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22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18): 民间艺术

7月23日,星期三,晴。

今天的行程,与前三天截然不同。我们上午参观了吴哥手工艺之家(Artisans d'Angkor) 工作坊,以及它旗下的纺织厂;下午参观陶瓷厂及传统集市;晚上观赏民族舞蹈,度过一天充实的民间艺术之旅。


创办于1992年的吴哥手工艺之家,是一间自负盈亏的有限公司,它设立的目的帮助咙哑男女与农村子弟,通过公司的技能培训,成为手工艺人。目前,公司雇用了超过1000人,成功培训了130名从事丝织、木雕、涂漆、镀金、装饰图案、丝绸图画等工作的一手工艺人,并成功地在柬埔寨一些乡村设立工作坊,生产和销售传统手工艺品。

为了继续不断地培训手工业者,复兴柬埔寨传统手工艺,该公司也在暹粒市的工作坊、郊区的纺织厂、暹粒市和金边国际机场和吴哥旅游区等处设立专卖店,出售各 种传统手工艺品,以期能自给自足,支持这项民族艺术的复兴计划。该公司目前已把商务扩充到香港国际机场和新加坡樟宜机场第三塔客大厦,营业成绩不俗呢。


由吴哥手工艺之家经营的丝绸厂,设在暹粒市郊,有自己的桑园,还设有丝绸博物馆,展出各种与丝绸的生产有关的工具和机械,以及各类具有柬埔寨特色的丝织品。我们在讲解员的耐心解说与回答问题之后,对桑叶的种植、蚕的蜕变和吐丝、如何从蚕丝检出丝线、如何从丝线织出丝绸、对丝绸染色加工等过程,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原来桑蚕由交配、下蛋、浮卵、幼蚕、成长、吐丝到蚕蜕的整个过程,需要47天;丝织厂工从蚕茧中抽出蚕丝、染色、加工后制成各种丝织品,更是程序繁复,难怪每件手工丝织品的价格都很昂贵了!


参观吉篾陶艺复兴中心,原来不在旅游的行程表内,是徇团员中几位陶艺爱好这的要求而临时加插的,但能获得讲解员的详细解说和介绍,我们对陶瓷的制作过程、柬埔寨陶艺的特色,也有了基本的认识,算是此行的意外收获吧。

吉篾陶艺复兴中心的经理原籍法国,因为热爱柬埔寨陶瓷而定居暹粒。图中的小孩是他的孙子,眼睛大而圆,是个聪明伶俐的欧亚混种儿,很讨人喜欢。


暹粒市的中央市集,似乎是游客必到的地方。这里出售的产品,除了这三天来我们在古迹区东穿西窜时,当地小孩向我们兜售的“一美元”旅游纪念品外,还有金饰项链、雕刻工艺、衣服百货等,琳琅满目。

这个中央市集其实不大,只是因为能尽量利用空间的原故,里头挤进了几十家小商店,还好都是卖类似的货品,只要半小时左右就可以走一圈。还好,这里的售货员并不像旅游点上的那些“一美元儿童”,他们不会对你“死缠烂打”,价钱不合就说不行,干脆利落。我和云在这里“血拼”的结果是3美元买到两双草鞋、5美元一个手提袋。图中那位在中央市集外售卖炒面的小贩,手艺很不错,用的面条是包装的‘Maggi’面,但拆出来则是软软的,不知是什么面,但经过他的巧手一炒,香味四溢,如果不是领团的Steven曾经再三吩咐过,他的炒面吃了会拉肚子,我肯定会买一碟藏尝尝的。



晚上6时,我们在Koulen II 民族舞蹈餐馆享用自助餐,一边观赏柬埔寨传统民间舞蹈。在暹粒,民族舞蹈餐厅林立,是游客必到的旅游热点。

柬埔寨的舞蹈艺术别具一格。在婆罗门教佛教的影响下,其古典舞蹈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这种
称为宫廷舞(Apsara)的古典舞蹈,具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受到代代皇族的崇尚,尤其是在吴哥王朝最鼎盛时期的11至13世纪时期,尤为如此,我们在吴哥古迹区到处都可看到Apsara的雕像,不就是明证吗。

除了宫廷舞外,年轻貌美的柬埔寨演员也给我们表演了几套轻松活泼的民间舞蹈,让我们大饱口福的同时也大饱了眼福。可惜这时我的数码相机卡,只能让我捕捉几张精彩的古典舞姿后,就宣告存量耗尽,玩完了!那其实也不坏,相机罢工让我能够全神贯注在清歌妙舞之中,专心一志在观赏演出。



柬埔寨把宫廷舞蹈和民间舞蹈都叫做洛空(Lokhon) ,这一词据说是从爪哇与拉古(Laku) 一词衍变出来的;“拉古”一词的意思是行走,引申出来便成为歌曲或歌剧的意思。泰国、爪哇和柬埔寨舞蹈不仅在名称上,而且在舞姿、步法、题材、伴奏的乐器以及服饰各方面,都很相似,这是因为这些舞蹈的来源,同出于印度。当然,在经过几个世纪的各自发展后,各国分别把自己的民族特点溶入同源的舞蹈,形成了各放异彩的地方特色。

柬埔寨民族舞蹈的特点,在于面部的表情、手势、足部节奏的有机结合。在演出时舞蹈的内容主要靠歌唱来传达,但它又是舞者不歌、歌者不舞的,舞台旁的歌者配合舞蹈节奏,以优美的歌声叙述故事,两者合作无间,取得相得无障的歌舞效应。在参杂着传统圣洁的冬冬声中,穿著华美民族服装的Apsara们,头戴尖顶金盔、手臂和脚腕儿串上闪闪发光的镯子,在悠扬的歌乐声中时而翩翩起舞,时而合掌礼拜,显得那么婀娜多姿,高贵而典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