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14

太平怀旧之旅(3):穿街走巷之一

太平,乍看不像是一座起眼的城镇。上图是我此次怀旧之旅第二天(2008年8月15
日)早晨拍的,地点是丽晶旅社前的回教堂街Mosque Street,拉律县的区域回教堂就在丽晶旅社的旁边。清晨的太平街道,马路宽敞,车少人稀,跟马来西亚其他的城镇没有什么两样。然而,当我们穿街走巷,在市区中心或边缘步行时,就不难发现隐藏在现代化楼宇的左边或者右边,有不少百年老店和历史性建筑物,毕竟太平是一座历史古镇,开埠至今已超过150年。

1850 年代,现在太平的部分地区叫吉辇包(Klian Pauh), 部分地区叫古打(Kota,是吡叻州西部近海傍山的一个荒野地带,属拉律区管辖,。1840年代伊始,这里发现第一个锡矿区,蕴藏丰富的锡米,地点可能就在今太平监狱所在地1844 年,拉律区已有锡输往槟榔屿,至1848年,矿主马来人龙加化(Long Jaafar), 开始从槟榔屿输入华人矿工。不久以后,在吉辇包以北的“新吉辇”和吉辇包周围陆续发现新矿区,矿主和矿工大量涌入,两个以华人矿工为主的聚落于是形成,一个在吉辇包,另一个则在新开辟的矿区“新吉辇”。吉辇包的矿工,以增城客家人居多,属于槟榔屿海山会党,他们的首领是郑景贵(又名阿贵);新吉辇的矿工,则先后以依附槟榔屿义兴会党的惠州客家人依附槟榔屿和合社会党的广东新宁人为主。两个新形成的华人聚落,常因小事引起械斗,1861年至1874年间曾三次引发大规模的会党血战,史称“拉律战争”。

拉律战争开启了英国人介入吡叻州内政之门,继而导致英国在太平设立吡叻州行政首府的事实。拉律战争平息后,负责重振拉律矿区生产的副驻扎官Speedy上尉,将吉辇包和新吉辇规划成两个新镇,吉辇包改称“太平”,以纪念拉律战争的平息,并希望今后这里永远太平,居民相安无事;新吉辇则延用马来旧名,称为甘文丁(Kummunting)。

左图:1880年代太平敏律

太平新镇包括原来的吉辇包矿区和它西邻4英哩外的古打村。1865年时,吉辇包约有100间商店,人口约有4000,以华人矿工和矿场供应商为主。扩大后的太平镇,人口迅速增长,很快就发展成拉律县最大的新镇。今天,太平虽然已不再是吡叻州的行政首府,但许多19世纪遗留下来的建筑物都被完好地保存下来,给爱好参观古迹的游客呈现接连不绝的惊喜。太平的许多项马来西亚第一,包括全马第一间博物馆,第一间牢狱,第一个植物园,第一条火车路段(太平通十八丁)......等,则更是太平人津津乐道的骄傲!


从丽晶旅社往戏院街(Jalan Panggung Wayang)的方向,我们可以缅怀1930年代太平的繁华盛况。在这里,雕刻精美、圆柱华丽的和平旅社(Peace Hotel, 见左图) 仍然傲立在戏院街和依士干达街(Jalan Iskandar,旧称第9 横街) 的路口;这间建于1930年的旅店,共有两栋,分占依士干达街的两个路口,是当年太平最大最豪华的饭店,在太平人眼中,就好可比莱佛士饭店之于新加坡人。它的后面相隔一条街,还有一座古典旅店,叫北京旅社(Peking Hotel), 规模较小,然其历史价值则不小,可惜我当日没去看。据李永球《日本年》一书的说法,北京旅社的前身是树胶公会,1937年日本引爆芦沟桥事件后,大举进兵侵略中国,陈嘉庚在新加坡发起组织“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马来亚各地纷纷成立分会,太平华社也在树胶公会主席白仰峰的号召下起而响应,成立“吡叻华侨筹赈祖国伤兵难民委员会太平分会”,会所就设在当年的树胶公会。


保存的很好的和平旅社,现已改名为和平茶室旅社,两栋楼房建筑中间的空间,则硬硬挤出一间百货商店,破坏了景观,却也增添不少人气。记得当年我在太平念书时,常到这间焖热但货品齐全,童叟无欺的廉价商店购买日用品。和平旅社的对面,从前是杂乱无序的德士站和人潮拥挤的巴士车站,每逢周末或假日,我都得在这里乘搭巴士,回到五六十英哩外的家乡;那时候的长途巴士,是红黄巴士公司经营的,川行太平、江沙、怡保、小仰光(今称玲珑)等地,没有冷气,座位又硬,回到家乡小仰光,往往搞到我头昏体乏,因而使我视周末回乡为畏途,后来索性藉口功课繁重,尽量减免回乡的次数。

当年的戏院街,是一条繁华的街道,街道一边有戏院不止一间(中山、、卡尔登、丽士?),影相社、书店、百货商店林立;邵氏电影机构也在这里建了全马十大游艺场之一的加冕游艺场,场内吃喝玩乐样样有; 如今,加冕游艺场已废弃不用,大门前的停车场有一些马来小贩在摆地摊,场外的那排商店也被拆了,换了一间大型的商场,街后的戏院是否还在,没有细看。街道的另一旁,就是刚才提到的巴士站和德士站,还有一座大型有盖的小贩中心,那里的炒粿條很令我怀念,它的特色是加了韭菜,不油腻 ,用野生的大叶片盛着,有点类似槟城的炒粿條。但今天再吃,已经没有以前那个样了,味道也差远了。


从戏院街转进第8横街,就到了巴刹边(Market Square), 原建于1884年、名列全马来亚首间大巴刹太平大万山就在眼前(见左图)。大万山,即大型公市,以前设有鲜鱼、猪肉、鸡鸭、牛肉、及疏菜等5公市,现有的新旧两座建筑,大小和建筑风格一模一样,220尺x60尺,木柱铁顶硬地板,桁架结构,天窗开在中间。老巴刹建于1884年,新巴刹则建于1885年,都保存的很好,这种大型欧洲风格的19世纪建筑,目前已难得一见。除原有的5个公市外,现在连熟食中心也加进来了。两座大型公市,分别建立在古打路(Kota Road) 两边,南北对望,是太平市区中心地标之一。


从古打路往东直走,过了两三个路口,就可以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钟楼,突兀地靠在多层摩登大厦的一角,显得可怜兮兮的样子。

这座粉刷一新的钟楼,其前身是一座木建的警察局,建于1881年,以纪念英国人成功平息拉律战争,把太平带到这里。做为警察局,当年这里的位置优越,它处在华人聚集的戏院、大万山和其他几处华人常到地方的中心地带。今天所见的石砌钟楼,是1890年改建的,它曾经扮演各种角色,如本地人和外国商人的商贸交易站和拍卖战。日治时代,日本军人也曾在钟楼前“审讯”和折磨受嫌为抗日的华人。如今,这钟楼由市镇会管理,从2000年开始租给民办的太平旅游协会,作为旅游资讯站,出售地图、旧像片和旅游纪念品。

太平钟楼高19米,属欧洲新古典主义式建筑结构,有点像教堂的钟楼,有山花饰的窗口,拱门和古典式横梁。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