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1-09

周末去哪里(9):武吉班让十哩广场


十哩广场(Ten Mile Junction)是一座三层楼的建筑物,位于武吉班让(Bukit Panjang)10条石,在蔡厝港路和兀兰路的交接处( Junction),因而得名。这座三层建筑物,由政府兴建,三楼是连接蔡厝港地铁站和武吉班让新镇的轻轨列车站,第一二层是零售商店。自1999年开幕以来,因来往人群稀少、冷冷清清,而有“死城 ”之称,直到2004年底,昇菘超市在那里开设分店,才引来人潮。接手发展十哩广场商用楼层的远东机构,是在2010年2月买下这座购物商场,计划将在原有的建筑上加盖12层楼高的私人共管公寓项目。三楼的轻轨列车站和列 车停放处将获得保留,但服务已停止,为期一年。


2011年元旦,是今年第一个周末,我到了武吉班让十哩广场一带。我来这里,不是要“瞻仰”即将从新发展的三层楼高的十哩广场,而是要寻找19世纪50年代到20世80年代这里的残余地貌和景观。19世纪50年代时,这一带称为港脚,是周围地区甘密和胡椒的集散地,在它东西两边有两座山岭,即东边的万里山岭和西边的武吉班让山和武吉甘柏山,在它南边则有武吉知马山,四个山地势较高,雨水汇集成三条小河,向北流到这里又汇集成更大的加株河(Sungai Kadut),继续向北流入克兰芝河(Sungai Kranji)后流向新柔海峡,所以在武吉知马公路至兀兰那一段尚未开通之前,武吉知马、武吉甘柏、武吉巴督、武吉班让、蔡厝港一带的胡椒和甘密产品就由这里汇集,然后从克兰芝河运往新加坡河口。19世纪末,新加坡胡椒甘密业式微,这些地方改种树胶、黄梨、椰子、疏果等经济农产,人口稀少。图为流经大山姆山麓的小河,如今建成水沟,这一带是山麓平地,以前大雨必成灾,水灾每年最少三次。


在1930年代,武吉班让10条石一带有两个华人村落,即大山姆山那一边的罗弄阿程村和椰山尾这边的椰山尾村,中间是一条街道。1960年代中后期,我先后在裕廊乡间的南洋大学和武吉知马的新加坡大学念书,每逢放假回马或开学时从马来亚回宿舍,都会经过这里,对这里的发展略有记忆。最近读了两本本地作家写的怀旧散文集,分别描述了这个小镇的过去种种,引起我对这它产生莫大兴趣。

我上个周末,就来到这里转了一圈(详见〈周末到哪里8:大山母村〉一帖),后来查阅文献,尚有疑问重重。这次重访,目标锁定胡春来所描述的‘鬼屋’‘白衣观音庙’、大众学校、联合戏院(新华戏院?)、客属公会的大略地点。

胡春来所描述的‘鬼屋’,在大山姆山(武吉班让山)顶上,他猜测是驻扎在武吉班让的英军军官遗留下来;原住今天十哩广场斜对面(今武吉班让路口后面的马路)的黄今英也记得这座白色别墅,他说主人据说是刘牡丹。这座小山早期曾经称为“轰山”,所以这里也有人叫做“轰山十块石”。(这个“轰”字在闽南语读“英”)[页12]

“刘牡丹”这名字显然是华人,他或她是谁?他或她是否是原来的屋主,还是从驻扎英军军官手中买下这栋洋楼?待查。但我今天却希望能确定它的方位。

从十哩广场的路口,我看到了那座小山,山不算高,叫“岗”可能更恰当些,山麓就是火车轨道和一小片平地。从前,平地和山腰住有一些人家,以种果蔬和蓄养家畜为生。现在则是豪华住宅林立,有黎光、凤凰仑、凤凰岭三个花园,山顶是国防部重地,闲人不得乱闯。我和YH先后从位于甘柏通道的国防部大门边沿着篱笆外的武吉班让联道以及凤凰仑园豪宅区通往山顶,确定“鬼屋”的位置应该是在国防部武吉班让兵营的最高处。

胡春来笔下的“白衣观音庙”的位置,也可以确定在武吉班让联道下边的山腰,挨着凤凰园住宅区, 目前也被国防部的篱笆围住。

根据黄今英的描述,从前的椰山尾村可以确定在十哩广场斜对面的正华村中心一带,沿着武吉班让路往东至到日叻务路(Jelebu Road)前后,往南大致包括柏提路(Petir Road)一带吧,现在已经变成武吉班让新镇中心。

十哩广场的所在地,从前是一间三层楼高的警察局,在1988年4月19日关闭。警局斜对面的武吉班让路,是在武吉班让新镇落成前新建的,确实年份待查。现在的武吉班让路口,之前有一间邮政局,大约建于1955到1957年之间,后来搬迁到蔡厝港路,就在十哩广场不远处。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