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30
登嘉楼、彭亨之旅(3):关丹
左图:座落在关丹米拉昔海滨的Swiss Garden渡假酒店,属5星级。
6月22日,星期日,晴。昨晚入夜后才入住Swiss Garden 酒店,住在3楼8315房,窗外是一片椰林与丛林,完全看不到海,非常扫兴!
晨起到处走走,亦无甚可观,乃与PA的几位同人林姓一家3人及其朋友,坐在海边椰树下聊天,享受半日之闲。
午餐在据说是关丹首屈一指的餐馆用餐。这家名为美食家海鲜酒楼(Mexica Garden)的酒楼,位于关丹市Megamall 对面的Lorong Tun Ismail , 它的主厨余铭伟曾获得2005年世界烹饪大赛金奖,因而声名大噪,老饕们闻风而至,客似云来,连政要如马来西亚副首相纳吉夫妇、香港老牌艺人薛家燕等,也成座上嘉宾,拍照留念。
这家美食家的旅行套餐,水准中上,但餐馆的创意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它出售一种甜品,叫椰子布丁,是把布丁殖入嫩椰腹中,冷冻之后,布丁吸收了椰肉的香味,甘香醇美,很好吃。另外,这家餐馆的男女厕所门外的标志,更是大胆创新到令人吃惊的地步,有图为证:
左图:以斜立的香蕉象征男厕。
右图:以女性的身体特征作为女厕标志,再国际化不过了。
午餐过后,旅行团离开关丹,往新加坡的方向驶去。我和老伴就在Megamall 附近的 Jalan Tun Ismail 下车,挥手与团员告别,开始我们的两人自由行。
左图:从关丹Grand Continental酒店6楼621号房外望,可以看到关丹市东北部大部分市容。我们在这里住了两夜(6月22至23)。每夜马币140零吉。
关丹是彭亨州首府,位于彭亨河出口到南中国海的地方,离吉隆坡256公里(159英里)。这里有生气蓬勃的工业区与旅游景点,附近有很多美丽的海滩和迷人的鱼村。但我对关丹的兴趣,主要是那里的社会、人文和历史。据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关丹人口有258,100人,华人占27%。市区华人居多。根据我第一天走访在Jalan Tun Ismail大购物中心Megamall 和Jalan Mahkota 的德伦敦(Teruntum)购物商场所得到的印象,今日关丹市的人口构成,与17年前应无多大差别。我们在Megamall 的大众书局,还见到两位会看华文书刊的马来籍女生。据说,这里的华文小学有很多马来学生,而这里的华人也大多会讲华语和广东活。
关丹市早期并不称“关丹”(Kuantan), 中国古籍称这里为单马令,马来人则称之为德伦敦(Teruntun)或德伦当(Teruntang), 意指一种在泥沼中生长的小树。据史家考证,一群从苏门答腊岛上一个称为“关丹”的地方的马来人,于1854年到这里聚居,当地居民称这群人聚居的甘榜为“甘榜关丹人”(Kampong Orang Kuantan),简称为关丹。之后,“关丹”一名,逐渐被人们采用,而“德伦敦”一名反而沦为村名。Kampong Teruntun 即今日的滨海公园一带。
左图:彭亨河口上游
关丹的旧城区位于彭亨河口上游的甘榜关丹人(Kampong Orang Kuantan) ,即今天的滨海公园沿河岸往东至州回教堂一带,包括Jalan Beser,Jalan Bukit Ubi, Jan Mahkota, Jalan Masjid 及周围地方。在这里,如今还可以看到码头、海关和警察局,从1868年至1905年,这一带是土产集散区,运往英国的椰干、椰油、锡苗、口香糖原料(日落洞树汁)等土产,都从这里出口,经南中国海,运往新加坡。
如今,旧城区已经换了新貌。新盖的高楼大厦和购物中心与百年老店在长长的大街相映成趣,人们穿插在新旧的商店、药店、裁缝店、咖啡店、土产店、糕饼店与购物中心之间,进出冷气与没冷气的商店,谁也不在乎凉爽还是闷热。
在大街(JalanBesar) 中段的MPK 广场的停车场边缘,无牌的小贩和旧物买卖和手工艺业者,塑起大大小小的帐篷,经营起跳蚤市场,营造了另一种活力。退休的老人,则三三两两坐在树荫下纳凉、聊天。那一分优闲,如同在渡假。
右图:州回教堂的英姿
州回教堂Sultan Ahmad Shah Mosque,是一座阿拉伯式建筑物, 建立于1991年,耸立在Jalan Mahkota 与Jalan Masjid的交接处,是关丹最耀眼的地标之一,周围新旧的政府办公楼全被它比下去了。它的蔚蓝色和素绿色的圆顶,犹如蜡染一般,给它添上童话色彩,不像人间所有。它的四个18尺高尖塔,却又给人气势非凡的感觉。
华人到来彭亨通商,远至元朝就有,主要是广东和福建两省海商,间中也有人流居关丹者。1887年,英国人克利福的远征团开抵彭亨以及1895年彭亨之英国参政制确立后,华人移民人数剧增。除商人外,更多的是矿工和其他行业的人。他们早期聚居在彭亨河畔的旧城区,从事土产、中药、旅店、批发等买卖,所以Jalan Besar 和Jalan Bujit Ubi 及邻近街道华人会馆林立,我们看到的就有海南公会、福建会馆、广肇会馆、客家公会、永春会馆、惠州会馆、鲁班行、中华商会等。1986年成立的彭亨华团联合会本来也设在这里,最近才搬到跑马场附近。我们拜访了关丹中华工商会,并获赠特刊两种。
(完)
2008-06-29
登嘉楼、彭亨之旅(2):肯逸湖(Kenyir Lake)
6月20日,在阿娃娜酒店海边观完日出,就在酒店享用自助早餐。早餐后,自由活动,午后12时半离开阿娃娜,就起程前往肯逸湖。
肯逸湖(Tasek Kenyir) 被誉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位于瓜拉登嘉楼西北约55公里处,它也是马来西亚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是近十几年才开辟的旅游新景点,湖区内共有至少12个度假村和度假屋群。
左图:肯逸湖湖景渡假村417号渡假屋,我和老伴在此享受了一晚宁静。
右图:从肯逸湖湖景渡假村大堂观景台望出去,黄昏的肯逸湖特别滟丽。
肯逸湖实际上是一个由水坝拦截四条河水而形成的湖泊,这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发电水坝--肯逸水坝的所在地。有19座山完全沉入水底,另有340个山头露出水面,形成34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使湖面不失于单调。环湖的高山,有超过14个姿态各异的瀑布,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灰崖洞,供喜好爬山或探险的游人,挑战自然。资料显示,肯逸湖有300种的鱼类,供钓鱼爱好着垂钓,满意而归。
