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8

重游雅加达(2):再访班芝兰街


2006年,我和李远忠、叶钟灵三人行,首次旅游印尼。那一次,我们畅游雅加达、茂物、万隆和万丹等地。在雅加达期间,我们住宿在班之兰横巷Toko Tiga 的吉达国际饭店。这次重访雅城,最大的心愿就是再到那里看看。到达雅城的第二天,即6月14日一早,在宾馆用过早餐,天微微亮,我就逼不及待地要重访班之兰。我住的Mercure Rekso 宾馆,离开班芝兰不过10分钟,但我走了20分钟,还看不见班芝兰路口的地标--草埔巴刹,问了路边一间大厦外看守的保安人员,才知道走错方向。调回头,再步行30分钟,我终于见到了久违的班芝兰路(Jalan Pancolan)(见上图)


左图的班芝兰路,是2006年的旧照。当时班芝兰路在翻新,刚刚把路中间的小贩清除掉,筑起围栏,计划在分界堤种树、建设路灯。如今,这些计划已经实现了,但见路堤中间绿树成荫,道路干净,班芝兰路已经脱胎换骨,披上了新貌!班芝兰路是雅加达古城唐人区最热闹的街道,商业活动旺盛,华人聚集在这里做买卖、购物、喝咖啡、吃东西,聊天,人称唐人街。10多年前,据说这里有上百个流动小贩,聚集在短短的街道中间,把诺大的唐人街分割成南北两条狭小的单边街,交通常常瘫痪。2005年,古城协会向副省长法乌齐.勃沃陈情,提出整顿芝兰路流动小贩。2006年政府开始行动,把流动小贩赶离班芝兰街,把街道中间用砂厘板封锁起来,以便种植花草树木。眼前的班芝兰街,整齐亮丽,以前的凌乱无章,另我耳目一新。


此刻是早上7点15分,班芝兰街的商店一片寂静,除了五、六个不在镜头里的武装警察外,五脚基内空无一人。五脚基外的铁栏栅已经打开,但商店大门还是深锁如故,看不见商店的招牌。这情形是雅城别的街道难得一见的“怪现象”,可见这一带晚上治安不好,不然就是店主们对1998年那场浩劫尚有余悸。那年的排华运动,听说班芝兰街残遭蹂躏,很多房子被烧毁不堪。驻守的武警,大概看我是旅客,也不干涉我拍照,当然,我也避免麻烦,不敢将他们拍进镜头里。


班芝兰街的地标,是班芝兰路与Jalan Gajah Mada 交接路口处的Pasar Glodok。这栋崭新的大楼,是在旧的巴刹被一场大火烧毁后在原地重建的,现在变成售卖电器的商业大楼了。

班芝兰街的商店以中西药房、旅店、快餐店、杂货店、咖啡店、中文书店等为主,店主主要是华人;在横巷里摆摊子的小贩则有不少巴东人、爪哇人及其他土著。这里的“德记茶室”,拥有90年的历史,它见证了班芝兰的兴衰和苦难。其他的老牌子号,还有吉祥居咖啡店、荼亚捷饭店、中华酒家、一乐园酒家、章长盛、天良百货商行等。


班芝兰路中药店林立,是雅城中药行、中药店最集中的地方,著名的商号有星光、万成、大生和、南星、珍珠、正大、钻石、金鹰、信谊等,竞争激烈。有些中药店,还特聘中医师驻店,为病人把脉开方,著名的印华作家沙里洪(原名李靖)就驻扎在南星。南星隔邻的明星西药房(Apotik Bintang Semesta),则是鹤立鸡群,一枝独秀。说起这间西药房,则是大有来头的,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声名显赫呢。位于班芝兰路27号的明星西药房,始创于1925年或更早,早期的明星药房,原无店名,据说是当年养生院的外包“药厝”,店主是荷兰人Van Harcom。大约在1933年,Van Harcom 聘请留学荷兰的侨生药剂师林茂灿,主持这间药厝。1936年12月香港球王李惠堂率领南华香港南华足球队到巴达维亚和巴城联队比赛,李惠堂和部分球员被林茂灿安排住在班芝兰27号的药厝。后来,1949年12月林茂灿从荷兰雇主Van Harcom之手买下药厝,就把这间药房定名明星药房,以纪念当年南华的足球明星李惠堂等人。1967年,从棉兰来雅城闯天下的苏联中先生从林茂灿药剂师手中买下明星,并保留原名,经营至今。


