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22

重游雅加达(5):小南门


从阿森街过了“臭河”桥,就到了小南门区。横越小南门区和阿森街的高架公路起于阿森街中段,到了这里,形成一条与双层排屋齐头的空中道路,与底下的Petongkangan路上下重叠,通往西南的方向。高架桥下,这时流动小贩开始从四面八方涌来摆摊,很快就聚成一个市集。(见图)


小南门区在草铺的北边,据说这里从前住了很多华人,到处都可看见闽南式的华人的住宅。我沿着Petongkangan路走,寻找这类房子,一直走这条路的尽头,才看到运河的对岸四周,还保留了不少闽南式老房,如获至宝(见上图)。


我沿着运河往南,两岸都有闽南式的排屋,有好多已经破烂不堪,但亦有一些经过重新装修,显出欣欣向荣的样子。最令我欣喜万分的,则是这一段运河特别宽敞清洁,河水清澈,两岸的绿树倒影婆娑,有点令我不敢置信。我确实是在印尼的雅加达吗?后来我查了一下地图,这里应该是昔日华人称为宛朗岸的地方吧?从前,华校如联中、巴中就设在这一带,它们的校址还安在吗?


左图是宛朗岸大街路口见到的一间小庙,称为铁拐仙师庙,它侧身挤在西式高楼的阴影下,显得特别突兀。铁拐李是八仙之一,本名李玄,他原是一个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的读书人,成仙后的形像则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袒腹跛足,手拄拐杖,据说是有一次他神魂外出,归来时肉身已被弟子焚化,不得以只好就近投魂一具乞丐的尸体,因而变成后来的邋遢形像。印象中,新加坡好像没有以铁拐李为主神的庙,很想入庙看看,可惜庙外有彩色闸门围着,庙内又没有人在,不得其门而入。


再往前走,我拐入了红溪路(Jalan Angke)。这条沿着往西流去的运河“红溪”而建的路,两旁有很多华人店屋,但多属单层的简陋房子,显然是手工业者的工作坊,他们是否也住在这些狭小灰暗的房子里,就不得而知了。红溪两岸,布满从河里捞起的垃圾,看样子这条曾因“红溪事件”而名扬世界的运河,正在清理中,河水比上次看到的要请洁得多了。我驻足凭吊,想起1740年那桩历史惨案,心想当局再努力清理河面,大概也无法清理掉那些历史冤魂吧?(关于红溪事件,我会专门写一帖,敬请留意)。


我从红溪路折回小南门商业区,这时已经是上午9时,桥底市集和小南门路的商店开始热闹起来了。小南门在草铺区的北边,一共有三道门。第一道门在阿森街头以北的古城西南角,建于1638年,1657年改用石头修砌;第二和第三道门则在通往班芝兰的小南门路上,牌坊是后来加上去的。图为第二道小南门(Pintu Kechil II),在它的对面隔着运河,从前原有一个热闹的华人巴刹,如今则盖了多层商场和停车场,没什么看头了。但是在1857年的时候,这里是外国游客深具媚力的地方。当年5月26日英国摄影家Woodbury曾对那个巴刹有过如下的描述:
“巴达维亚有5千华人,而欧洲人仅有2千,土著则有1万人。从华人聚落走过,我们到了他们的巴刹。这是一个很值得一游的地方。在那个巴刹的中央,有一个开放式戏台,戏台上有几个华人妇女在表演舞台戏,她们一边唱着一种特别腔调的歌,一边舞动双手,其中一个妇女,长得还真不赖呢!巴刹里,还设有几张睹桌以及几间鸦片馆子,都值得参观。”

小南门过去是雅加达华人批发商聚集的商业闹区,这里的店屋都是两层高的闽南或岭南式,现在都变成欧式洋楼了,很多批发商已搬离这里,昔日的繁华如今只剩下美丽的回忆而已。

2 条评论:

kinjiworld 说...

不懂你愿不愿意成为我们的会员呢?
现在论坛的会员很少。。。。

怕人数不够,论坛会被关掉。。。。


希望多多支持

谢谢
kinji

Ching Seng 说...

很抱歉,我很想参加你的论坛,但我时间不够用。你也许看到,我久久才能更新我的博客,事情实在太多。很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