晚餐之前,听说有人见到成群的野猪到湖边喝水,餐后很少人敢走路回去林荫深处的渡假小屋,大家都争作要乘度假村的载人过山车,结果累坏了负责接送的司机小弟们。
左图:烤肉晚餐,筵开11席。地点在肯逸湖湖景度假村的活动厅。
晚餐在7时半开始,主食是烧烤沙爹,羊肉和鱼虾、苏东等,当然少不了果蔬、炒饭、炒面、糕点、茶和咖啡等饮料。余兴节目有问答游戏和幸运抽奖。我虽然答对了一题,但举手没被及时发现,没有得奖。也无所谓啦,毕竟那只是一场游戏而已,高兴就好。
右图:早晨的肯逸湖,一片清澄,坐观湖光山色,悠由自在。
6月21日,主要的活动是乘船游览草药岛与撒奥(Saok) 瀑布。
肯逸湖的草药园,设在小沙岛(Pulau Sah
Kecil) 上,面积约15.8 公顷。园内种有200
多种各类马来传统草药,包括远近此驰名的东革阿里(Tongkat Ali), 以及卡哆法蒂玛Kachip Fatimah 、哈芝沙末(HajiSamad)、猫须草(Misai Kuching)、马可达(Mas Cotak) 及其他。
左图:东革阿里树。
据在场讲解的导游园解释说,一般人误解东革阿里有壮阳作用,常拿它比喻为马来人的“伟哥”,其实东革阿里的药用部分在深入泥土内的根部,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使人精神畅快,常服则可促进健康。随团导游亦补充说,市面上出售的各种东革阿里产品,大多参杂西药,虽然有些也多少有点壮阳作用,但它们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这位黄姓导游,平时满口黄色笑话,这句忠告,则也蛮中听的。
卡哆法蒂玛的作用与东革阿里相似,是马来妇女常用的补药。草药园的导游也当场示范东革阿里与卡哆法蒂玛的煎药方法,并邀请团员试喝。
左图:撒奥瀑布
撒奥瀑布是撒奥河流入肯逸湖的最后一段,离开草药园约5分钟水程。这里的瀑布,水势缓慢,河床的花冈岩并不太滑,很适合家庭野餐,因而日益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这里也是适合钓鱼的地点,附近常有人扎营过夜。水獭、老鹰和其他两栖动物,也常在这里出没。
下午1点,我们在肯逸湖湖景度假村用过自助餐后就起程南下关丹。途中在关丹最大的Batik 中心参观Batik制作过程与购买Batik 产品。
入住酒店之前,我们在关丹著名的海滨胜地米昔拉(Beserah Beach) 的老叔酿蚧海鲜楼享用海鲜大餐。这一顿,我吃得很开心,那条蒸鱼(名字忘了)肉鲜酱美,在南中国海的海风吹拂下享用,特别有诗意。
右图:老叔酿蚧海鲜楼的烤鸡,迎着海风起舞,怎不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呢!
肯逸湖(Tasek Kenyir) 被誉为世界最大的人工湖,位于瓜拉登嘉楼西北约55公里处,它也是马来西亚国家公园的一部分,是近十几年才开辟的旅游新景点,湖区内共有至少12个度假村和度假屋群。
左图:肯逸湖湖景渡假村417号渡假屋,我和老伴在此享受了一晚宁静。
右图:从肯逸湖湖景渡假村大堂观景台望出去,黄昏的肯逸湖特别滟丽。
肯逸湖实际上是一个由水坝拦截四条河水而形成的湖泊,这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发电水坝--肯逸水坝的所在地。有19座山完全沉入水底,另有340个山头露出水面,形成340个大小不一的“岛屿”,使湖面不失于单调。环湖的高山,有超过14个姿态各异的瀑布,还有各种形状怪异的石灰崖洞,供喜好爬山或探险的游人,挑战自然。资料显示,肯逸湖有300种的鱼类,供钓鱼爱好着垂钓,满意而归。
晚餐之前,听说有人见到成群的野猪到湖边喝水,餐后很少人敢走路回去林荫深处的渡假小屋,大家都争作要乘度假村的载人过山车,结果累坏了负责接送的司机小弟们。
左图:烤肉晚餐,筵开11席。地点在肯逸湖湖景度假村的活动厅。
晚餐在7时半开始,主食是烧烤沙爹,羊肉和鱼虾、苏东等,当然少不了果蔬、炒饭、炒面、糕点、茶和咖啡等饮料。余兴节目有问答游戏和幸运抽奖。我虽然答对了一题,但举手没被及时发现,没有得奖。也无所谓啦,毕竟那只是一场游戏而已,高兴就好。
右图:早晨的肯逸湖,一片清澄,坐观湖光山色,悠由自在。
6月21日,主要的活动是乘船游览草药岛与撒奥(Saok) 瀑布。
肯逸湖的草药园,设在小沙岛(Pulau Sah
Kecil) 上,面积约15.8 公顷。园内种有200
多种各类马来传统草药,包括远近此驰名的东革阿里(Tongkat Ali), 以及卡哆法蒂玛Kachip Fatimah 、哈芝沙末(HajiSamad)、猫须草(Misai Kuching)、马可达(Mas Cotak) 及其他。
左图:东革阿里树。
据在场讲解的导游园解释说,一般人误解东革阿里有壮阳作用,常拿它比喻为马来人的“伟哥”,其实东革阿里的药用部分在深入泥土内的根部,它的作用主要是促进人体的血液循环,从而使人精神畅快,常服则可促进健康。随团导游亦补充说,市面上出售的各种东革阿里产品,大多参杂西药,虽然有些也多少有点壮阳作用,但它们的副作用,不容忽视。我们这位黄姓导游,平时满口黄色笑话,这句忠告,则也蛮中听的。
卡哆法蒂玛的作用与东革阿里相似,是马来妇女常用的补药。草药园的导游也当场示范东革阿里与卡哆法蒂玛的煎药方法,并邀请团员试喝。
左图:撒奥瀑布
撒奥瀑布是撒奥河流入肯逸湖的最后一段,离开草药园约5分钟水程。这里的瀑布,水势缓慢,河床的花冈岩并不太滑,很适合家庭野餐,因而日益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这里也是适合钓鱼的地点,附近常有人扎营过夜。水獭、老鹰和其他两栖动物,也常在这里出没。
下午1点,我们在肯逸湖湖景度假村用过自助餐后就起程南下关丹。途中在关丹最大的Batik 中心参观Batik制作过程与购买Batik 产品。
入住酒店之前,我们在关丹著名的海滨胜地米昔拉(Beserah Beach) 的老叔酿蚧海鲜楼享用海鲜大餐。这一顿,我吃得很开心,那条蒸鱼(名字忘了)肉鲜酱美,在南中国海的海风吹拂下享用,特别有诗意。
右图:老叔酿蚧海鲜楼的烤鸡,迎着海风起舞,怎不令人垂涎三尺、胃口大开呢!