苏联中也是班芝兰唐人街商人联合会的主席,班芝兰的美化工程,他居功至大。吴先生是我好友赖多和李远忠的老板,2006年我初访雅城,曾蒙他借出司机和轿车在亚城、万隆及万丹等地作田野考察,又邀请我到他的高原别墅玩了两天,我铭记心中,这次重游,可惜他人在新加坡度假,无缘得见,甚觉遗憾。苏先生在班芝兰还有几座楼房,其中之一,座落在班芝兰路38号的“班芝兰宾馆”(Hotel Pancoran Jaya),其原址即日治时期的华中附小学校所在地,之前为“海景酒店”。华中附小学校在1965年九卅事件后被政府强行关闭,学校改为“印尼国立学校SMP59”,后来该校因校舍年久失修而弃用,迁往Jalan Brustru。1991年,该地段拍卖,苏先生标到手后就改建成班芝兰宾馆,楼高四层,当时是班芝兰最高的酒店之一,拥有80间客房。

班芝兰的联通书店,是我眷念这里的原因之一。可这时候时间尚早,商店还未开门营业呢,我只好折返宾馆。当天早上11时,我又在老友赖多和另一年轻朋友的陪同下,驱车回到班芝兰,圆了访书的心愿。这时,班芝兰已经活起来了!

2009-07-26

重游雅加达(1):访印华作协


6月13日,星期六,我应印尼华人谢先生的邀请到雅加达访问,主要目的是参观印尼建国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人文科学院图书馆的中文图书室。好几年前,我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说该大学在新加坡李氏基金的赞助下开辟了中文图书馆,其藏书量,是“东南亚之冠”,我很好奇,一直想找机会到那里参观。这次受到谢先生以个人名义邀请,还赞助机票、安排住宿,邀请我担任他的个人咨询,看看能为这间图书室做些什么贡献。我只开了两个条件,第一,我是以个人名义、以朋友的身份担任他私人咨询,不收专业费;第二,我要求他安排我住在班芝兰,方便我访友、逛中文书店。谢先生很客气,认为班芝兰没有好的宾馆,把我安排在离班芝兰不远的Mercure 宾馆。上图是雅加达北部的部分街景,从Mercure Rekso 宾馆1409房靠北的落地窗外望所见。


Mercure Rekso 宾馆位于旧巴达维亚城南门外的Hayam Wuruk 路12号,属于华人较多的草埔Glodok区,步行约10分钟就可到唐人街班芝兰,可谓十分方便。2006年我初访雅城,住在班芝兰的吉达国际酒店,对这带比较熟悉。宾馆内设交通酒楼,可吃到中餐和印尼特色菜肴。这里离开旧巴达维亚城也很近,步行约15分钟就可到达南门。谢先生说,在这带步行,相当安全,但还是不要走太远。

我在10时15分左右抵达雅城苏卡诺哈达国际机场,谢先生来接机,来到宾已经大约12时,老朋友赖多兄和一位中年朋友已在大厅等候。稍后,我们一起到同街的帝王食坊饮茶,由谢先生作东。这帝王食坊卖的是港式点心和腊味,其烧鸭最拿手,远近驰名。附近还有一间太阳城俱乐部,其附设同乐酒家,是新加坡周颖南的同乐集团的分店,生意非常好,每逢周末和星期天,华人家庭从雅城四方八面涌来饮茶。我在那里饮过两次茶,最难忘的是那里的小笼包。



