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26

新加坡休闲游(9):新加坡花园展

7月25日,星期五,阴转雨。

期待已久的第二届新加坡花园节,今天在新达城开幕。虽然昨天甫从柬埔寨旅游回来,身体还有点倦意,但因为不想错过鲜花绽放的时刻,决定赶早前往参观。展览会在新达新加坡第4和第6
展览厅举行,开放时间是早上10时至晚上10时,需买票入场。入门票成人6元(周末与星期日则收12元),乐龄人士则半价;拥有NTUC Link 卡或宜家卡及其他赞助单位所发出的优待卡另有折扣。我是乐龄人士,又拥有NTUC Link 卡,折扣后的票价是2元5角,云未到乐龄,但有NTUC Link 卡,票价5元5角,尚称合理。

左图:竖立在电动扶梯旁的指示牌


据指示,花园之旅始于6楼。在那里展出的项目有“园林园景”(Landscape Garden L系列)、“梦幻花园”(Fantasy Garden F 系列)和“花艺花卉”(Floral Windows to the World, W系列),是展览的重头戏。

果然,到了6楼,就像进入了一个繁花似锦的花花世界,未踏入展厅就被展厅大门设计吸引住的参观者大有人在,相机的散光灯此起彼落。走进大厅,眼前更是一亮,只见偌大的展览厅,竟是庭园处处,灯光闪闪,到处树木花草成林,彷佛踏进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呢!漫步其间,到处可以眼观设计各异的亭台花草、耳听潺潺流水、陈阵阵花香无风自来,犹如置身人间仙境。展出的8座园林、10个花园和14个花艺厨窗,是由来自17个国家,包括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英国、法国、中国、日本、印度、斯里兰卡、澳洲、纽西兰、南非等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园艺与园林设计师所精心设计,展现了不同的风格,各异其趣。


左图:蝉联梦幻花园组别最高荣誉“最佳设计师大奖”的“寻找香格里拉”梦幻花园。


在第一届新加坡花园节勇夺最高荣誉的本地园林设计师远东花卉公司组合,本届又独占鳌头,蝉联最高荣誉的最佳设计奖。由销售与宣传董事石锦玮率领的远东花卉公司,今届推出以人类破坏大自然所酿成的悲剧主题,再度获得金牌兼最佳设计师奖,令人注目。这个题名为“寻找香格里拉”的设计,应用了水气、灯光等技术营造出一个如梦如幻的海底园林,象征人间仙境沉没在大海之中,带出城市可能被海水淹没的危机感,效果极佳。


左图:日本设计师石原和幸的作品“绿色凉风”(TheGreen Breeze)




日本设计师石原和幸的作品“绿色凉风”,以大量的苔藓、流水、林木来营造与世隔绝的意境,荣获园林景观组别的最高荣誉。他设计的那座精心布置的日本花园,予人有一种身处绿意盈然的森林之中的感觉。




右图:中国设计师宋小谷的金牌作品“江南水乡”





也许是文化背景因素造成,我个人最喜欢的作品是中国设计师宋小谷呈献的“江南水乡”。他以草屋、小船、湖水、黄花及红彤彤的喜庆装饰,烘托出江南水乡的简朴和乐观,获得裁判团的青睐,评为园林远景组金牌殊荣。




右图:来自台湾的兰花展览台



4楼的展览以胡姬花展为焦点,其他展览和活动包括世界花卉、插花艺术、园艺讲演、市集和宣扬环保意识的演出等,节目丰富而多彩。本届的胡姬花展,展出来世界各地的1万多株胡姬花,据说是本地历来最大型的展览。今年的展览,引进台湾、日本、大洋洲、东南亚等地的优质兰花,真可谓千姿百态,各领风骚。可惜因为品种太多,室内的空调又太冷,无心细细欣赏,草草走了一圈,就结束了今天的赏园之旅。

花园节目前还在进行中,至到8月1日才结束。

(7月26日完稿)