2008-06-27
登嘉楼、彭亨之旅(1):奇佳(Kijai)海滩
从来没有到过马来半岛东部,这次有机会参加由PA同人主催的四天三夜丁加奴(即登嘉楼)回归大自然之旅,立即报名参加,而且计划好要在四天三夜之外,另加四天四夜自由行,好好体验彭亨州的魅力。
6月19日凌晨5点半,摸黑乘德士赶到友诺士地铁站外的停车场集合,6时50分出发。原以为这次旅行,只有30人,却没料到整团共有105人(连旅行社的领队、导游、车长共111人),分乘3辆大型旅行车,浩浩荡荡,前呼后应,好不热闹。每次集体用餐,都得筵开11桌,但每次10人一组,固定桌号,井然有序,大家都很满意。
更没料到的是,旅行团的总领队(即旅行社的王经理)还特别为当天过生日的3位团员主办一个简单而认真的生日派对,以切蛋糕的方式庆祝。
左图:旅行团在为三位团员庆生日,地点:昔加末祥海记冷气饭店。
旅行团在昔加末振林山用早餐、在永平购买土产、在昔加末吃午餐。之后,就驱车北上关丹。沿途风景翠绿,不是棕榈园就是橡胶园,无甚可观,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旅行车已停在关丹附近的一个路边油站。在这里,看到了彭亨大学的牌坊。据悉,彭亨大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国立工艺大学,以英文为教学媒介,它的前身是马来西亚工程及工艺学院,2007年2月升格为大学。
彭亨大学虽然是一所较新的大学,但马拉西亚政府对它期望殷切,有计划让它在2020年发展成世界级的工艺大学。
右图:高伫立在交通大道上的彭亨大学牌坊。
午后约3时,旅行车在乌云密布的天气中从瓜拉登嘉楼市檫身而过。瓜拉登嘉楼市(Kuola Terengganu) 是登嘉楼州的首府,历史悠久,古迹很多,我们过市而不入,心里难免有点失望!
左图:位于奇佳(Pantai Kijal, 基 热)的阿娃娜(Awana) 海边渡假酒店,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
下午四时许,我们终于到了阿娃娜海边度假酒店。我和老伴分配到4 楼430号房,再次与David and Marry 为邻。我们上回到墨西哥与瓜地马拉旅行,曾不止一次与这对恩爱夫妻作邻居,也算有点缘分吧。
阿娃娜海边度假酒店是云顶集团的产业,拥有343套客房,9家食品和饮料零售店,大型的游泳池,设计富有马来古典色彩的Spa室,还有两个9洞的高尔夫球场,分别辟在酒店两边,属于5星级酒店。我们的客房面对着南中国海,透过椰树与松树相间的草地,可以遥望蓝蓝的南中国海,风景颇佳。
登嘉楼的海岸线长达244公里,面临南中国海,但因偏离主要海道,商船罕见,金黄色的沙滩,一望无际。在这里,除了出海、弄潮、钓鱼、参观鱼村外,迎着南中国海看日出,也别有一番情趣。
右图: 奇佳海滩的日出,时间大约是7时10分。
6月19日凌晨5点半,摸黑乘德士赶到友诺士地铁站外的停车场集合,6时50分出发。原以为这次旅行,只有30人,却没料到整团共有105人(连旅行社的领队、导游、车长共111人),分乘3辆大型旅行车,浩浩荡荡,前呼后应,好不热闹。每次集体用餐,都得筵开11桌,但每次10人一组,固定桌号,井然有序,大家都很满意。
更没料到的是,旅行团的总领队(即旅行社的王经理)还特别为当天过生日的3位团员主办一个简单而认真的生日派对,以切蛋糕的方式庆祝。
左图:旅行团在为三位团员庆生日,地点:昔加末祥海记冷气饭店。
旅行团在昔加末振林山用早餐、在永平购买土产、在昔加末吃午餐。之后,就驱车北上关丹。沿途风景翠绿,不是棕榈园就是橡胶园,无甚可观,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
一觉醒来,旅行车已停在关丹附近的一个路边油站。在这里,看到了彭亨大学的牌坊。据悉,彭亨大学是马来西亚第一所国立工艺大学,以英文为教学媒介,它的前身是马来西亚工程及工艺学院,2007年2月升格为大学。
彭亨大学虽然是一所较新的大学,但马拉西亚政府对它期望殷切,有计划让它在2020年发展成世界级的工艺大学。
右图:高伫立在交通大道上的彭亨大学牌坊。
午后约3时,旅行车在乌云密布的天气中从瓜拉登嘉楼市檫身而过。瓜拉登嘉楼市(Kuola Terengganu) 是登嘉楼州的首府,历史悠久,古迹很多,我们过市而不入,心里难免有点失望!
左图:位于奇佳(Pantai Kijal, 基 热)的阿娃娜(Awana) 海边渡假酒店,我们在那里住了一个晚上。
下午四时许,我们终于到了阿娃娜海边度假酒店。我和老伴分配到4 楼430号房,再次与David and Marry 为邻。我们上回到墨西哥与瓜地马拉旅行,曾不止一次与这对恩爱夫妻作邻居,也算有点缘分吧。
阿娃娜海边度假酒店是云顶集团的产业,拥有343套客房,9家食品和饮料零售店,大型的游泳池,设计富有马来古典色彩的Spa室,还有两个9洞的高尔夫球场,分别辟在酒店两边,属于5星级酒店。我们的客房面对着南中国海,透过椰树与松树相间的草地,可以遥望蓝蓝的南中国海,风景颇佳。
登嘉楼的海岸线长达244公里,面临南中国海,但因偏离主要海道,商船罕见,金黄色的沙滩,一望无际。在这里,除了出海、弄潮、钓鱼、参观鱼村外,迎着南中国海看日出,也别有一番情趣。
右图: 奇佳海滩的日出,时间大约是7时10分。
2008-06-26
新加坡休闲游((7): 直落布兰雅山
(文接新加坡休闲游7: 花柏山)
从花柏山走过横跨亨德申路的波浪桥,就到了直落布兰雅山(原名华盛顿山,俗称千佛山)东峰。直落布兰雅山由东西两峰组成,东峰小而矮;西峰高而大,两峰并立,状似母子峰。在波浪桥傍,有路可下东峰,直达与西峰相交的直落布兰雅山公园入口处。到了那里,可以看到一个很显眼的直落布兰雅山公园全图 (见左图)。
沿着直落布兰雅绿道(Telok Blangah Green) 往前走,大约10公尺的地方,在右手边有一条无名小径,往上就可以看到一座被围起来的宏伟大厦,入门处挂着“不准进入”的牌子。以前,这座著名的阿尔卡夫大厦(Alkalf Mansion), 原是直落布兰雅山的地标之一,曾几何时,却隐蔽在丛林当中,犹抱琵琶半遮面,羞见宾客!
