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餐后,我们又回到皇家浴池西面的班黛咯蒂寺(Banteay Kdei) 参观。此寺始建于公元1186年,正当阇耶跋摩7世(Jayaverman VII)在位, 属吴哥窟或巴杨寺风格的印度教向佛教建筑转型期的建筑格局,混合着不同的设计。上图是西门内第二进的河堤、护城河与塔门,其格局与吴哥城门一模一样,只是其规模略小。
班黛咯蒂寺的平面图和寺内建筑、浮雕也和同期的塔布隆寺(Ta Prohm) 大同小异,规模也相差无几。担这寺院的中央神殿区设计独特,而它较大的外围长廊技术精妙,颇值得一看。在这四通八达的拱形长廊,我们看到12世纪到13世纪柬埔寨的建筑技巧和工匠的功力,具有极高的水平;难怪法国人发现吴哥古迹时,不敢相信现在吉篾人的祖先能造出如此精巧的拱形长廊。虽然,为防止拱架坍塌,现在的拱形长廊加上一些木柱和木架支撑着,而在古时,它们完全是用石块砌成的。
长廊的门楣、门顶、门柱和四周的墙壁也都刻有仙女阿普莎拉(Apsaras)雕像,数目虽然不多,但它们的刻功成熟精巧,非比寻常,很是耐看。
整座班黛咯蒂寺遗址呈长方形,总面积是700x500平方米,由一道土墙包围着,形成一个具有防御功能的小城,东南西北四边各有一座四面像门塔可通城内外,但一般游客不是从东门就是循西门进城,因为那是一条贯穿城内所有重要建筑的通道。我们从东门进城,首先经过一段林木茂盛的泥路,进入第二个有护城河的塔门,也是四面头像塔门,再走过一条林荫泥路,就进入班黛咯蒂寺的舞神之苑(Hall of Dancers)。
在林荫泥路的右边,我们看到了一座整修得很好的单层独立式石屋(见左图),导游说是旅舍。在阇耶跋摩七世时代,吴哥国势强盛,商业发达,宗教的影响力,也远至东部临海的占婆国(今越南东部),从占婆首府(今越南东海岸潘郎)到吴哥朝圣的佛教徒,络绎不绝。为了安顿这些远道而来得佛教徒和商人,阇耶跋摩七世为他们修建道路、医院和旅舍。这座漂致而结实的旅舍,是仅存的几座中的一座。我想,如果在里头安装现代化的冷气和厕所设施,我会毫不介意在这里借宿一宵呢!
舞神之苑是一个破落的长方形庭院,四周有长廊串连,中间有两座坍塌不堪的建筑,看不出是什么用途,但单从建筑前的残余多头蛇神护卫看来,应该是是重要建筑。庭苑的四周的有盖长廊,有精美的阿普莎拉女神雕像,也许这就是它得名的缘由。
舞神之苑的多处墙角,被一种不知名的白色巨树缠绕,严重崩坏,与隔邻的塔布隆寺命运相同,因为是第二次看到,心中的震撼已没有先前的强烈。
通过舞神苑,最后到达班黛咯蒂寺的神殿区,这个由四个门塔与四个长廊交叉串连的神殿,周围36x31米,分成四个独立的的庭院,全区由一道土墙包围着,神殿在正中央。这样的设计,独具风格,但由于建筑和长廊已多处坍塌崩坏,不经解说很难看出个中的奥妙。
班黛咯蒂寺到底供奉何神,为谁而建?这两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因为建庙碑文下落不明。
2008-10-13
订阅:
博文评论 (At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