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1

我的“蒙古包“(3):吡叻河畔北岸


左图:吡叻河上游某水浅处,可以涉水而过,小时我和姐姐常在这里捞取河螺。用水煮熟的河螺,以针挑出来吃,味道鲜美。


大约在1949年前后,我被母亲带回马来亚。当时我大概是4或5岁,我们的家已经从吡叻河的南岸迁到北岸,是否同一个地区,则不甚清楚。依稀记得,我家通往乡镇玲珑的马路有一段很长的泥路,我父亲要到乡镇办事或购物,得先骑脚踏车到路口,然后从那里改乘巴士车往返。我哥上学也一样,他当时上的学校叫“三干学校“,座落在马路旁边的小山岗山上,路口有一棵Asam树。

我的第三个“蒙古包”,就座落在四周都是烟地的中间,是一间简陋的木板屋,与邻居相距很远。屋内是泥地,是否有家具或房间则记不起来了。屋外有一个饲养鸡鸭的大笼子,里面常年都关了些鸡鸭之类的家禽,听说曾经有老虎或蟒蛇在夜间出没,袭击笼子里的家禽。夜里,还有蛤蟆一声不响地跳进屋子来呢。


右图:绿油油的烟叶,是我家的经济命脉。


我家当时是种烟为生,我还记得也曾到“蒙古包”旁边的烟地去,帮忙抓烟虫。那是一种青青的毛虫,喜欢爬到嫩嫩的烟叶上,啃吃烟叶。我的工作就是从烟叶上把毛虫抓起来,丢到地上踩它个烂稀巴,蛮残忍的,但很好玩。

我家和烟地都处在高地上,下了坡就是吡叻河。河畔有一片竹林,雨季时竹林的地面常冒出很多竹笋,我母亲和姐姐常到竹林去采竹笋作菜。竹林外的河床是宽阔的,水也深,我父亲有时会带我哥和我,还有住在附近的表兄们到那里游水,有一次,我哥还差点被溺死,幸好被我那个子很瘦长的表哥及时救起。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