右图:凤光不在的阿尔卡夫大厦
阿尔卡夫大厦建筑物面积7000方公尺,占地47英亩,初建于1900年代初,现在的外貌是1926年重修时的设计。这座大厦的最初业主是阿尔卡夫家族--新加坡早期的一个富有阿拉伯家族,从事新加坡和爪哇之间的贸易和房地产生意。现在的业主,据说是旅店置业,曾一度改为餐馆,颇受外国旅客青睐,很多本地人也喜欢在这里摆设结婚宴会,风光一时。
左图:山顶公园
从阿尔卡夫大厦走出来,继续往前,就可到达山顶公园入口小径,拾级而上,就到了山顶公园。从前,这里原来有一座雄伟的佛教宫殿,称为千佛宝殿,或称千佛殿,千佛山一名,就是因之而得。记得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直落布兰雅山腰处还有两座建筑,其一是“世界佛教社”、另一是“万佛寺”,现在都不复存在,是被拆了,还是搬迁了?不得而知。
常常感叹新加坡有关当局只着重美观的外表,而忽略文化的内涵,这里又是一例。千佛宝殿建筑雄伟,本是万佛寺的一部分,它的盛名不在万佛寺之下,故也有人称它为千佛寺,而千佛山也因它而名扬国内外。华人有一句老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宗教建筑,不论是佛殿、道观、教堂、或是回教堂,都能比一个豪无特色的花园,更能予人洗涤心灵、陶冶身心的感觉,我们到国外旅行,不就是去看人家的佛殿、道观、教堂、或回教堂,感染人家的人文气息吗?为甚麽自家门前的佛殿则“无脸见人”呢?难怪我们在大清早登上这个只有稀稀疏疏几棵九重格的山顶花园时,门可罗雀,游人稀少呢。
左图:“森林漫步”(Forest Walk) 景点的入口处。
走下山顶花园,我们来到“森林漫步”(Forest Walk) 景点的入口处。原来在直落布兰雅山西峰的西部山脊有一片树林,以前游人必须走下斗峭的山路,穿过密林,才能走到亚历山大路,难度很高。现在,城市重建局在山脊密林之间,建了一条Z字形的高架走道,让游人优游自在的漫步而过,全程1.3公里,而且采用无障碍概念,连坐轮椅的人与婴孩车都可以轻轻松松通过了,真是贴心!
左图:Z字形高架走道
据报导,Z字形高架走道的概念来自直落布兰雅山区内生长的一种称为薇甘菊的植物,这种植物生长极快,一天之内可以生长20公分,它的英文名称就叫“Mile -a minute", 即一分钟生长一英里的意思。薇甘菊的叶子呈三角形,所以走道主要由三角形构成。
高架走道从直落布兰雅山腰婉延曲折而下,至山麓近亚历山大路旁,最高处与最低点相距68公尺,约等于23层楼高,所以从上到下,除了可以感觉到深林漫步的乐趣,耳听风声、鸟声、虫鸣、猴叫;眼观奇花异草,鼻嗅花香叶香之外,还可以欣赏邻近组屋和亚历山大路的高楼美景,简直是双重享受!
右图:亚历山大拱桥
高架走道的终点是亚历山大拱桥,它采弧形桥身和倾斜拱架对开的结构,横跨亚历山大路,状似高高挂在路中的巨型叶子。桥身和拱桥也互相支撑对方的重量,让看似倾斜的拱桥稳如泰山。
过了亚历山大拱桥,就到了园艺园林景点的入口,从这里可以一直走到两三公里外的肯特岗。此时,我们已经走了5公里多,脚累了,口也很渴,只好“叫停”,余程来日再续吧。
(完)
2008-06-17
新加坡休闲游(6):花柏山
5月11日,晴。晨起读报,得知串联南部三座山的健行小径全程接通,昨天已由李显龙总理主持开幕。
新加坡南部有三座山,即知名的花柏山、直落不兰雅山(俗称千佛山)及肯特岗,三座山都有公园,供游客和国人休闲之用。三座山之间都有马路贯穿,互不相连,游客只能隔山遥望,无法直达。如果你想一口气游完三座山,必须走下第一座山,越过车来车往得大马路,然后走上第二座山;从第二座山到三座,亦复如此。除非你有车带步,或精力充沛,否则要在一天之内,游完三座山,恐怕很难。有鉴于此,2001年发展概念总蓝图首次提出连接南部山脊的计划,经过讨论和公开征求设计,最终的方案是在花柏山与直落不兰山之间建设一座波浪桥,横越亨德申路,另外又在在直落布兰山西部的丛林地带铺建高架走道与拱桥,跨过亚历山大路,与肯特岗连接。此外,又在三座山上的公园开辟健行小径,连接三个公园及亚历山大路西边的园艺园林。今后,游客可以从港湾地铁站,沿着新辟的玛朗小径,登上花柏山顶,然后沿着山径往西走,越过亨德申波浪桥,再沿着直落布兰雅山径往西北方向走,就可到达高架走道及亚历山大路拱桥,桥的另一边就是园艺园林。穿过园艺园林,最后可达肯特岗公园,全程9公里。
很久没有到花柏山了,反正今天又没有特别事,就带上相机,与老伴重游花柏山。从我家到港湾,有963路公共巴士可达。我们到了港湾巴士总站,首先是在那里的小贩中心吃早餐,我们点了两碟炒裸条和两杯印度拉茶,裸条每碟两块半,份量是少了点,但味道还蛮不错呢。
吃罢早餐,就开始沿着港湾地铁站外新辟的玛朗小径,往花柏山上走去。这时大约是早晨八点,又是星期天,上山和下山的人稀稀落落,曲指算算,大概有一对华籍夫妇、一个印籍中年男子、一个华籍青年和一位祝我们早安的中年人。
沿着玛朗小径往上走,石级宽敞但陡峭,不宜快行,这正好给游人慢慢欣赏小径两旁迎客的奇花异草,它们迎面浅笑、摇曳招手,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偶尔,有不知名的鸟儿从我们眼前飞过,且知知啾啾地唱着歌,好像在欢迎我们。
右图的白色双层洋楼,以前是海港局的高级职员宿舍。像这样的洋楼,花柏山麓面向圣陶沙岛这一边有好多栋,单层和双层皆有。七十年代初期,我托初中时的老同学黄君之福,曾经在其中一间单层独立式洋房寄宿约三个月,后来又随他搬到海港局特建的职员宿舍住了几个个月。黄君当时是海港局的高级职员,现在已失去联系。黄君,你现在身在何方?
