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6-13

浮罗山背一日游(四):客家老屋



浮罗山背一带山区,住有很多客家人。槟榔屿报人谢诗坚说,浮罗山背是马来半岛客家人的发祥地,客家人从中国的云南,经中南半岛,首先落脚在浮罗山区,然后再从这里散发到半岛各地区去。槟城州客家公会,亦有人认为英国人莱特尚未开发槟榔屿之前,张理等客家人已先他而至,所以是槟榔屿的开路先锋。公会有计划在浮罗山背建造客家土楼,希望用它来唤起客家人对浮罗山背这个“根”的记忆。就不知道这个计划,几时才能实现呢?

我们姑不论浮罗山背是不是马来半岛客家人的发祥地,但浮罗山背山区里的一些客家人,他们的祖先据说早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就到这里落地生根,则是有人证可查,也有历史验证的。槟城老报人温梓川曾在〈客人在槟城〉那篇文章中举出三个早期迁民的例子:其一、浮罗山背的罗道云生前说过,他家祖先是明末清初散兵游勇之一,与数十同志,初由暹罗而至吉打,而槟榔屿,最后定居浮罗山背;其二、乔治市居民胡观臣,祖居浮罗山背,其先祖是明末清初的海外移民,原籍惠阳;他的父亲因种植胡椒、甘密起家后,才迁到市区。其父胡捷发是当年槟榔屿侨领之一,曾任五属大伯公庙总理多年;其三、温梓川的好友曾和鸣的祖先辈,亦是明末清初南来避祸者,先在吉打一带旅居,当时惟恐隐藏不秘,转而南行至槟榔浮罗山背。这篇文章刊在《槟榔屿客属公会40周年纪念特刊》(1979)。以上三个口述个案,虽然没有文献证明,但历史的大背景下,明清之际许多中国人因为战乱或政治认同等因素逃到马来半岛或马来群岛各地者,不计其数;其中一些人,会展转落脚到槟榔屿浮罗山背,也是合理的假设吧!另外,《罗根杂志》有一篇槟榔屿开埠人莱特上校的日记,记述他登陆前曾在1786年7月19日到槟榔屿考察,在“山背”发现那里有居民数人。这“居民数人”语焉不详,他们是罗道云、胡观臣或者是曾和鸣的祖先吗?或者是当地的马来族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从1856年设立公冢中的墓碑多属惠州人这点,就可以证明客家人最迟在19世纪初期就在浮罗山背落地生根了。



今天浮罗山区里还有一些上百年的客家老屋,是值得我们去参观的,古老师就亲自驾着他的过山车,载我们到浮罗山区里参观一间客家老屋(见图)

我们参观的这间老屋,在半山上的果园里,现在已不住人,只供屋主休息和储藏之用。老屋的结构和陈耀威在古老师的博客“惊艳浮罗山背” (http://penanghakkavillage.blogspot.com/ )所描述的传统吞狮屋的客家民宅略为不同,它虽然也是“一明兩暗”堂屋,但它的大厅右边为厨房而不是房间。根据陈耀威的说法,传统的吞狮屋的布局是一个厅堂,左右两旁为房间,其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凹进去的门廊。这单层老屋是木造的,木柱和木板都很陈旧了,屋顶和上半用锌板围盖,给人一种因陋就简的感觉。屋子里藏有各式各样的农具,比较特别的是一种象锄头形状的削木工具,我从来没有看过(见附图)。



屋旁有两架用来较橡胶片的机器,屋主房娘胜说,这里以前是橡胶园,现在是果园。房先生是个热情好客的主人,临别时还特别为我们采了十几粒熟透了的豆寇子,让我们带走。

右图:一种象锄头形状的削木工具,我从未见过!



左图:用来较橡胶片的机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