用过午餐,我和谢先生应印华作协的邀请,到设于旧巴达维亚城内的印华作协会所参观,并出席由作协主办的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讲者,是印尼大学文学系华裔教授梅兰尼博士(Melani Budianta), 她以《印尼文学多元化发展为题》,阐述印尼主流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讲座会由作协副主席狄欧主持,梅兰尼博士以印尼语演讲,谢先生的大学同学李彦成担任翻译。凭着李彦成的摘要性翻译和大会分发的讲义,我大略能了解讲座的内容。梅兰尼认为,印尼文学向来就是多元化的,其组成部分有爪哇、巽他、马来由等方言,还有中国几种方言、、印度、波斯、阿拉伯和荷兰语言和文化综合形成的。在提问时间里,我用英语问梅兰尼博士,印尼主流文学作者或印尼国家领袖如何定位印华文学?她的看法是,,主流文学目前对印华文学的了解不足,但印华文友可以通过翻译,将印华文学精华成分译成印尼语文,让主流文学读者或政治人物了解印华作者及读者的语言、思想和感情,有朝一日,印华文学将成为印尼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出席这次讲座的文友,有老中青三代,除了作协主席袁霓、副主席莎萍‘秘书长松华和二十多名会员外,还有建国大学的中国籍汉语讲师马蜂、印尼国立广播电台前汉语广播员曾三清、在校大学生和报馆记者多人。可喜的是,讲座的问答交流采用印尼语、华语和英语,而印尼文友的印尼文友,印尼语的大都很流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通过语言和文字的翻译,能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另一族群或语言群的文学或文化,这对种族和谐与文化交流,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印尼华文作家协会创立于1998年12月12日,总会设在雅加达,各大城市都有分会。不久前,该会的苏北分会,就在棉兰主办了极为成功的苏北文学节,出席者包括雅加达总会、万隆分会、泗水分会、井里汶分会、榜南分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台湾、香港、中国等地文友,共两百余人,盛况空前。印尼自改革开放后,印尼华裔作家纷纷从默默耕耘中走出来,积极开展华文华语文化活动,他们组织协会、出版新书,举办研讨会,与印尼土著文学团体合作,出版双语诗集,举行双语诗歌朗诵会等,非常活跃。印华作协出版的《印华文友》季刊,首四期是在香港著名作家东瑞的协助下,在香港编印出版的;2000年6月出版的第五期,则已改在雅加达编辑印刷。作协主席袁霓对推动印华文学和文化活动非常热心,也得到丈夫的大力支持。在还没有设立作协会所前她的家也是印华作家的集会场所,每个周末都有文友到来交换读书和写作心得。作协会所,今设在旧巴达维亚城里消防局对面,内设讲堂和图书馆。阅览室收藏了文友和外国作家文友捐献的千多本新旧书籍和印华作家出版的合集和个人单行本,供文友借阅。

2009-07-23

苏北文学节2009(11)棉兰印象



5月25日下午四点半,我们回到棉兰市。中午路经仙达市,受到仙达市文友和华社的热烈欢迎,在该市郊区的国际大酒搂设丰盛的午宴招待,还邀请了已故名作家郁達夫兒子郁大亞和巴人(王任叔)兒子王克平即席演讲。欢迎会上,還穿插了先达华校推出的少年《欢迎您》歌曲、美女迎宾舞,作協雅加达文友的集体创作《我們再相聚》大合唱。这首歌词据说是文友在回程的车上你一句我一句地并揍出来的,由泗水的顾长福譜曲,蛮好听的,可惜我没拿到歌词。

回到棉兰,我们先到苏北文学节筹委会执行主席、作协苏北分会执行主席林来融家族创办的华文报社讯报参观。讯报正式发行于2007年5月21日,是印尼棉兰市华文解禁后第三份华文报纸。然后,导游阿祥带我们到茂物街吃道地的华人小吃。茂物街以前称为张榕轩街,与邻近的广东街(今泗水街)和甲必丹街(今童子军路)同为华人区著名的街道。如今的茂物街,街道两旁的华人咖啡店,和槟城的华人咖啡店没什么两样,但热闹程度则相差甚远,摊位和食客廖廖无几。我叫了一碟炒粿條和一杯自制的薏米水。炒粿條用鸭蛋,海鲜作料,佐料的份量丰富,但粿條的味道则一般,没有槟城粿條那么爽口。在茂物街,我找到了几天以来买不到的棉兰和雅加达出版的华文报纸。