到了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这时雾气尚未散尽,呼吸之间还带着湿湿的感觉。从山上远眺,可以看到圣陶沙岛、来回花柏山与圣陶沙之间的空中揽车、港湾的豪华公寓、大型购物商场、岌巴海港、滨海南、滨海广场、大小坡的高楼大厦、乌节路的文华酒店、董宫......近在眼前的则有直落布兰雅组屋区,风景怡人。
从花柏山上沿着指示牌往下往西走,就可以见到座落在山腰的亨德申波浪桥的起点。(左图)
在这里,可以看见整条波浪桥的雄姿。这座全国最新最高的行人天桥,设计很独特,它全长274公尺,宽8公尺,最高点离开地面36公尺,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它的桥身状如波浪,一波推着一波,共有四个波涛,三个波谷,行人就在波涛汹涌的桥上行走,远望犹如过江的鱼,在波涛中争扎前进,刹是惊险万分。
走在桥上,则完全没有在波浪中冲刺的感觉。拱起的波涛,此时就变成半圆形的遮蓬,遮蓬下设有长凳,行人累了,可以在遮蓬下歇息。桥身从花柏山通往直落布兰雅山,两边落差虽然有20公尺,但设计采无障碍概念,没有梯阶,没有扶手,桥面用防滑的材料铺盖,方便不良于行的老人和坐轮椅的人。
走过波浪桥,就到了直落布兰雅山。
2008年6月17日初稿
新加坡南部有三座山,即知名的花柏山、直落不兰雅山(俗称千佛山)及肯特岗,三座山都有公园,供游客和国人休闲之用。三座山之间都有马路贯穿,互不相连,游客只能隔山遥望,无法直达。如果你想一口气游完三座山,必须走下第一座山,越过车来车往得大马路,然后走上第二座山;从第二座山到三座,亦复如此。除非你有车带步,或精力充沛,否则要在一天之内,游完三座山,恐怕很难。有鉴于此,2001年发展概念总蓝图首次提出连接南部山脊的计划,经过讨论和公开征求设计,最终的方案是在花柏山与直落不兰山之间建设一座波浪桥,横越亨德申路,另外又在在直落布兰山西部的丛林地带铺建高架走道与拱桥,跨过亚历山大路,与肯特岗连接。此外,又在三座山上的公园开辟健行小径,连接三个公园及亚历山大路西边的园艺园林。今后,游客可以从港湾地铁站,沿着新辟的玛朗小径,登上花柏山顶,然后沿着山径往西走,越过亨德申波浪桥,再沿着直落布兰雅山径往西北方向走,就可到达高架走道及亚历山大路拱桥,桥的另一边就是园艺园林。穿过园艺园林,最后可达肯特岗公园,全程9公里。
很久没有到花柏山了,反正今天又没有特别事,就带上相机,与老伴重游花柏山。从我家到港湾,有963路公共巴士可达。我们到了港湾巴士总站,首先是在那里的小贩中心吃早餐,我们点了两碟炒裸条和两杯印度拉茶,裸条每碟两块半,份量是少了点,但味道还蛮不错呢。
吃罢早餐,就开始沿着港湾地铁站外新辟的玛朗小径,往花柏山上走去。这时大约是早晨八点,又是星期天,上山和下山的人稀稀落落,曲指算算,大概有一对华籍夫妇、一个印籍中年男子、一个华籍青年和一位祝我们早安的中年人。
沿着玛朗小径往上走,石级宽敞但陡峭,不宜快行,这正好给游人慢慢欣赏小径两旁迎客的奇花异草,它们迎面浅笑、摇曳招手,让我们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偶尔,有不知名的鸟儿从我们眼前飞过,且知知啾啾地唱着歌,好像在欢迎我们。
右图的白色双层洋楼,以前是海港局的高级职员宿舍。像这样的洋楼,花柏山麓面向圣陶沙岛这一边有好多栋,单层和双层皆有。七十年代初期,我托初中时的老同学黄君之福,曾经在其中一间单层独立式洋房寄宿约三个月,后来又随他搬到海港局特建的职员宿舍住了几个个月。黄君当时是海港局的高级职员,现在已失去联系。黄君,你现在身在何方?
到了山上,空气特别清新,这时雾气尚未散尽,呼吸之间还带着湿湿的感觉。从山上远眺,可以看到圣陶沙岛、来回花柏山与圣陶沙之间的空中揽车、港湾的豪华公寓、大型购物商场、岌巴海港、滨海南、滨海广场、大小坡的高楼大厦、乌节路的文华酒店、董宫......近在眼前的则有直落布兰雅组屋区,风景怡人。
从花柏山上沿着指示牌往下往西走,就可以见到座落在山腰的亨德申波浪桥的起点。(左图)
在这里,可以看见整条波浪桥的雄姿。这座全国最新最高的行人天桥,设计很独特,它全长274公尺,宽8公尺,最高点离开地面36公尺,约等于12层楼高的组屋。它的桥身状如波浪,一波推着一波,共有四个波涛,三个波谷,行人就在波涛汹涌的桥上行走,远望犹如过江的鱼,在波涛中争扎前进,刹是惊险万分。
走在桥上,则完全没有在波浪中冲刺的感觉。拱起的波涛,此时就变成半圆形的遮蓬,遮蓬下设有长凳,行人累了,可以在遮蓬下歇息。桥身从花柏山通往直落布兰雅山,两边落差虽然有20公尺,但设计采无障碍概念,没有梯阶,没有扶手,桥面用防滑的材料铺盖,方便不良于行的老人和坐轮椅的人。
走过波浪桥,就到了直落布兰雅山。
2008年6月17日初稿
父亲节礼物
6月15日,父亲节,很意外地收到孩子和他们的女朋友送的一份礼物--诺基亚手机。这也是我收到的第一份父亲节礼物。往年,我们总是在餐馆吃一顿,就算庆祝父亲节了。
从来没想过要买手机,因为没有需要。我的生活很机械化,不是上班就是在家,偶尔出门在外,家里总会有人,电话联络不成问题。和同事或朋友的联系,一般都通过电邮,从不担心会“与世隔绝”。
今年从管理的岗位退下,只做兼职工,时间多了一倍,在外(包括旅行)的时间就难免也随而长了些。大儿子有点不放心,曾不只一次要我买个手机,方便联络。我总是以浪费为理由,一再否决了。没想到儿子却狠下心肠,买了一个送给我当父亲节礼物。
手机在今日社会极其普遍,几乎人手一机,连几岁大的小孩都属“手机一族”。我因为属于异类,常被朋友叽笑为“落伍一族”,我也从不为意,却自认为“自由一族”,以不受手机干扰为乐。从今天起,我的身份焕了,忽然从“落伍一族”、“自由一族”摇身变成“手机一族”,是福是祸,以后才能分解。
无论如何,对于儿子与他们的女朋友的心意,我是满心欢喜的。我一定会好好学习使用手机,善用手机,作一个合格的“手机一族”!
2008-06-14
新加坡休闲游(5):石山村
石山村(Bukit Batok Village) 位于新加坡西部,靠近武吉巴督地铁站,是一个具有二十多年历史的组屋区,最近刚刚完成提升的翻新工程。
新加坡的提升后组屋区,不是称景就是称园,自甘贬低身价而称为村的,非常鲜见,可见这里的居民仍然怀念昔日的乡村记忆。原来武吉巴督在发展为现代化的组屋区之前,是一个以养猪与种菜为主的农村,附近则有一座花冈岩石山,有采石公司在那里开采石头,因而俗称石山村。
曾经好几次路经石山村,对那里的美好环境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早上,天气晴朗,心情特佳,忽然想起石山村的长廊与生态园,决定走访石山村。
从我家步行到石山村,大约需要15分钟。到了那里,沿着行人小径,遇到一个骑着脚踏车的妇女檫身而过。细看发现她车前吊着三四个大包裹,却豪不影响平衡,忽然想到顶着重物在头上的本地印度妇女、中美洲的马雅人以及中国的人们都有这种能耐,只不过有些人用身体,有些人则用工具,这不失为油价高涨的今天,另一种适者生存的本能吧!
