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2

周末去哪里(五):汶莱斯里巴加湾市区



游罢水上聚落,还有半个小时才到约定回程的时间。我们信步走到码头背后的苏丹基金会广场,广场左右两边有两座马来建筑风格的大型购物商场,从广场中心可以看到老苏丹赛福鼎回教堂的圆顶,在夕阳的斜照下,发出金碧辉煌的光芒。我们被那华丽的光芒和庄严肃穆的建筑吸引,不知不觉就越过广场,走近后面的回教堂。



这间回教堂是现任苏丹苏波亚陛下的父皇赛福鼎苏丹(Sultan Omar Ali Saifuddin)于1958年建立,所以汶莱人习惯称它为老苏丹回教堂。苏丹波基亚是汶莱皇朝的第29代苏丹,老苏丹是第28代。新苏丹在Kg Kiarong的苏丹波基亚高速公路(Sutan Hassanal Bolkiah Highway)前另外盖有一座回教堂,取名为Jame’asr Hassanal Bokiah Mosque.

老回教堂徬水而建,它的前面从前是一个华人水村,1981年被一场大火烧毁,后来填土盖楼,即今天的苏丹基金会购物广场;它的右边紧挨着Kendayan河湾,所以两边临水,远看好像是建在湖中。回教堂的前方绿水之中有一艘仿古石舫停泊,还有一座喷泉,正往空中喷出美丽的水花,划破朦胧的暮色,美丽极了。

回教堂已经关闭,我们无法进入参观,只能隔着铁铸的篱笆向内取景,拍了几张照片。



斯里巴加湾市是汶莱的最大城市,但市中心面积却很小,只有缪缪几条街道,主要的政府部门,商业大厦、办公楼、德士站、长途巴士站、中华总商会和腾云殿都在这里。市中心位于汶莱河湾内的三角洲,南依汶莱河、东靠kianggeh河,西临Kendayan河湾,早期是一个诏泽地,马来人在汶莱河及Kendayan河湾浮水而居,华人则在三角洲的沼泽旁水建筑高脚屋水村。在沼泽地后面的汶莱镇,最初只有一条简陋的亚达屋街,后来政府批准由较有资金的华人负责填土工程,才兴建10间商店及一间戏院。汶莱首间戏院“文达戏院”就建在现在彭曼查街IBB银行大楼现址,早已拆除。据说当时任何人向政府申请土地,手续简便,只要还地税5元便可以了。当时汶莱所需物资皆由新加坡经纳闽运到汶莱。有华人蔡水祝、许安森、孙水富、陈天振、林水标、叶水标、叶妈标、杨奇山、孙妈腾、杨成记等专做马来水村生意,他们乘舢板在水村川行兜售日用品,马来人称他们为Berjaja, 即流动小贩。




如今,华人多已迁出市中心外居住,但这里仍有几间华人开的咖啡店,跟60、70十年代新马一带的咖啡店没有什么两样,前几天我在斯市等长途德士去美里,就曾在横街的一间咖啡店喝茶,和一个已退休的当地华人聊了一阵子。

座落在市中心罗柏士街72号的汶莱斯市中华总商会会所大厦,是在1993年落成的,楼高五层。汶莱斯市中华总商会是汶莱华商的最高组织,成立于1947年,它的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中华公会”。当年,汶莱的社会经济发展在日本人投降后百废待兴,治安不良,当地华社闻人如叶宗德、尹亚佛、林清注、林德甫、李仁义、林明仕、林树仁、林嘉长、韩悦余及吴铉艳等应英国驻汶莱的临时参政司的建议,注册成立中华公会以团结华人,并协助与推广政府与华社之间的沟通,将政府的政策与讯息快速有效地传达给华人。中华公会的会员大多数是华商,考虑到更有效地运作,翌年中华公会改名为中华商会,2005年又易名为中华总商会,现有会员近千名。会员经营的业务,遍及全国工商各业,包括制造业、专业服务、保险、法律、银行、 旅游、 近出口贸易、建筑业、交通运输、百货、批发零售、饮食业和服务业等。


市中心仅有的华人庙宇腾云殿,则座落在Kianggeh河路,面对河流。汶莱腾云殿香火鼎盛,主要供奉广泽尊王、玄天上帝、关圣帝君、保生大帝、李府哪吒三太子、注生娘娘和 福德正神。这庙宇建成于1960年,最近曾经过翻新。据最新版《汶莱腾云殿理事名册》(2006年版?)内的简介, 腾云殿的前身是腾云寺,建立与1918年6月23日,位于现在斯里巴加湾市旧码头的附近,1958年因政府征用地皮而遭拆除。





市中心只有三条大街(罗拔街、苏丹街、kianggeh河街),三条较长的横街和几条纵横交错的短巷,不到半小时的时间里,我们就差不不绕了一圈,回到黄昏的码头。码头的东边,正在施工扩建,夕阳斜照,红艳一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