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19

新华文学馆


恭贺新华文学馆开幕—-
一个图书馆专业员对文学馆的三个期盼



由 新加坡文艺协会创立的新华文学馆,在经过十年的酝酿和筹备后,今天正式开幕,我首先要向文协的会长骆明先生、文协的理事们和会员们致以衷心的祝贺!没有你 们的努力耕耘和四处奔走,这第一所新加坡民办的文学馆不可能诞生。一个母亲怀胎十月,必须在妊宸期间百般呵护胎儿,才可以产下健康的宝宝;诸位的十年努 力,期间的辛劳,实有过之而无不及的。诸位,辛苦了!

据 我所知,新华文学馆的创立过程,是经过一波三折的。我只是一个热心的旁观者,因为爱书而认识骆明先生和文协的理事和一些会员,因为搞图书馆管理而蒙骆明先 生的错爱,让我有机会在新华文学馆“呱呱坠地”的阵痛前夕,参与筹备委员会的工作,并代表委员会在这里说几句话,实在是愧不敢当的。
我的专业是图书馆管理,在这里我想从图书文献收集、管理和流通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点我对新华文学馆的认识和期盼,向大家讨教。

华文文学馆,是以华文为创作媒体的本土文学作品,作为馆藏重点的特种图书馆。目前,以华文文学为典藏重点的文学馆,据我所知,在中国和台湾,有2000年在北京开馆的中国现代文学馆,2003年在台北创立的国 立台湾文学館。中国现代文学馆是国家级文学馆,由著名作家巴金所倡建,由珍贵文物厅、多功能厅以及55个作家文库筹组而成,并设有先进的电脑检索系统,帮 助参观者查询资料。台湾文学馆也是一座国家級的文学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台湾本土文学的功能外,还通过举行展览、活動和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学親近 民众,帶动文化发展。在马来西亚,创立于1998年的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则是民间学府主办的文学馆,它的创立宗旨,是搜集及整理各种马 华文学及相关的图书资料。除了支援该院中文系教学与研究之用外,该馆更以保存马华文学图书资料为文化使命。马华文学馆成立以前,许多作者及有志于研究马华文学的研究人员,都苦于无法找到一个专门提供马华文学各类型资料的地方。

在 新加坡,目前还没有国家级的文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以及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图书馆,都有收集马华文学和新华文学资料。三馆于 2009年联合编辑出版《新加坡华文文学编年书目(1965-2009)》,将三馆馆藏的新华文学创作(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戏剧、相声、文集) 及文学评论与研究、史料、书目、索引等收藏,汇目出版,提供国人和研究者索阅方便,但这三大机构并不是以专门收藏文学为主要目的的特种图书馆。新加坡民间 有一所“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在新加坡作家莫河的领导下,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该室也只是集中在新加坡的海南籍 作家的文学及其他著作。

因此,新华文学馆的设立,意义深长。我们都知道:新 华文学作品是新加坡华人历史文献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份,无论是十九世纪的土生华人文学、土生马来语文翻译作品、二十世纪初的南来作家本土化创作、以及后来 新客华人和土生土长作家的著作,不论是用华文或英文写作,很多都能反映华人移民及国民在岛国的喜怒哀乐,是重要的新加坡文化遗产,失去这些文献,就失国人 的部分集体记忆,失去根的联系。例如,十九世纪末新加坡土生华人林文庆、宋旺相等人《海峡华人杂志》,以及土生和海峡华人以英文和马来语言译出的中国文学 作品,是早期新加坡华人吸取中华文化奶水的吸管;二十世纪战前南来作家的文学创作,不少反映华工生活、妇女地位、本地意识等课题的篇章;战后反殖浪潮和独 立的呼声响彻云霄,许多新华 作家用他们的生花妙笔,记录下当时的大时代。新加坡独立以后,新一代的新加坡华裔作家以华文或英文,记录了他们对新加坡这个岛国的各种课题的感受和看法。因此,不论是用英文或华文创作的作品,无疑都是新加坡宝贵的历史文献,不容轻易流失的文化遗产。

上述新加坡的三大图书馆,都是在战后才陆续出现的。虽然近年来三馆都非常努力收集战后初期和战前的华文出版物,许多早期用华文书写的文学和历 史文献在无人在意的情况下,大部分已经流失或残缺不全了!如今,新华早期作家的许多作品,都不复得见了。据知,有不少早期的新华书刊和报章目前还散落在英 国、中国、香港、马来西亚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或是私人收藏家手。因此,今天开幕的新华文学馆,以及上述的三大图书馆, 把目前还留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本土内私人收藏家的书刊、报章,进而将散落在世界各角落的新华文学遗产都收购或复印回国,汇集在一起,长期保存,供国内外人士阅览和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事!