沿着左图那条小径,可以直达裕廊东,我们走到前面不远的交叉路口就往右拐,进入武吉巴督西六巷。这巷的起点是大牌101,楼下有一间颇大的咖啡点,我们就在那里用早餐,点了两客正宗香港云吞面和一个自制广式大包,味道只是一般,但价格则比我家邻里的咖啡店便宜些。
从大牌101,沿着有盖走廊可以一直走到另一条马路的105,呈一个C字形,中间有110。这条C字形
长廊串联了整10座组屋,长约两公里,感觉上要比北京颐和园那条长廊还要长些。
左图的有盖走廊,比起我在其他提升后组屋区看到的简单有盖走廊,美观多多。它的设计用心,随着不同的地势有不同的高度,看起来高低起伏波滟曲折,而且用料坚实华丽,色彩红艳,与绿意怏然的周围环境,相应益彰。
组屋居民还在区内空地,开辟了一绿油油的生态园,里面种了不少果菜和多种花卉及盆栽。
长廊之外,这里还建了好几座大小不、设计不同的亭子,供居民纳凉、避雨、聚会、练武等之用。左下图是一个较大的亭子,我们走过时那里正好有一组练武的居民在学习太极剑;右图的亭子共三个,美观而实用。
新加坡休闲游(4):新加坡美术馆
5月31日下午1时,游罢土生文化馆,雨还在下。我和老伴打伞走到邻近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在那里用了一个简单的午餐,然后赶赴新加坡美术馆,参加2时正在那里举行的一个美展导览活动。
今天的美术导览,由更生美术研究会会长陈钦赐主导,从下午2时至3时,只限“徐悲鸿在南洋展览”一场。陈钦赐曾于2003年由中国电视台、英国东方艺术家协会、美国东方艺术协会及日本国际书画协会联合颁予书画名人荣衔,著有《陈钦赐画集:庆祝更生美术研究会成立30周年纪念》(新加坡:新加坡更生美术研究会,2004),曾在新加坡、伊朗、澳洲举办过19次画展,颇有名气。我们在1时45分赶到报名处,名额已满,只好再次扮演自导自览的角色。谁知在展厅看了大约10分钟左右,陈先生就带队进来了,我看人数不超过20人,就跟着团走,做“旁听生”。陈先生约莫六、七十岁样子,声音并不洪亮,但透过麦克风,还是听得很清楚。他从徐悲鸿的生平说起,然后提至徐与新加坡的渊源,他的画风,以及观览各种名画时应注意的事项,娓娓道来,没有一句废话,像是上了一堂精彩的徐悲鸿课,获益非浅!
陈先生在一小时的导览中,把我们从楼下展厅带到楼上展厅,选择性地给我们介绍了徐悲鸿在新加坡及印度期间所作的十来幅名画,包括《愚公移山》、《泰戈尔像》、《放下你的鞭子》、《受天白禄园》、《饮马图》、《雪景》、《少女像》、《寒江垂钓》等十多幅名画。
右图为《放下你的鞭子》画像,是从墙上的宣传广告拍下的,失真的程度严重。
这次的“徐悲鸿在南洋”展出的几十画作,是1939年间他携带到新加坡、圣提尼克坦、吉隆坡等地举办画展,为救助抗战期间的难民和为国捐躯将士遗孤的部分个人作品和收藏。当年在展出期间,他仍然创作不缀。徐悲鸿在当时的画作,笔锋刚毅、充分表现出画家在大时代中的坚韧不拔的精神。我最喜欢的一幅画作,即这次画展的大型精品《《愚公移山》,是徐悲鸿在1940年于印度大吉岭完成的作品,现藏北京的徐悲鸿纪念馆。“愚公移山”的寓言故事,在中国和海外华人社会里,家喻户晓,徐悲鸿就是要通过这则寓言,激发中国海内外爱国人士的知难而进、不曲不挠的钢铁意志!当时画家身在印度,因而就地取材,画中的六个或半裸或全裸的印度壮汉模特儿占据了前景的大幅面积,他们奋力开掘,力辟山河的气势,极具震撼力!
“徐悲鸿在南洋”展, 目前还在新加坡美术馆展出,至到7月13日才落幕。
位于勿拉士峇沙路(Bras Basah Road)71号的新加坡美术馆,在1996年1月开放,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世纪英殖民时代的圣约翰书院,因而建筑具有浓浓的殖民地色彩。它的目的是保存与展示新加坡和东南亚的美术作品,同时也收集当代国际著名画家的画作。详细情形可上该馆的英文网站:http://www.nhb.gov.sg/SAM
2008-06-12
我的“蒙古包“(1):吡叻河畔南岸
蒙古包,即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称为“格尔斯”。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了这种居所,因为它很容易拆装,有利于放牧时搬迁流动。。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数块,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锥形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这种住屋,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我不是蒙古人,自然不住真正的蒙古包。但我这大半生,飘泊异乡,居无定所,结婚之后依然搬来搬去,和蒙古人游牧的特性没多大差别,姑且把所居住过的房子,借称为“蒙古包”吧!
左图是吡叻河(Perak River) 上段某一个地方,位于今马来西亚(当时称为马来亚)的上吡叻森林边缘。
我的第一个“蒙古包”,就座落在那条湾湾区区的吡叻河右岸,在浓浓密密的森林边缘,与马共游击队为邻。那里也是我出生的地方,时为1944年底,马来亚还在日本的军国统治之下。
不晓得是为了避难还是为了开荒,我父母选择搬到这处人烟绝迹的森林边缘居住,是有点匪夷所思的事。父母在世时一直没问起,现在已无从追问了。听说城镇的人在日治时代,常常需要以木薯代替米饭过活的年代里,我家则从来不缺香喷喷的自耕米!从这看来,父母亲的选择是对的。
可是代价也很大,我在吡叻河畔出世,也差点儿在这里丢了小命。原来我出生之后,身体一直孱弱多病,后来又不幸染上了山岚瘴气引起的怪病,幼小的头颅上生了一个拳头般大的毒疮,父亲抱着我到十几里外的小镇上求医,母亲也丢下家中三个年幼的孩子,随着到小镇里来,寄宿在我二伯的店里。但是,镇上两位稍有名气的郎中,都束手无策。眼看着我淹淹一息,小命危在旦夕,父亲心乱如麻,不知所措,抱着我正徘徊街头的时候,一个看来有点面善的路人过来探问。也算我命不该吧,那名路人看看我头上的毒疮,就连声说不碍事,然后就从裤袋里掏出一包白色的药粉,递给父亲,并把治疗的方法教授。父亲把我抱回镇上我二伯的店内,母亲在半信半疑、忐忑不安的心情下,依照那路人的吩咐,强忍着心如刀割的痛楚,用剪刀剪破毒疮,撒了半包药粉。说来也真神奇,第二天早上我那肿胀如拳的毒疮就消了一半,以后继续撒粉,再加上小镇郎中的辅助调养下,毒疮最终完全消失了。虽然这毒疮在我头上留下一个永不消失的疤痕,也因此被小时的玩伴戏称为“烂头何”(武侠片人物之一),但我的小命毕竟还是检回来了!