2008-07-14

新加坡休闲游((8):新加坡植物园

上图:新加坡植物园,占地54公顷,分东陵、中央和武吉知马三个园区。

7月12日,星期日,晴。

在人协林君的安排下,我们一行13人今早畅游植物园,分享对植物的热爱与认识。这次的植物园之游,有自然爱好者与植物园合格义导李女士带领与讲解,游程包括清溪园(Saraco Stream) 、姜园(Ginger Garden) 与热带雨林(Rain Forest), 从上午8时40分至11时40分,全程历时三小时。在植物知识丰富、语言表达力强的李女士带领与娓娓讲述中,我们享受了一个早上的自然、清新阳光和交流。

根据植物园的宣传资料与李女士的讲述,新加坡植物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22年莱佛士在福康宁山开辟的试验植物园开始。莱佛士是一个自然爱好者,他在1819年开辟新加坡后,很快就想到要建设一个试验植物园,来种植与评估那些适合并具有经济价值的果树、蔬菜、香料及其他罕见的热带植物。后来,由于城市发展与经费的关系,试验植物园卒于1829年终止。今天我们看到的植物园,是介于荷兰路、古尼路与武吉知马路之间的一片园地,创建于1859年创建。 1877年,该园因成功试种并推广从巴西引入的橡胶树到东南亚各地,一举成名。1990年,新成立的国家公园局接管植物园后,大兴工程,增建了几个各具特色的主题公园:清溪园、姜园、胡姬园、冷屋(Cold House)、进化园(EvolutionGarden)、生态湖(Eco-Lake)及童乐园等。现有的园地,占地75.7公顷,分东陵、中央和武吉知马三个园区。


游程从座落在东陵园区的植物园中心开始。这个几年前才完成修复与扩建的中心,设有游客服务台、图书馆、、美食中心、停车场与一片绿意朴人的庭园。以珊瑚草(Coral Plant, Fountain Plant)履盖的凉亭,很具创意,它不仅可以加强减热功能,且可增添绿意,红色的珊瑚花从亭檐挂下,状似串串爆竹,益添佳景!


左图:植物园中心庭院的参天大树,树身环被各类共生植物,共享阳光与雨露,是和谐社会的模范。



左图:85高龄的橡胶树,是巴西橡胶“移民”第三代。

新加坡植物园的成功,与巴西橡胶树(Para Rubber) 的成功移植新马,乃至整个东南亚有莫大的关联,是人所皆知的事实。1879年,植物园在武吉知马路现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区里开辟经济作业园,种植橡胶树,售卖橡胶种子,推广橡胶种植业。至到1917年为止,植物园已售出共7百万颗橡胶子,给新马橡胶种植者创造了巨大财富。到了1920年时,新马橡胶产量已高居世界产量的一半,而新加坡则成为远近驰名的橡胶业中心。

1924年,英殖民政府决定在武吉知马经济作业园(Economic Garden) 建立莱佛士学院(Raffles College) , 植物园当局在让出土地之前也设法从第二代橡胶树中胶产量最多的两棵胶树,培植第三代胶树。一棵在1923年种下的胶树,现在还保留在东陵园区近绿色凉亭的地方,苍老歪斜的它,现在已85高龄了!

右图:无忧树小溪径


东陵园区内的无忧树小溪径(Saraca Stream Walk)是近来新开辟的景点。人造小溪从园区的最高处蜿蜒而下,两旁种有无忧树多棵,因而得名。观景小径穿插于小溪中间,两旁尽是刚种植不久的小树,偶尔几片不知名的小花,从绿叶中冒出头来,偷窥游人。在这里,李女士给我们介绍了黄色无忧树(Saraca Califlora)、红色无忧树(Saraca Declinata)、咖啡树、槟榔树、酸杨桃、姜花等,我们边走边看,凉风挟着丽日,忽凉忽暖,不一会就走到了丘顶上。