棉兰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日里河畔,是苏北省的省会,人口200多万,为苏门答腊岛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印尼第四大的城市。城市位于海拔25米的低地,气候宜人。19世纪末时棉兰还是一个小村洛,附近种植园兴起后,才慢慢发展为新兴城市,是当时烟草、橡胶、椰子、茶、油棕等农产品集散地和加工中心,尤其是烟草业,全球闻名;工业有炼油、化工、纺织、机械制造、椰油、橡胶制品、卷烟、肥皂、饮料等。城区街道与建筑物布局整齐,少有高楼。我们下榻的中山大厦(Citi International Hotel),位于旧城区的中山路,楼高14层,是该区较高的建筑,站在楼顶的天台,可以环顾旧城四周。



棉兰市的人口由当地土人、马来人、华人、欧洲人组成,其中华人占约20%以上,大多数人从事工商贸易。城里的交通还算通畅,但道路则修得甚不理想。在艳阳高照的时候,街道上尘埃飞扬;每当下雨,街道两边就泥泞一片。有一天早上,我为了找华文报摊,在中山大厦附近的街道走了一圈,发现原来街道两旁都没铺上柏油或沥青,窄的有1米,宽者约2米,保留为泥土地面,不知是否是留着将来种植花草树木,美化市容之用?

棉兰市古迹很多,如五祖庙、日里皇宫、苏门答腊博物馆、铁水塔、Titi Gantung 吊桥(建于1885年)、成德桥(建于1916年)等、但我此次来棉兰,目的不在观光,所以这些古迹和旅游胜地,要等下次有机会再来棉兰时才去看了。其实,对我来说,棉兰的魅力,不仅仅在现在的工商金融、市容街道,而更多的是在19世纪时开辟棉兰的华族先辈的可歌可泣的事迹,他们兴学办报的历史、棉兰土生华人与槟城、缅甸等海港城市的贸易网络等课题。是的,棉兰对我是魅力无穷的城市,总有一天我会再来得!

苏北文学节2009(10) : 从文学节到文学馆



由印华写作者协会苏北分会主办、印尼苏北华联赞助的第一届苏北文学节,从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五日,一连五天,分别而又连续地在棉兰市、多巴湖和先达市隆重举行,盛况空前。我有幸以国外观察者的身份参与了这个文学盛会,获益与兴奋之余,同时也有所期待。在最后一天的总结讨论时,我不揣固陋,也举手发了言,提出在文学节之基楚上创设“印华文学館”的建议。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进一步阐明我的想法。

所谓文学馆,是以本土文学作为馆藏重点的特种图书馆, 有国立的和民办的两种。2003年创立的国立台湾文学館是一座国家級的文学博物館,除蒐藏、保存、研究台湾本土文学的功能外,还通过举行展览、活動和推廣教育等方式,使文学親近民众,帶动文化发展。在马来西亚,创立于1998年的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则是民办的文学馆,它的创立宗旨,是搜集及整理各种马 华文学及相关的图书资料。除了支援该院中文系教学与研究之用外,该馆更以保存马华文学图书资料 为文化使命。马华文学馆成立以前,许多作者及有志于研究马华文学的研究人员,都苦于无法找到一个专门提供马华文学各类型资料的地方。

在东南亚,由国家来领导创立国立华文文学馆,闻所未闻。新加坡文艺研究会经过多年的努力,争取在新加坡国家图书馆的馆舍内设立“新华文学馆”,如今尚未见实现;反而是民办的“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在新加坡作家莫河的领导下,已经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对由印华作协领导创设“印华文学馆”的建议,支持与质疑的印华作家都有,这是很自然的,毕竟由民间创设图书馆,牵涉到财力、物力、人力、社会认同等问题,都不是轻易可以解决的。但我认为,事在人为,只要印尼华社和作家认同于保存华人历史文献的重要性,上述的问题都不难解决。