后来,父亲才想起,那位出手相救的恩人,原来是日治时期常在吡叻河畔出没的马共成员,怪不得看来有点面善呢。
我在上吡叻河畔右岸住了大约四年,但对于我生平第一个“蒙古包”的样子则毫无印象,只依稀记得我们是住在河畔的高地上,地是黄泥地,河边好像是一片沙滩,附近有人用竹料织成晒烟叶的筐架,我常到那里去玩,有没有下河玩水,则完全记不起来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当时穿的是开裆的短裤,我那喜欢恶作剧的、高高瘦瘦的表哥,常追着要用手伸进我的裤裆,常常把我弄哭。
2008年6月13日晨完稿
2008-06-04
新加坡休闲游(3):土生文化馆
左图是位于亚米尼亚街的亚洲文明博物馆,现已换上新装,以土生文化馆的新身份出现。
5月31日中午,我与老伴游罢香料园与14世纪新加坡历史路展,天上乌云密布,看样子马上就会下雨,于是赶紧快步走到邻近的亚米尼亚街土生文化馆,一来可以参观,顺便又可避避风雨。
这座新添的土生文化馆,前身是亚洲文明博物馆,耗资1200万新元重新装修,历时两年,刚于4月25日由李显龙总理主持开幕,26日正式对外开放。当时我正忙着其他事情,没能参于盛会。
据报道,开幕当天,李总理是以敲锣为土生文化馆庆新生。他指出土生文化馆和本地其他博物馆扮演着互补角色。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和东南亚其他土生文化社群进行交流和对话。最重要的是这里的展品能让我们追溯自己的过去,让新加坡人更加认识我们的历史。
焕然一新的土生文化馆楼高三层,座落在亚米尼亚街(Armenian Street)39号,是殖民地时代的建筑物,以旧道南学校的建筑改造而成。道南学校和土生华人渊远流长,创办人之一的陈笃生是位土生华人,当年捐钱购买这片土地建校的,则是另一位土生华人、印尼糖王黄仲涵。这座校舍后来被改建为亚洲文明博物馆。博物馆最初有三分之二的展厅是展出中国文明精品,后来也开始加入土生华人的收藏。亚洲文明博物馆如今已迁到皇后坊,主要展出东南亚、中国、印度和西亚的文化精粹。
馆内共设有十个展览厅,分为根源、婚姻、宗教、服饰、饮食文化等主题,通过1200余件文物呈现新加坡与东南亚土生文化的丰富遗产。馆内的10个展览厅都装置了先进的灯光和互动式设备。来到文化馆公众将可窥探到我国早期富裕土生华人家庭的生活状况,体验走入富豪宅第的感觉。 展出的文物,除了小部分是土生印度人文物,其他主要是土生华人文物。部分文物原是名声显赫的土生华人家族所有,包括陈金声、叶亚莱、颜永成的后人,其数量之多,文物之精美,号称世界之最。
土生文化馆是以讲故事的方式,把公众带入土生华人住家的现场。比如第一展览厅内墙上的“活肖像”讲述的是一段段土生华人的习俗和生活。本地的土生华人社会有大约150年的历史,他们的文化习俗深受马来人和印尼人的影响,这种影响普遍反映在他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婚礼展厅灯光如昼,天花板白云漂移,车声、人声喧闹,让参观者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主人房也按土生华人的传统辟在屋子的前方面向马路的地方。
文化馆的一个展厅还布置成灵堂,通向“灵堂”的走道以麻布装饰墙壁,“灵堂”内放置了一副假棺木,还播放孝子的哭声。
当天,适逢学校假期,参观的人很多,没法子拍照,容后再补吧。
2008-06-02
新加坡休闲游(2):14世纪之旅
游罢香料园,我们继续留下来,信步走走14世纪的新加坡,重温过去的历史。
新加坡的历史,据考可以追述到14世纪。现在被称为福康宁的小山,在公元1330年时已经是个举足轻重的地方。当时,这里称为淡马锡,马来统治者的皇宫就坐落在福康宁山上。直到19世纪初,新加坡人还将此山称为“禁山”。
当英国人于1819年登陆,开劈新加坡作为英国在远东的一个基地时,没有一个本地人胆敢冒然登山,因为他们仍然相信只有那些得到统治者批准的人,方可进入皇宫的范围。
1819年,英国人在砍伐这里的丛林时,发现了很多破砖废瓦、中国瓷器、钱币和一些本地制作的陶器。1926年,藏在秘密地喾里的金饰也在这里出土。
这段14世纪历史之旅,沿途有牌匾为游客讲述历史古迹。
据牌匾说明,1926年7月7日下午1点钟,一群华工在挖掘福康宁山的蓄水池时,从地表下10英尺(3公尺)的地方发现了一些黄金饰品。这些装饰品可能是在古代历史记载其中一次敌军入侵前被深埋在地底下,事后饰品的主人却没有回来取走。
这些金饰皆有14世纪的设计风格。当中最耀眼的一样饰品是一个伽罗(Kala)的头颅为装饰的臂钏。(见左图)
伽罗是兴都教战斗女神杜尔迦的恶魔儿子。这样的饰品设计基调,在当时的苏门答腊和爪哇地区相当风行。
其他出土的饰品,还包括了耳环和戒指等。这些饰品的准确出土位置是在蓄水池围墙内的一栋小煤渣砖建筑物的地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些饰品不翼而飞;剩下的如今都保存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
这个牌匾竖立在伊斯干达沙(Iskandar Syah) 圣墓不远的下方。1984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开始挖掘工作,结果挖出数千件14世纪的文物。经过考证后,认为这里可能是皇宫工匠制作玻璃和金饰的地点。
2001年,4月20日,当时的交通与资讯科技部政务部长陈晓鹏博士曾为此考古发掘地点展览举行开幕,并立碑纪念。展览过后,专为那次展览而建的展览厅,如今已被废弃,成了另一个历史见证!
根据《马来纪年》的记载,古代新加坡称为淡马锡,共有五位君主,他们是斯里特利布阿那(吉祥三界王,Sri Tri Buana (1299-1367?)、巴杜卡斯里吡卡拉玛维拉Paduka Sri Pikrama Wira (1348-1362)、斯里拉那维克玛 Sri Rana Wikerma (1363-1374?)、巴杜卡斯里马哈拉惹Paduka Sri Maharaja (1375-1386?) 以及依斯干达沙(Sri Sultan Iskandar Shah)苏丹。
依斯干达沙是统治淡马锡的五位君主中的最后一位,他统治下的淡马锡已处于14世纪的黄金时期。但马锡后来遭到敌军攻击,依斯干达沙逃难到马六甲,并在那里建立另一个王国,即马六甲王国。
上图即依斯干达沙圣墓。根据马来纪年》,依斯干达沙是巴杜卡斯里马哈拉惹的王子,亦即谈马锡的最后一位国王,但另有记载说他是来自苏门答腊的篡位者,后来被来自爪哇或暹罗的敌军打败,撤离淡马锡。中文资料和其他资料来源也称他为拜里米苏拉(Parameswara, 至尊王。根据中国史料,依斯干达沙大约在1420年去世,但史料并无记载他死后葬在那里。1822年,有人宣称依斯干达沙的葬身之地就在福康宁山现址。根据马来传统的说法,第一位马来君主和首要大臣都葬在福康宁山上。
2008-06-01
新加坡休闲游(1):香料园
5月31日,星期六,阴转雨。
晨起阅报,得知今天位于皇家山麓的集邮馆,有带团免费游览山上的香料园,但没有注明具体时间。反正没上班,又不用上菜市场,就决定与老伴看香料去。乘地铁到City Hall站,然后步行到Colemen Street怡东旅馆后面的小贩中心吃早餐。此刻,时间已过9时半,但喏大的小贩中心内却没有几个顾客,我们叫了一碗两人分的潮州果(米字旁)汁,一杯咖啡和一杯奶茶,却惊喜地发现,原来城里的早餐,不但价廉(共5元3角),而且物美:咖啡香浓,果(米字旁)汁出奇地鲜!