右图:入选新加坡货币图案的香灰莉


从丘顶往下,前往天鹅湖途中我们走访了那棵具有传奇性的香灰莉树。据说,当新加坡植物园在1859年在东陵路与古尼路之间的一片土地开辟前,东陵区一带有甚多生长状况良好的香灰莉树,是马来亚打他处罕见的,但因为这带后来被砍伐来种植甘蜜,一度不见了踪影。新加坡植物园在此开辟后,那棵传奇性的香灰莉,从地下储存的种子,自己长了出来。后来,新辟的植物园在一个干旱的季节里,发生了一场野火为患,许多新种的树苗都被野火活活烧死,唯独这棵香灰莉,却奇迹地活了下来。如此说来,图中这棵入选新加坡5元纸币的香灰莉,也该有148高龄了!


告别香灰莉,我们朝中央园区的方向走去,沿途认识了作为新加坡植物园标志的红唇棕榈(lipstick Palm)、淡滨尼树、印度无花果、玉兰花、黄色雨树、红黑豆树和猴钵(Monkey Pot) 树。


就在猴钵树对面斜坡的沙漠植物园区,我惊喜地发现了一棵龙珠果树,正当阳盛开两朵黄色的花,虽不鲜艳但蛮好看。

据知,沙漠植物园区远在1922年就开始建设,几经搬迁最终才选定在这块当阳的地方。我的私人庭院里也种有一棵龙珠果,但5年了还不见开花,我想大概是阳光不足的原故吧!



右图:卓锦万黛兰


从沙漠植物园区往热带雨林园区的方向走,我们来到了种植卓锦万黛兰那个角落。这一款贵为新加坡国花的胡姬花,今天或许不知有“贵客”到访吧,不然怎麽懒洋洋地站在那里,零零星星地开着几朵花就算迎宾了呢!

说起卓锦万黛兰,它的风光原来是一名兰花爱好者卓锦小姐(Agnes Joaquim)带给它的。1893年,卓锦小姐在她的私家庭院里偶然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胡姬花,杂生在几棵万黛兰品种当中,她拿给当时担任植物园园主的Ridley鉴定,结果发现它是万黛兰家族中Teres与hookeriana的混合种。这种以卓锦小姐芳名命名的胡姬花,在1981年被选为新加坡国花。


右图:姜园里一棵含苞待放的姜花,明艳昭人。


走到1999年构想而在2002年成形的姜园,我们眼界大开。原来我们非常熟悉的、日常作菜的佐料--姜,还有那末多“家族成员”呢,从除湿、、祛风、消鱼腥味的普通姜类如白姜、黄姜外,另外还有只供观赏的有花或无花的姜,有可食或不可食的姜、有食用根部的或食用果壳的姜、有水面生长的姜、有水陆两栖的姜……数以百计。这些种类繁多的姜,按性质如观赏、用途,或原产地如东南亚、美洲、菲洲、太平洋区等区分开来种植在1公顷的园地内。因为姜类喜湿,所以姜园内建了三个人工瀑布,以加强园区的湿度。



右图:热带雨林入口处的路线解说牌


我们今天行程的最后一站,是热带雨林。新加坡虽说是一个城市国家,但对热带雨林的保护方面则是不遗余力的。受到良好保护和发展的雨林,除了这片外,中央集水区的几个雨林如麦里芝、皮亚士、动物园一带、武吉知马山、武吉巴督自然公园等,都是我常去呼吸新鲜空气和负离子的地方,但像今晨这样结队而游,则是头一遭。行走在整整齐齐的“木质”走道,听着李女士的侃侃解说,不由想起四月的瓜地马拉丛林,另有一番回味!

