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7
我的“蒙古包“(2):灵山镇华琅村
左图:中国贵州某乡村,酷似广西灵山镇华琅村。
大约在我3或4岁时,母亲把我哥和我带回父亲的故乡--中国广西容县杨梅区灵山华琅村(今属灵山镇),目的好像是要把我正式过继给家乡的二伯当儿子。我在那里住了大约2到3年,在1949年前后回到马来亚。因此,灵山华琅村祖家,算是我住过的第二个“蒙古包”了。
根据族谱,我家先祖达甫公是从福建到广西开基的,前后已有300百多年的历史,传了16代,我的祖父邦受公属于第10代,我哥和我则属第12代,归“善”字辈。入容(广西省别称)以前,达甫公系属于从陇西经贵州入闽(福建)开基的火德公那一系,是火德公的第九代孙(耳孙)。在入容以前族系,有歌曰“一世入闽火德公,二世三三迁广东,三世四六闽和粤,四世千八石门中,五世念三兄弟六,六世万一六昆同,七世寿山八文德,九世宗元始入容。达甫公入容开基时期大约在17世纪中期(1650年)上下。
我祖父邦受公共有五个儿子,我大伯贻贵、三伯贻兰、五叔贻庄和我父亲(排第四)都因逃避国共内战和征兵,逃到南洋来谋生。二伯贻椿因为智力有点问题,留了下来;二伯也因而始终未婚。为了将来有人继承他的香火和田产,祖父乃安排从两个孙子中过继给他当“儿子”,我就是其中一个,另一个则是三伯的儿子楹善。这些安排,是我后来从族谱中查到的,母亲从来没跟我提过。因为有了过继的安排,我从小称父亲为“业叔”(我父亲原名贻业),称我妈为“业婶”,我哥和姐姐也跟我那样称呼,从小习以为常,也没问过为甚麽。
我对第二个“蒙古包”算是有点模糊记忆的。印象中我乡下的家,是个蛮大的建筑群,在山坡上,屋后是一座山,我二伯(即我过继的“父亲”)常背我到山腰上采栗子。屋子前院有一道砌得蛮好的石阶,通往沙坪的田垄。过了田垄是一条浅水小河,我哥有时会带我涉水过河,到对面的学堂上课。我当时年纪尚小,没机会读书,只能站在窗外看我哥一本正经地念着"一粒星、两粒星、三粒星......。" 在乡下,我还有两位姐姐,即大姐惠清和四姐惠芬,二姐和三姐惠华、惠葵是孪生,在马来亚出世,没带回乡。对于我乡下的大姐与四姐,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不知何故。后来听说大姐嫁给了另一条村的姐夫,日子过的不是很好;四姐书读的不错,中学毕业后当了老师,还嫁给了同校的同事,我姐夫后来还当上那间小学的校长。
2002年5月,我有幸带了从未回过乡下的三姐回乡下祭祖,看到我小时住过的“蒙古包”,一切都与记忆中的印象相当吻合,只是那条印象中的小河似乎变小了。也许,小河没变小,而是我长大了的缘故吧!
2008年7月7日完稿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