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3

南京街今昔


南京街今昔

由海峡商行兴建的中国广场中心,坐落于中国街(China Street)、桥南路(South Bridge Road )、克罗士街(Cross Street)和必麒麟路(Pickering Street )交界处,。它的左边是具浓厚华人传统色彩的牛车水,右 边是中央商业区,附近的座标建筑物包括大东方大厦、远东广场、华厦中心、唐城坊等。

中国广场中心是则一个融合旧店屋和现代化大厦的建筑群,它包括两排受保留旧店屋以及一栋15层楼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在广场中间的地段原有三条旧街道,其中两条街道(即福建街和南京街)连同他们的旧店物获得部分保留,第三条街道(即珍珠街)还在原址,街道名称也获得保留,但旧建筑已荡然无存了。

福建街、南京街和珍珠街是三条非常古老的街道,在1822年的莱佛士城市计划中就已经出现了,1836年哥罗门(Colemen)的新加坡地图,将南京街拼写成“Nankeen street".我从英国人Firmstone在1905年发表的调查得知,当时的华人以客家人的松柏馆坐落在这条街道上而习惯称南京街为"松柏街".松柏馆或称松柏公司,是19世纪新加坡天地会的一个支会,1877年依法注册为合法团体.[南京街越过桥南路通新桥路那一段称为"南京街上段",亦称松柏街,松柏馆的具体位置待查].南京街上段隔两条街的克罗士街上段,俗称海山街,则属于天地会的另一个支会海山会的大本营,可见这地区在当时是私会党云集的地盘.一位在南京街长大的朋友告诉我,直到1970年代, 南京街上的居民要到牛车水,都还要避开桥南路而选择走中国街这边.


南京街现已改名为"南京林荫道",旅游局在桥南路这边的街口旁,竖立了一个中日英三种语文说明的牌扁,介绍这里的历史.中文写着:

"战前,南京街和南京街上段的住屋是牛车水那种脏乱栖身之所的典型代表.这里店屋的房间被分隔成平均为15.5英尺X13.5英尺的小卧室.整栋店屋的住户得共用一间厨房和浴室.住在这样一个缺乏水电供应和卫生设施的环境里,拥挤不堪和疾病滋长自不待言.因此,婴儿夭折率高,自杀事件也频频发生.1955年,六间三层楼的店屋据说住了超过300人,显示南京街上段是牛车水人口最稠密的街道之一.这里大部分的居民都来自广东三水县的妇女.他们克勤克俭,白天在建筑工地工作,晚上则在简陋的木屋宿舍里睡觉."

这份说明文字基本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南京街一带的恶劣居住环境.小时候居住在南京街上段的本地资深新闻工作者区如柏也在一篇回忆里有类似的描述:

  "旧松柏街都是两层楼和三层楼的旧店屋,楼下多数是商店,二楼 、三楼是住家,也有全是住家的。童年时代,我常到对面三楼找童伴。那层楼住了10户人家,左右 两方都至少间隔了3间房,中央是狭窄的走廊,天井后方间隔为两间 房,靠近楼梯处还有一张床位。只有前方的两间头房及对着天井的两 间天井房有窗口,中间房就看不到阳光了。一层楼至少有30个大人、小孩居住,共用一个厨房、一个倒粪厕 所和一间冲凉房。可想而知,当时“人有三急”时,是怎样的一个情况。我的童伴和她的母亲两人住的中间小房,只有一张双人木板床, 铺上漆席,可以在床上玩耍、吃饭,剩下的空间就是一张下面是衣柜 ,上面是镜子的“梳妆台”了。[光阴的故事系列14 松柏姐妹 巧住 松柏街 ,联合晚报,2 September 2009].


除了三水妇女,南京街一带还住了不少其他籍贯的华人,如广东,客家和福建人.在1980年代以前,南京街8号有一间华人庙宇"普忠殿助善堂",主祀普庵佛祖和三忠王(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信徒多数是来自福建省同安县,厦门和金门一带的驳船工人,他们大多在新加坡河上和红灯码头一带掏生活.普忠殿后来搬迁到大巴窑,和那里的同名庙宇和并,改名为普忠庙.

店屋被部分保的南京街,在2002年完成整容后,已经脱胎换骨,从原来的脏乱和拥挤的街道,摇身变为树木成荫的美食和消闲场所,街上餐馆林立,想要吃泰国餐、印尼餐、日本菜、韩国菜和印度煎饼,这里都有,想吃传统中餐的人,则可到到街头转进桥南路的地茂馆,大快朵颐.

南京街变了,今天的南京街很现代、很干净、很舒适,很安静,但我前几天晚上在这里和朋友聚餐后和几天后下午重来这里猎景的时候,却有一种莫名情绪.不由缅怀起夕日那条又脏又乱、人声吵杂、人情味浓郁、充满生气的南京街,我要到哪里才可以找回你呢?

2012年2月28日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