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0
安顺 (Telok Intan)
安顺是霹雳西南端 的一个小城镇,以一座六层斜塔和碳烧香饼 为人所知。它位于霹雳河下游出海前的一个U型河湾上,离河口还有37英里。从前,“安顺”的马来地名 叫Telok Anson, 以纪念开辟这个城镇的英国陆军少将安顺爵士(Archibald E. H. Anson), 后来马来西亚政府把它改名为Telok Intan。
1882年,安顺正式由英国殖民地政府开埠。开埠前,这里已经出现几个马来村落,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有几个马来村落已经发展成下霹雳一带的河港兼商业中心,另几个村落更是当年霹雳州苏丹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中枢。这几个古老的村落,目前还散布在安顺区内,它们就是今天的Durian Sebatang,Batak Rabit, Telok Mak Intan, Pasir Bedamar,Kampong Trengganu, Pulu Tiga, Kota Lumut和 Kota Setia. 有人说 ,Telok Intan 这名称,就来自Telok Mak Intan。
和马来西亚几个百年老城一样,这里只有几条老街,步行半天就可以走完。1961年,我首次和一斑初中同学从太平到此一游,50年后我旧地重游,印象中斜塔依旧,老街的变化也不大。
安顺的地标,是一座 耸立在市区中心的“八层”高钟楼。这座从外面看去是八层,楼内实际只有四层的钟楼建于 1885年,原来是一座储水用的水塔,后来因为顶层水斗载水量太重,而水塔又是建在运河填平的土地上,外加发生在1889-1895年间的罕见河水泛滥,土质松软而导致水塔下陷倾斜才将水斗弃用的。后来,水塔就变成斜塔钟楼,成为安顺的著名地标,有人甚至将它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相比美呢。
钟楼独特的地方是,整栋建筑除顶部水斗外,中央都市是用砖块堆砌成的圆柱,周围 只用木材支撑,每一枝木材则用螺钉衔接;每一层都有宽约6英尺的走廊围绕,走廊边栏杆更配有绿色瓷制花眼,走廊外檐盖上屋瓦 ,藉以遮风档雨。整栋建筑用横互枕木起基 ,然后用砖块叠筑为六级 ,最低一级直径约43英尺 最上一级直径27英尺,每一级高度相距2英尺,总共12英尺。然后由这六级的基础建起外表8层而实际是4层的塔式建筑物。就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横互枕木起基技术的应用,钟楼却能够承受下陷而仅仅略微倾斜,经过百多年之后后依然能够耸立不倒,成为一座奇异的斜塔而吸引不少游客。
⃝钟楼是一座圆柱形而中空的建筑,这圆柱直径也是27英尺,每层相距约16英尺半,都有木梯相通,全部梯级由底层至顶共110级,而由底层至塔顶高度约85英尺。
初建时,钟楼顶层装有大水斗,用来盛水以备水荒或其他以外之用。水斗在第4层用铜板围绕,约16英尺高,可容约680立方英尺水量。据说,从1889年至1895年间,由于霹雳河泛滥,以致这座钟楼突然下陷倾斜向安顺律,当时曾一度引起居民恐慌。
日本占领安顺期间,日军曾将钟楼顶部的水斗拆掉,改建成了望台。光复后英政府又将它修复。1961年我地一次参观钟楼,钟楼是全楼楼开放,游客可以直达第三层 ,即水斗下面那一层,这次重游,只能上到第二层,三楼已被上锁,据说是不安全。1961年时,记得钟楼的第一层是租给安顺的童子军组织,作为童军总部,如今则辟为展览室,展览钟楼的建筑设计与历史。
斜塔钟楼的设计和承建者是华籍建筑家梁全忠,原籍广东南海。根据《下霹雳年鉴》的资料,梁全忠幼年失怙,由舅舅抚养,后来又因家乡盗贼猖獗而流落在外,在一艘英国商船上结识一英国商人,后者赏识梁全忠的聪慧,把他带到槟榔屿并栽培成材。梁 在槟榔于屿 学会英文、马来文语、绘画和设计建筑图样。他初始在那为位英国商人的公司任职,主持板枋业务,后来自营建筑业 。安顺开埠初期,他从槟榔屿前往安顺承接各项建筑工程。除钟楼外,他在安顺还承建了安顺邮政局、法庭、旧市政局 和政府银行等大工程。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