慢条斯里地享受了一顿久违的美食,才信步走到座落在Colemen Street 23号B 的新加坡集邮馆询问。原来以为会早到,谁知节目定在9时半至11时,免费团早就出发了。也罢,没有导游,自由行可能更精彩也说不定呢!
上图即是香料园的起点,位于婚姻注册局的左手边,其旁就是前往福康宁中心的入口。起点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纪念碑,上刻“谨此纪念新加坡于1822年在皇家山成立的第一个植物园,由高级政务次长姚智先生于1994年11月11日正式开幕”等字样;其右手边则竖立有四种语文的说明牌示,说明香料园的范围和相关历史。
根据说明,莱佛士曾于1822年在皇家山一带建立了新加坡第一个实验植物园,现在的香料园是当年实验植物园的缩小版。当年的植物园,园地面积达19公顷,范围涵盖今福康宁公园的大片园地,从共济堂(Masonic Hall)和亚米尼亚教堂(Armenian American Church)一直延伸到大教堂(Cathedral), 再从勿拉士巴沙路(Bras Basah Road) 然后绕到多米哥(Dboby Ghaut) 路,整片长方形的园地,也包括今国家博物院、卫理公会的卫理教堂(Wesley Methodist Church) 和基督教女青年会(YMWA)的现址。
左图是种植在香料园起点下方的豆蔻树。
豆蔻(Nutmeg),或称肉豆蔻,原产于香料群岛(即今印尼的马鲁古,Maluku) 。这种枝叶茂密的长绿树,平均高约20公尺,叶子深绿,呈椭圆形,开着浅黄色小花。豆蔻子的形状,有点像杏子或李子,果实多肉,香味很浓,一般用来制成甜点或腌制成咸食,或提炼成香水、精油等。中医也用豆蔻子提炼出来的精油来缓解支气管失调、风湿病和肠胃气胀等疾病。如今,马来西亚的槟城,还盛产豆蔻土产,远近驰名。
沿着上山的宽阔石阶,两旁都种有各种东南亚各地的香料植物,有的刚种不久,有的则已绿树成阴。每一种香料植物的树下或旁边都立有该植物的学名和通俗名称,方便辨识。有些较为知名的,还加上英文或多种语文的说明文字。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回家后重温一遍,所过目的大约有丁香、锡兰肉桂、藤黄果、可可、蛇果榈、酸果、黑胡椒、辣椒、臭豆、姜、香兰叶、香茅草、驱蚊草、穿心莲、猫须草、象脚草等三、四十种;没有拍到的还有多。沿途还挂有十多幅用英文说明的“大字报”,向游园者讲述香料的历史、种类、文化、东南亚香料的多元性、香料的用途、亚洲香料贸易等知识。这些资讯,很能帮助游客了解香料文化的方方面面。
左图是著名的丁香树。
丁香是一种常绿树,原产于香料群岛,树身可高达10到15公尺。它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香料之一。丁香的香味独特,其浓郁的味道令人觉得温暖舒服,所以不论与甜或咸的食物,都能配合无间。
丁香的主要用途, 是制造丁香油 (Kretek), 是许多食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在医疗上,丁香也可以用作兴奋剂、消毒剂、开胃剂和治疗肠胃气滞或牙痛等疾病。
左图是锡兰肉桂的说明文字;右图则为其雄姿。
晨起阅报,得知今天位于皇家山麓的集邮馆,有带团免费游览山上的香料园,但没有注明具体时间。反正没上班,又不用上菜市场,就决定与老伴看香料去。乘地铁到City Hall站,然后步行到Colemen Street怡东旅馆后面的小贩中心吃早餐。此刻,时间已过9时半,但喏大的小贩中心内却没有几个顾客,我们叫了一碗两人分的潮州果(米字旁)汁,一杯咖啡和一杯奶茶,却惊喜地发现,原来城里的早餐,不但价廉(共5元3角),而且物美:咖啡香浓,果(米字旁)汁出奇地鲜!
慢条斯里地享受了一顿久违的美食,才信步走到座落在Colemen Street 23号B 的新加坡集邮馆询问。原来以为会早到,谁知节目定在9时半至11时,免费团早就出发了。也罢,没有导游,自由行可能更精彩也说不定呢!
上图即是香料园的起点,位于婚姻注册局的左手边,其旁就是前往福康宁中心的入口。起点的左手边,有一个小小的纪念碑,上刻“谨此纪念新加坡于1822年在皇家山成立的第一个植物园,由高级政务次长姚智先生于1994年11月11日正式开幕”等字样;其右手边则竖立有四种语文的说明牌示,说明香料园的范围和相关历史。
根据说明,莱佛士曾于1822年在皇家山一带建立了新加坡第一个实验植物园,现在的香料园是当年实验植物园的缩小版。当年的植物园,园地面积达19公顷,范围涵盖今福康宁公园的大片园地,从共济堂(Masonic Hall)和亚米尼亚教堂(Armenian American Church)一直延伸到大教堂(Cathedral), 再从勿拉士巴沙路(Bras Basah Road) 然后绕到多米哥(Dboby Ghaut) 路,整片长方形的园地,也包括今国家博物院、卫理公会的卫理教堂(Wesley Methodist Church) 和基督教女青年会(YMWA)的现址。
左图是种植在香料园起点下方的豆蔻树。
豆蔻(Nutmeg),或称肉豆蔻,原产于香料群岛(即今印尼的马鲁古,Maluku) 。这种枝叶茂密的长绿树,平均高约20公尺,叶子深绿,呈椭圆形,开着浅黄色小花。豆蔻子的形状,有点像杏子或李子,果实多肉,香味很浓,一般用来制成甜点或腌制成咸食,或提炼成香水、精油等。中医也用豆蔻子提炼出来的精油来缓解支气管失调、风湿病和肠胃气胀等疾病。如今,马来西亚的槟城,还盛产豆蔻土产,远近驰名。
沿着上山的宽阔石阶,两旁都种有各种东南亚各地的香料植物,有的刚种不久,有的则已绿树成阴。每一种香料植物的树下或旁边都立有该植物的学名和通俗名称,方便辨识。有些较为知名的,还加上英文或多种语文的说明文字。我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拍照,回家后重温一遍,所过目的大约有丁香、锡兰肉桂、藤黄果、可可、蛇果榈、酸果、黑胡椒、辣椒、臭豆、姜、香兰叶、香茅草、驱蚊草、穿心莲、猫须草、象脚草等三、四十种;没有拍到的还有多。沿途还挂有十多幅用英文说明的“大字报”,向游园者讲述香料的历史、种类、文化、东南亚香料的多元性、香料的用途、亚洲香料贸易等知识。这些资讯,很能帮助游客了解香料文化的方方面面。
左图是著名的丁香树。
丁香是一种常绿树,原产于香料群岛,树身可高达10到15公尺。它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香料之一。丁香的香味独特,其浓郁的味道令人觉得温暖舒服,所以不论与甜或咸的食物,都能配合无间。
丁香的主要用途, 是制造丁香油 (Kretek), 是许多食品和化妆品的原料。在医疗上,丁香也可以用作兴奋剂、消毒剂、开胃剂和治疗肠胃气滞或牙痛等疾病。
左图是锡兰肉桂的说明文字;右图则为其雄姿。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