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6

重游雅加达(1):访印华作协


6月13日,星期六,我应印尼华人谢先生的邀请到雅加达访问,主要目的是参观印尼建国大学(Universitas Indonesia)人文科学院图书馆的中文图书室。好几年前,我在报上读到一则新闻,说该大学在新加坡李氏基金的赞助下开辟了中文图书馆,其藏书量,是“东南亚之冠”,我很好奇,一直想找机会到那里参观。这次受到谢先生以个人名义邀请,还赞助机票、安排住宿,邀请我担任他的个人咨询,看看能为这间图书室做些什么贡献。我只开了两个条件,第一,我是以个人名义、以朋友的身份担任他私人咨询,不收专业费;第二,我要求他安排我住在班芝兰,方便我访友、逛中文书店。谢先生很客气,认为班芝兰没有好的宾馆,把我安排在离班芝兰不远的Mercure 宾馆。上图是雅加达北部的部分街景,从Mercure Rekso 宾馆1409房靠北的落地窗外望所见。


Mercure Rekso 宾馆位于旧巴达维亚城南门外的Hayam Wuruk 路12号,属于华人较多的草埔Glodok区,步行约10分钟就可到唐人街班芝兰,可谓十分方便。2006年我初访雅城,住在班芝兰的吉达国际酒店,对这带比较熟悉。宾馆内设交通酒楼,可吃到中餐和印尼特色菜肴。这里离开旧巴达维亚城也很近,步行约15分钟就可到达南门。谢先生说,在这带步行,相当安全,但还是不要走太远。

我在10时15分左右抵达雅城苏卡诺哈达国际机场,谢先生来接机,来到宾已经大约12时,老朋友赖多兄和一位中年朋友已在大厅等候。稍后,我们一起到同街的帝王食坊饮茶,由谢先生作东。这帝王食坊卖的是港式点心和腊味,其烧鸭最拿手,远近驰名。附近还有一间太阳城俱乐部,其附设同乐酒家,是新加坡周颖南的同乐集团的分店,生意非常好,每逢周末和星期天,华人家庭从雅城四方八面涌来饮茶。我在那里饮过两次茶,最难忘的是那里的小笼包。



用过午餐,我和谢先生应印华作协的邀请,到设于旧巴达维亚城内的印华作协会所参观,并出席由作协主办的文学讲座。讲座的主讲者,是印尼大学文学系华裔教授梅兰尼博士(Melani Budianta), 她以《印尼文学多元化发展为题》,阐述印尼主流文学的发展和演变。讲座会由作协副主席狄欧主持,梅兰尼博士以印尼语演讲,谢先生的大学同学李彦成担任翻译。凭着李彦成的摘要性翻译和大会分发的讲义,我大略能了解讲座的内容。梅兰尼认为,印尼文学向来就是多元化的,其组成部分有爪哇、巽他、马来由等方言,还有中国几种方言、、印度、波斯、阿拉伯和荷兰语言和文化综合形成的。在提问时间里,我用英语问梅兰尼博士,印尼主流文学作者或印尼国家领袖如何定位印华文学?她的看法是,,主流文学目前对印华文学的了解不足,但印华文友可以通过翻译,将印华文学精华成分译成印尼语文,让主流文学读者或政治人物了解印华作者及读者的语言、思想和感情,有朝一日,印华文学将成为印尼主流文学的一部分。


出席这次讲座的文友,有老中青三代,除了作协主席袁霓、副主席莎萍‘秘书长松华和二十多名会员外,还有建国大学的中国籍汉语讲师马蜂、印尼国立广播电台前汉语广播员曾三清、在校大学生和报馆记者多人。可喜的是,讲座的问答交流采用印尼语、华语和英语,而印尼文友的印尼文友,印尼语的大都很流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认为,这样的交流很有意义,通过语言和文字的翻译,能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了解另一族群或语言群的文学或文化,这对种族和谐与文化交流,肯定会产生积极影响。

印尼华文作家协会创立于1998年12月12日,总会设在雅加达,各大城市都有分会。不久前,该会的苏北分会,就在棉兰主办了极为成功的苏北文学节,出席者包括雅加达总会、万隆分会、泗水分会、井里汶分会、榜南分会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文莱、台湾、香港、中国等地文友,共两百余人,盛况空前。印尼自改革开放后,印尼华裔作家纷纷从默默耕耘中走出来,积极开展华文华语文化活动,他们组织协会、出版新书,举办研讨会,与印尼土著文学团体合作,出版双语诗集,举行双语诗歌朗诵会等,非常活跃。印华作协出版的《印华文友》季刊,首四期是在香港著名作家东瑞的协助下,在香港编印出版的;2000年6月出版的第五期,则已改在雅加达编辑印刷。作协主席袁霓对推动印华文学和文化活动非常热心,也得到丈夫的大力支持。在还没有设立作协会所前她的家也是印华作家的集会场所,每个周末都有文友到来交换读书和写作心得。作协会所,今设在旧巴达维亚城里消防局对面,内设讲堂和图书馆。阅览室收藏了文友和外国作家文友捐献的千多本新旧书籍和印华作家出版的合集和个人单行本,供文友借阅。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