(7月19日完稿)

2008-07-11

我的“蒙古包“(3):吡叻河畔北岸


左图:吡叻河上游某水浅处,可以涉水而过,小时我和姐姐常在这里捞取河螺。用水煮熟的河螺,以针挑出来吃,味道鲜美。


大约在1949年前后,我被母亲带回马来亚。当时我大概是4或5岁,我们的家已经从吡叻河的南岸迁到北岸,是否同一个地区,则不甚清楚。依稀记得,我家通往乡镇玲珑的马路有一段很长的泥路,我父亲要到乡镇办事或购物,得先骑脚踏车到路口,然后从那里改乘巴士车往返。我哥上学也一样,他当时上的学校叫“三干学校“,座落在马路旁边的小山岗山上,路口有一棵Asam树。

我的第三个“蒙古包”,就座落在四周都是烟地的中间,是一间简陋的木板屋,与邻居相距很远。屋内是泥地,是否有家具或房间则记不起来了。屋外有一个饲养鸡鸭的大笼子,里面常年都关了些鸡鸭之类的家禽,听说曾经有老虎或蟒蛇在夜间出没,袭击笼子里的家禽。夜里,还有蛤蟆一声不响地跳进屋子来呢。


右图:绿油油的烟叶,是我家的经济命脉。


我家当时是种烟为生,我还记得也曾到“蒙古包”旁边的烟地去,帮忙抓烟虫。那是一种青青的毛虫,喜欢爬到嫩嫩的烟叶上,啃吃烟叶。我的工作就是从烟叶上把毛虫抓起来,丢到地上踩它个烂稀巴,蛮残忍的,但很好玩。

我家和烟地都处在高地上,下了坡就是吡叻河。河畔有一片竹林,雨季时竹林的地面常冒出很多竹笋,我母亲和姐姐常到竹林去采竹笋作菜。竹林外的河床是宽阔的,水也深,我父亲有时会带我哥和我,还有住在附近的表兄们到那里游水,有一次,我哥还差点被溺死,幸好被我那个子很瘦长的表哥及时救起。

2008-07-07

我的“蒙古包“(2):灵山镇华琅村


左图:中国贵州某乡村,酷似广西灵山镇华琅村。


大约在我3或4岁时,母亲把我哥和我带回父亲的故乡--中国广西容县杨梅区灵山华琅村(今属灵山镇),目的好像是要把我正式过继给家乡的二伯当儿子。我在那里住了大约2到3年,在1949年前后回到马来亚。因此,灵山华琅村祖家,算是我住过的第二个“蒙古包”了。

根据族谱,我家先祖达甫公是从福建到广西开基的,前后已有300百多年的历史,传了16代,我的祖父邦受公属于第10代,我哥和我则属第12代,归“善”字辈。入容(广西省别称)以前,达甫公系属于从陇西经贵州入闽(福建)开基的火德公那一系,是火德公的第九代孙(耳孙)。在入容以前族系,有歌曰“一世入闽火德公,二世三三迁广东,三世四六闽和粤,四世千八石门中,五世念三兄弟六,六世万一六昆同,七世寿山八文德,九世宗元始入容。达甫公入容开基时期大约在17世纪中期(1650年)上下。

我祖父邦受公共有五个儿子,我大伯贻贵、三伯贻兰、五叔贻庄和我父亲(排第四)都因逃避国共内战和征兵,逃到南洋来谋生。二伯贻椿因为智力有点问题,留了下来;二伯也因而始终未婚。为了将来有人继承他的香火和田产,祖父乃安排从两个孙子中过继给他当“儿子”,我就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则是三伯的儿子楹善。这些安排,是我后来从族谱中查到的,母亲从来没跟我提过。因为有了过继的安排,我从小称父亲为“业叔”(我父亲原名贻业),称我妈为“业婶”,我哥和姐姐也跟我那样称呼,从小习以为常,也没问过为甚麽。