印华文学作品是印尼华人历史文献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份,无论是十九世纪的侨生马来语文翻译作品、二十世纪初的侨生印尼语文创作、以及后来新客华人作家的著作,很多都能反映华人移民在千岛之国的喜怒哀乐,是印尼华人寻根认祖的重要文献依据,失去这些文献,就失去集体记忆,失去根的联系。例如,十九世纪末巴达维亚侨生以马来语言译出的中国文学作品如《薛仁贵征东》、《今古奇观》、《岳飞》等,是侨生华人吸取中华文化奶水的吸管;二十世纪初出版的侨生印尼文长篇小说,如《三宝垄的开埠》等,人物有华人、印尼人和荷兰人,它记述了华人对开埠三宝垄时的贡献;后来,新客移民与南来作家以印尼为背景的作品如管天华的中篇小说《飘洋过海》、黄东平的《七洲洋外》、王任叔的《五祖庙》等,都生动地描述了印华先辈的辛酸和民族精神,无疑是印尼华人宝贵的历史文献,不容轻易流失的文化遗产。

然而,残酷的历史现实是,东南亚华人的历史文献在无人在意的情况下,不断流失!如今,印华早期作家的许多作品,都不复得见了。据知,有不少早期的印华书刊和报章目前还散落在荷兰、中国、香港、新加坡等地;因此,在印尼本土创设“印华文学馆”, 把目前还留在印尼本土内的书刊、报章,进而将散落在世界各角落的印华文学遗产都复印回国,汇集在一起,长期保存,供国内外人士阅览和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事!

印华作协苏北分会这次主办两百多人出席的盛大文学节,获得雅加达总会、万隆、泗水、井里汶、榜楠等分会及国外团体的热烈支持、派出庞大代表团参与盛会,取得空前成功。筹委会主席孙国静先生在总结演讲中,还当众宣布文学节将每两年主办一次,使文学节成为印华文坛的例常活动。由此可见,印华作协诸公深具魄力与热诚,完全有条件在文学节的基础上,创设一间民办的“文学馆”,为保存印华文学遗产作出贡献的!我期待着印华文学馆的创设!

2009-07-12

苏北文学节2009(9):马达村落



5月25日,星期一,苏北文学节最后一天。节目共分三段,早上各地文友集体到夏梦思岛游览,参观马达族村庄;下午假尼加拉宾馆进行最后的研讨和总结、交换礼物;晚上则举行湖光山色营火会,欢庆文学节完满结束。

多巴湖到底有多大?多深?人言人殊。有资料说它长90公里;宽31公里,水域1145平方公里,水深650到800米。总之,多巴湖给人的印象就是大!这个在7万多年前因火山爆发而形成的淡水湖,有苍郁的青山环抱,所以湖水碧绿;湖泊位于海拔1000公尺,所以风高气爽,常年白云飘渺;湖中有岛,岛上住有扑质的马达族,其原始村落和保留下来的马达文化和历史古物,很能吸引游客。湖北的诗巴甲Sibajak火山,海拔2000千多公尺,山上火山口,常年喷发浓烟。苏岛被开发前,当地的马达族把多巴湖视为神圣之湖,禁止外人进入。


约200百文友分乘5艘游艇,前往夏梦思岛,参观两个风格不同的马达村落。左图是TukTuk村的牛角屋,呈长方形,用木柱为基,房子离地面约10尺,和马来人的高脚屋类似。屋脊呈弧形,两端向空翘起,前端高于后端,导游说,这是表示湖水后浪推前浪,一代要比一代高明。房屋正面的屋顶,伸出屋外,可以遮风挡雨,又可让居民在屋檐下做各种家务,如纺纱织布,洗米弄菜等。马达人也喜欢在屋檐下的墙壁上,雕刻图案,美化家居。

马达人的房屋,上面住人,屋下周围用木栅围住,里面饲养猪羊鸡鸭家畜。整所房屋,只开一扇门,四周无窗,内部也不加分割,寝室厨房连成一片;一到晚上,全家大小就挤在房屋里,横七竖八地睡在一起。房屋的大小,依家庭成员的人数而建,听说最大的房屋可容纳几十个人大大家庭。




