网络是印尼;大埔客则和东马及西马的商人有网络。马印对抗和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这两个历史发展对他们的打击不小,后来逐渐没落了。

据1970年代常到福建街走动的报人王振春采访所知,福建街在1920年代街坊大都是福建安溪人和金门人,所以街上茶庄很多。茶庄多数是安溪人开的,有的还兼营汇兑生意。福建街的林和泰和林隆太茶庄,都是三层楼店屋,外观古色古香 ,最吸引行人。安溪会馆和金门人的古宁同乡会,当时也都设在福建街。安溪会馆的三层楼大厦 在福建街30号,位于福建街北边,现已拆除。安溪会馆创立于1924年,翌年会馆在2楼设立“作人学校”[2]。


街上的45号,是建于1903年的惠州会馆馆址,它的牌篇还被保留下来,这是福建街唯一留存的可令人记忆的文物古迹。这块“惠州公会”牌匾,刻于光绪癸卯秋 ,即公元1903年,书法者 是 张蔚增书 。这间会馆楼高三层,是街上较高的建筑,可见是较后兴建者。其他两层店屋,相信是19世纪末期的建筑。惠州公会这块店屋地皮,是由吉隆坡甲必丹叶石所捐赠 [3],会馆楼宇则是由新加坡及南马的惠州同乡集资兴建的。

惠州人属客家人,是新加坡最早的移民群之一。1822年,他们创建了“惠州公司”,馆址设在必麒麟街,后改称“惠侨公所”,不久迁往海山街,又改名为“惠州十属同乡会”。1890年7月31日,英殖民政府成立社团注册局不久,该会备案成为注册社团,再度易名为“惠州公会”。1903年,该会落户福建街,1968年迁至 道拉实街,原址则用来出租,直到政府为了城市发展的需要被征用为止[4]。


据王振春的回忆,1970年代,沿着福建街北边的店屋外马路,有一字排开的大排挡,因此吸引不少附近的居民和路过的行人,非常热闹。这里的熟食摊,有广东煮炒、猪肉粥、肉粽摊、咖啡摊以及福建虾面等。这里的福建虾面远近驰名,价钱也比别的地方贵。在1970年代,一碗虾面别的地方只卖三角钱,而福建街的福建面,则要价一到二元,顾客还是愿意付,尤其到了深夜时分,在附近舞厅作乐的酒客喜欢带舞女来这里吃虾面,生意特别兴旺。王振春指出 ,福建街的福建面,在战前就已著名,他说1938年大富豪胡文虎曾在福建街请过南来表演的上海银月歌舞团团员在这里吃福建面,当时一碗福建面收费四角钱 [5]。





2012年3月10日

注释:

[1]<新加坡惠州会馆沿革史>,南洋客属总会第35/36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67):A123

[2]王振春。石叻老街。新加坡: 胜友数据,1997。页 26

[3]同上引[1]

[3]<新加坡惠州会馆会史>,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60周年纪念特刊(新加坡:新加坡南洋客属总会,19 ):109。

[4]同上引[2],页29。

1 条评论:

Unknown 说...

CHING SENG 兄

有人说是 "福建马车街", 有人说是 "做马车街". 请问您是怎么确认是 "福建马车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