我对第二个“蒙古包”算是有点模糊记忆的。印象中我乡下的家,是个蛮大的建筑群,在山坡上,屋后是一座山,我二伯(即我过继的“父亲”)常背我到山腰上采栗子。屋子前院有一道砌得蛮好的石阶,通往沙坪的田垄。过了田垄是一条浅水小河,我哥有时会带我涉水过河,到对面的学堂上课。我当时年纪尚小,没机会读书,只能站在窗外看我哥一本正经地念着"一粒星、两粒星、三粒星......。" 在乡下,我还有两位姐姐,即大姐惠清和四姐惠芬,二姐和三姐惠华、惠葵是孪生,在马来亚出世,没带回乡。对于我乡下的大姐与四姐,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不知何故。后来听说大姐嫁给了另一条村的姐夫,日子过的不是很好;四姐书读的不错,中学毕业后当了老师,还嫁给了同校的同事,我姐夫后来还当上那间小学的校长。

2002年5月,我有幸带了从未回过乡下的三姐回乡下祭祖,看到我小时住过的“蒙古包”,一切都与记忆中的印象相当吻合,只是那条印象中的小河似乎变小了。也许,小河没变小,而是我长大了的缘故吧!

2008年7月7日完稿

2008-07-04

登嘉楼、彭亨之旅(4):文冬

6月24日,星期二,晴。

在关丹,吃可以很便宜,也可以蛮贵,就看你在那里吃。前两晚,我们都在华人餐馆吃,第一晚在旅店隔壁的天鹅酒家,吃两素一荤,收费马币41零吉35分;第二晚在Jalan Tun Ismail的一间华人家庭式餐馆吃,同样是两素一荤,收费是马币28零吉8角,都算是便宜的。今天早上,因为争取时间上路,就在旅店的咖啡座用自助早餐,食物的种类一般,但收费每人34零吉,比起槟城的东方酒店(Eastern and Oriental Hotel) 的自助午餐,也不惶多让!

早餐后,包了一辆长途德士,前往闻名已久的文冬埠(Bentong)。


关丹市在彭亨州的东海岸,傍海;文冬埠则在彭亨州的西部,靠山,过了山头,就到了雪兰莪州的首府吉隆坡,关丹与文冬两地相隔约200公里,现有横贯彭亨州东西部的快速公路可通。如果走旧路,则必须展转经斯里再也、马兰、转南过文德甲、加叻才能到达;或在马兰转北过而连突、劳勿,到达文冬。不论往北或朝南,两条都是山路,路途崎岖宛延,九曲十三弯,都不好走。从关丹到文冬包德士,走新的快速公路,须时约两个半钟头,收费马币250零吉。

文冬以前是矿区,现在转入橡胶业,除了情人瀑布外没有其他旅游吸引力。之所以要到文冬,有两个原因。第一,文冬广西人多,有著名的广西酿豆腐和扣肉,可让我大块朵颖;第二,我有久违的堂兄嫂住文冬,希望能见个面。


左图:文冬最高的酒店--丽晶酒店,楼高5层。我们在这酒店住宿了一晚,收费94零吉。



左图:文冬广西会馆,是文冬最具现代感的建筑物。


文冬县内有多少华人,我目前尚未查到可靠数据,但估计应有三、四万。一般相信,文冬广西人占华人人口的70%,也该有两万人上下。所以,个别广西人可能不是文冬最富有者,但集腋成裘,文冬的广西会馆绝对是文冬埠最财雄势大者。2003年开幕的三间四层新大厦是该埠最大最新的社团大厦,耗资133万零吉。据说开幕那天,筵开149席,盛况空前。

就在这间新大厦的办公室里,我有幸获得该会现任副会长梁异光乡长和总务罗昭泉乡长的接见和协助,虽然找不到堂兄嫂的下落,但还算找到一个“大”字辈族人的联络号码,容后可以联系。罗乡长还用车载我到玻璃口新村拜访该村的“图书馆”开馆元老,但交谈后才了解到那间“民众图书”,只是民众大会堂属下的一个社交小组,不是我心目中的收藏文史书刊的图书馆。


右图:文冬玻璃口新村一角


人称文冬有三多,即广西人多、社团多、脚车多。我想,那应该是过去的情景,今日的文冬脚车已不多见,汽车和摩多车是多了,但也不见得比别的地方多。但我以为,文冬仍然有三多,那是广西人多、社团多、新村多。文冬县内,有所谓的五大新村,另外还有不少较小的新村。