夏梦思岛上最著名的历史遗迹,就是托莫Tomok村里展示的石棺(见左图)。这组属于200多年前西达布塔王(Raja Sidabutai)家族的陵园,这陵园有12个石棺,有些石棺刻有十字架的标志,显然是基督教传入后才立的。这些石棺,原来是在Tomok村的森林里被发现,后来才移到村里的游览中心,供游客观赏。石棺群里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第二任土王西达布塔二世的石棺。石棺正面上方雕刻着土王的头像。它的下方雕刻着一个较小的人像,表情坚毅,是国王的军事总司令和贴身保镖。棺尾上方又有一个女人雕像,她是国王未过门的初恋情人安蒂克(Antik)。据导游说她是个漂亮的华族少女,她在婚礼举行之前,不知何故突然发起疯来,她脱下身上的礼服,逃入森林里,从此消声匿迹。也有传说指出,安蒂克是跳入多巴湖中,化身为鲤鱼。西达布塔二世对这位华族情人恋恋不忘,临终前嘱咐后人把这位当不成王妃的华族女子的形象刻在棺后,永远陪伴着他。


马达族对颜色的认识还停留在原始状态,他们只认识三种颜色,即红、黑、白三种。红色代表人间,黑色代表地域、白色代表天堂。雕刻方面,马达族最喜欢雕刻壁虎,他们相信壁虎灵活,常见首不见尾,是“龙”的化身。

托莫村的游览中心,还设有古代马达族土王审判罪犯的法庭和用来行刑的刑场。大多数的罪犯或被掳获的敌人,都会被斩首示众,然后被剖开胸膛,把血淋淋的心脏献给土王吃。从前马达族人相信,血淋淋的心脏,可以增强土王的法力。被处死囚犯的尸体被分割成块,分给土王的部属享用。这种残酷的习俗,和中美洲的马雅族类似。所以,这支马达族也被称为食人族。还好,这支食人的托莫马达族后来被基督教传教士感化,现在已不再食人了!

马达族是苏门答腊岛上的少数民族,分成几个小部落。居住在多巴湖的马达族,属于多巴马达,靠湖维生;居住在马达山的马达人,则属于加罗马达,靠山掏活。另外一个部落,称为孟台林马达,居住在马台林一带。这三支马达部落,地位比其他地方的马达人为高。

马达族还可以细分为个别宗族或小支,称为“买格司”(Matgas)。每一个马达人都能分辨他自己的“买格司”,不会弄错。同一“买格司”的男女不能通婚,故男子必需别个“买格司”中找寻配偶。结婚后,女子从其夫家的“买格司”,这和华人的风俗相同。

马达族重男轻女,但男子娶媳妇时,男家必需缴付一笔娉金。从前,聘金是用牛、羊、奴婢、珍珠等值钱的东西。所以,马达族娶个老婆不容易,自然也不轻言离婚,就算男人死了,也不准他的老婆在嫁给外人,而是改嫁家里另一个未成婚的男性。马达妇女和中美洲的马雅妇女、亚洲的印度妇女一样,能顶“半边天”,她们的头功一流,无论多重的物品,都是靠头来顶带的。

苏北文学节2009(8):不拉八镇



不拉八(Prapat)镇,是苏北著名的渡假胜地,位于多巴湖中段的东岸,从棉兰前来有南北大道可达,车程只需大约四小时,所以很受棉兰人和国际游客的青睐。这里设有大型的旅馆和中小型的度假屋,别墅等,供旅客度宿;亦有中小型游艇出租,供游客游湖、钓鱼或前往夏梦思岛,参观马达人的村落。不拉八镇也是多巴湖开发区最大众化的渡假胜地,每逢周末或公共假期,游客纷纷从棉兰、仙达等地,前来这里观赏湖光山色、日光浴、游泳、垂钓、划舟、滑水、踩筏等水上活动。我们的旅行车,舍南北大道而走蜿蜒崎岖的沿湖山路,所以到达不拉八时,已经日落西山。从车上看到的多巴湖,山色朦胧、湖面一片静谧。