由于新华文学馆是一所民办的资料馆,它在人力、财力和社会支援方面都不如国家级别的文学馆,我们对它不能抱着过高的要求。但是,我对新华文学馆的近期和长期发展还是有些期盼的。以下,我想谈谈我对新华文学馆的三个期盼:

1、 专题性的文献收藏范围
新 加坡文艺协会会长、新华学馆的总召集人骆明先生在几个不同的场合上说过,新华文学馆收藏的对象是1965年以前的马华文学,以及1965年以后的新华文学 作品,不过藏品不局限于文学作品。凡是在新加坡出版的不同性质华文书本、刊物、特刊、文艺团体的演出特刊、报章、包括文字、图片、出版物、手稿、史料等, 只要是能丰富新华文学史的资料都收。这个大方向在文学馆长期发展上而言,无疑是正确的。

在这个大方向的指导下,我期盼新华文学馆能利用作为民间文艺团体的优势,拟定专题性的文献范围,作为短期收藏重点,进行馆藏发展工 作。长期而言,新华文学馆对外征求各地藏书家捐献各类与新华文学相关的资料;短期而言,新华文学馆可以优先着手于某类专题性文献的收藏,例如南来作家在新 马期间的创作、归侨作家在中国的回忆和怀旧著作,新马作家签名本特藏、新加坡各文学团体刊物、亚细安各国华文文学等专题书刊。新加坡文艺协会,特别是会长骆明先生,和中国各地南来作 家、归侨作家、本地文艺团体、以及亚细安各国华文作家素有交情,这是新华文学馆的优势。利用这种优势,在短期内建立几个引人注目的专题文库,对文学馆的长期发展,肯定有很 大帮助。

2、 专业性的图书文献管理
新 华文学馆既然定下为新华文学史留下重要史料,作为日后借阅、研究和发表用途的目标,在图书文献管理上就不能掉以轻心。图书文献得来不易,除了要分类入档、 编制目录、长期维护、防湿防虫、书架维护、流通管理、电脑化管理等事项,都必须由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来处理。民办图书馆的长期存活,不能仅仅依赖几个义务 工作人员的热心参与就能 成事,更重要的是,从事者必须具备专业性的图书文献知识和专业性的工作管理技能,方能事半功倍。如果文学馆在这方面尚未做好准备,我期盼文学馆能够认真考 虑聘请专业人员或培训义务工作者,让他们在执行任务时,胜任愉快。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管理局属下的专业培训学院,设有图书管理培训课程,民办图书馆也可以派 员参加培训。

3、 数据化的流通方式
现 代的资讯科技发达,人们的阅读习惯也有所改变,电子书刊和线上阅览已经成为时尚。新加坡国家图书馆已和本地的青年书局及一些出版商进行合作,将部分新华文学作品数据化,通过互联网让人在线 上阅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图书馆,也设有“东南亚华人历史文献数据化”网页,其中包括一些马华和新华文学作品,例如马华文学史上刊期最长、影响深远的期 刊《蕉风》已全部上网、此外,还有《北斗》、《奔流》等文艺创刊号32种,以及九份新马日报等都在互联网上免费流通。9份日报上的文艺副刊,最受欢迎。

因 此,我盼望马华文学馆在长期计划中,也将文献数据化纳入馆藏文献的流通方式之一,特别是那些新华文学馆收藏到的、没有有版权争议的孤本文献,扫描入网, 让国人和研究者免费使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可以更好地保存原件,第二,可以流通更广,而所需的人力和财力也是小型图书资料馆负担的起上的。
以上三个期盼,也算是我对新华文学馆长期发展的三个建议,如果说得不好,请大家原谅。谢谢各位的耐心聆听。

李金生
18.3.2012











1 条评论:

Unknown 说...

请问 新华文学馆 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