上述的玻璃口新村(Kg.Perting) ,是五大新村中最大者,全村有600多户人家,人口约6000人,以广西人占大多数,因而又有广西村之称。该村的设备齐全,有学校、多元用途会堂、巴刹、警察局、篮球场、其他如道路、路灯、沟渠等设施,也是应有尽有。社团组织方面,则有民众图书馆、雀友俱乐部、青年运动、政党有马华公会、民政党及民主行动党。村内也有宗教组织如福安殿神庙。其他大型新村,如金马苏新村(Kg.Kemansu)、暹猛新村(Kg. Chamang)、力巴士新村(Kg.Repas)、美律谷新村(Lurah Bilut)亦然,严然是小型社区。较小的新村如李家村,村内只有十多户人家,全为李姓人家。


左图:文冬华人大会堂


文冬有三多,其中之一多,即社团多。不错,在马来西亚若以地方面积和华族人口比例来说,文冬华人注册社团之多,是别处少见的!文冬华族人口,据估计在三万到四万之间,单在文冬市区范围内,就有55个华人社团。文冬市区只有三条短短的大街,即陆佑街、亚炳街和崔贤街,平均每条街就有18.33间社团,不可谓不多吧!我们信步走完三条街,就看到地缘性会馆如:广西、高州、海南、会宁、永春、客家、惠东新仁寿社、福建、广东、兴安等;血缘性的宗亲会则有:李氏、杨氏、陈氏、梁氏等。当然,还少不了华人社团的最高机构华人大会堂。我们还登楼拜访了李氏宗亲会、华人大会堂和书艺研究会,获赠了几本书刊。


左图:陆佑路尾的广福庙


座落在陆佑路尾的广福庙,俗称师爷庙,庙里供奉着四尊仙四师爷神像。据史料,该庙建于1880年左右,那时正值雪兰莪战争平息后不久。初建时的广福庙只是一间亚答屋,非常简陋;之后,曾在1891年至1898年之间与1901年两度重建。

广福宫的第二次重建,与开辟文冬的功臣陆佑有关。据说,1901年文冬发生大瘟疫,死了很多人,眼看着一批又一批人死去,陆佑突然想起当年在吉隆坡战争中叶亚来之所以反败为胜,全靠仙四师爷显灵的往事,灵机一动,就大事铺张地从吉隆坡请来仙四师爷神像。这一举措果然灵验,那场瘟疫终被平息。陆佑为了答谢神恩,率先出钱重建广福庙。

右图:兰记的广西酿豆腐


来文冬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一尝此地的名菜--广西酿豆腐和广西扣肉。入住丽晶酒店后,就向柜台服务员询问,答案是此地酿豆腐极为普遍,几乎每个小贩都有卖,说不上谁的好吃。后来,又问了两位路上走过的老乡,都说亚炳街“兰记”不错。

亚炳街兰记,是一个熟食小摊,中午12点多开档,下午5点左右收档,生意不错,女档主是一个姓黎的同乡。她卖的广西酿豆腐,是母亲教的,口感还不错,但已非传统,酿豆腐的馅,参了鱼肉,韭菜也被换成了葱,更少了香脆可口的花生碎,和我母亲酿的相差甚远。崔贤街龙凤酒家的广西酿豆腐,则受到客家酿豆腐的影响,花样较多,但用料与口感,也都和传统的广西酿豆腐有别。在龙凤那里,我们也吃了广西扣肉和西刀鱼丸,但都不称心,扣肉少了吸油的芋头,显得过腻,鱼丸则略嫌弹性不足,输给玲珑的西刀鱼丸。

6月25日早上,我们提早一天结束文冬之旅,包了一辆德士,绕过云顶高原山麓,到了吉隆坡旧火车站,车资84零吉。从那里,我们赶上了11点正的Nice++班车, 回到新加坡。

2008年7月7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