苏北文学节主办单位,招待我们住在星级的尼加拉(Niagara)宾馆。翌日(5月25日),我起个大早,想看多巴湖的日出。当日有雾,多巴湖四处雾气重重,从位于小镇山顶的尼加拉宾馆西望,湖水呈深淡两种蓝色,水波荡漾;山岚之间的云,虚无漂渺,泛起浅浅红晕,好像含羞答答的少女,向我微笑。



天色渐亮,那挂在天际的云,被碧绿的湖水映照,渐渐变成浅绿,这种浅绿色的云,见所未见,大概只有多巴湖才配。近处,不拉八镇在晨曦中苏醒,村舍疏落有致,隐约传来鸡啼声,此起彼落,唤醒我沉睡的童年记忆。当年我不到八岁,住在马来西亚北霹雳的士拉巴亚新村,鸡啼声就是我的闹钟,催我起身上学。



我信步走出宾馆,往村庄走去。只见道旁菜园,旁山而辟,种着各种不同种类的蔬菜。往山坡下走,我到了村舍边缘,村民三三两两,坐摩多车檫身而过,都是马达族人。在一间村舍屋外,我看见下图的啦叭花,垂立在矮树叶端,很少见,就拍了小来。朋友,你若知道此花的名字。请告诉我!

2009-07-04

苏北文学节2009(7):多巴湖的传说



上图是从多巴湖东边环湖公路的最高点Simarjarubjung的先达旅社外,向多巴湖远眺所见美景。这时已近黄昏十分,远处的多巴湖和夏梦思岛雾气朦胧,如梦如画。多巴湖又名淡水湖,湖中央有一岛,面积很大,约1460方公里,南北长约40公里,比整个新加坡岛国还要大。湖中央大岛,当地人称之为Sharmosir,旅居棉兰的先达文友陈巧音替地它取了一很富诗意的华文名:夏梦思,绝佳!




日落的多巴湖,令人心醉!红彤渐退的太阳,撒在平静的湖面上,若隐若现,既抚媚又娴雅。这两张图片,是在蜿蜒崎岖的下山路上,从颠簸的旅行车内往外拍到的,用的又是小相机,效果比我看到的情景,尚有一段距离。

从西马岭前往不拉八(Prapat)镇,沿途尽是陡峭的山路,导游阿祥为了分散我们的对危险的担忧,一路上讲了很多黄色的笑话和关于多巴湖的传说。有的传说是阿祥胡乱编造的,但有关渔夫和鲨鱼精阿香的那一个凄美的传说,则是经典的马达人作品,流传甚广。传说在从前,夏梦思岛上住了一个单身的马达渔夫,有一天,他在宁静的多巴湖中捕到一条鲨鱼,带回家里,鲨鱼摇身一变,化成一位娇滴滴的美丽少女。少女美丽绝伦,体态阿娜,渔夫看得傻了,就向她求婚。鲨鱼阿香答应了,但有一个条件,就是永远要保守秘密,不能对任何人揭露她的身份,否则就会大祸临头。渔夫答应了,阿香就嫁给他,从此过作幸福美满的生活。不久,阿香替渔夫生了个儿子。儿子一天天长大,但好吃懒做。有一天,儿子贪玩,忘了给父亲送饭,渔夫很生气,就脱口骂儿子是鲨鱼生的孩子,要他滚回湖里去!骂吧,渔夫的妻子马上现出原形,游回到湖里去。然后,原来平静的湖面,忽然狂风大作,翻起滔天巨浪,把渔夫狠狠地吞没湖中!阿祥说,这传说是马达人相信背信弃义的人必遭天谴,同时也是他们对湖面突然括风起浪的自然现象的一种神话学诠释。

马达人也很富想象力。生话在景色迷人的多巴湖四周,他们对多巴湖的起源,想象出各种迷人的传说。一则传说认为,多巴湖是天兵天将挖出来的;天上的仙女没有浴池洗澡,请求神王巴塔拉帮忙,神王于是派遣天兵天将下凡,在夏梦思的周围挖掘了一个为美丽的多巴湖。另一则传说则认为,从前巴达族崇拜的女神梭多荷嫩拉恋爱失败,极度悲伤,一气之下,跺脚过猛,就踩出了这个迷人的多巴湖。事实上,多巴湖是三千多年前,火山爆发所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