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8

拿督公@安顺


安顺一号码头附近的马路边,大树下看到这个拿督公神龛

研究拿督公和华人宗教的陈志明教授说过,回教圣者的崇拜在安顺很流行,很多当地华人甚至在他们的房屋前或庙宇旁边特设拿督神龛或小祠,祭祀拿督公或回教圣者,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到的。其他地方的华人大都不在自己的住宅前安置拿督神坛。前阵子,陈教授的高徒苏庆华教授刚好访新,知道我有安顺之行,也提醒我要特别留意当地的拿督公神龛。在安顺的一天半,我们没有时间拜访当地民居,不晓得他们是否还在房屋前设置拿督神龛,但却亲眼看到路边和神庙旁的拿督和圣者神龛。

在安顺,华人甚至可以在市上买到不同马来圣者的镶框画片。陈志明教授在1981年 买了一张照片,是一个很多人拜的“拿啅哈芝哆”(Datuk Haji Tua,即老拿督)的照片。我们在路边看到的拿公,不知是否就有一个是陈教授所说的“拿啅哈芝哆”?

拿督公这个名称源自马来语的datuk和华语的“公”,两者都是尊称,包含“祖父”、“长者”、“圣者”的意思。讲峇峇马来语的土生华人,则将datuk一词用来指称 所有神明,如Datuk Kristian即指基督神。由于是语义译 ,所以各地有不同的写法:拿督(或两字加口旁)、那卓、哪督、蓝督、蓝卓(口旁)、蓝桌等,不一而足。

那督公 一般被认为是男性神,但在槟城和霹雳州沿海一带,也有女拿督,称为Nenek,译成“拿督婆”。

那督公是新马和印尼常见的本土保护神,它源自马来人的圣迹崇拜和华人的土地公崇拜,是华巫文化结合衍生出来的本土信仰文化,后来新马的印度人也加入崇拜而又 参入印度文化色彩,形成东南亚独特的多元文化神明。我们今天看到的拿督公塑象,大多以马来或印裔回教徒为形象,身穿马来服装,头戴马来人或回教徒的songkok, 或手持马来剑。神龛的设计则是华人色彩,有华文书写的对联。过去,马来人祭拜拿督公用白烛,华人祭拜拿督公则用红烛。有些地方,如槟城、吉打和泰国,则可以看到具有泰国色彩的“暹拿督”;另一些地方,如吉胆岛则有华人自创的拿督公。

研究拿督公来源的学者,大多认为拿督公信仰与马来人传统的圣迹信(Keramat) 有渊源。 新马和印尼的马来人,在回教传入本地区以前信仰一种称为“圣迹”的地方保护神。“圣迹”是指荒野的地方保护神或他们栖息的地方或地方长老的坟墓。马来地方保护神有随地栖息的习惯,所以一堆泥丘、屋边、路边、河边、建筑工地、神庙外、大树下都可以是拿督公显灵的“圣迹”,都有人设龛膜拜。马来人在回教化以后,直到20世纪激进回教思想抬头之前,仍然保留圣迹崇拜信仰,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拿督公塑像多数以回教徒的形象呈现,拜祭拿督公也禁用猪肉。

另 外一些学者则指出,本身具有土地公信仰的早期华人移民,当他们到了南洋开荒辟土的时候,除了拜祭中国的土地公(也称福德正神或大伯公)外,也入乡随俗拜祭 起马来人的“圣迹”,演变到后来就成为拿督公信仰。今天,新马和印尼的马来人在“真主只有阿拉一位”的信仰下,已不方便祭拜传统地方保护神拿督公,祭祀拿 督公遂成为非回教徒的华人和印度人的共同神明。















2011-12-01

安顺孙圣宫


两年以前,安顺有一个很独特的水上庙宇,称为孙圣宫 ,它位于安順市南面的霹雳河畔,庙身就在河流之上,從曾吉容路沿这市区的方向直走,到法庭路最尾端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孙圣宫。该庙也是安順唯一的齐天大圣神庙,20多年前原本是在玛哈拉惹丽拉路河畔地方创庙,10余年前才搬迁到法庭街銜接市镇街頭的河畔处。该神庙地段因河土严重侵蚀而倾裂,2006年再搬迁到庙前的河流上,自此成了“水上神庙”。

2010年,安順唯一的“水上神庙”孙圣宫却又由于河水侵蝕河畔,导致土地下陷問题严重而获得市议会协助填土,重新搬回“岸上”。2011年10月22日,当我们无意中见到这间“神庙”时 ,它只是河畔大树下一间临时搭盖的小屋,里面供奉着齐天大圣、法祖公、关公 、济公、哪吒、大伯公、土地公、那督公、虎神、唐番地主、弥勒佛等神像。最有趣的是,该庙的外面也设有近年来非常流行的泰国四面佛神龛。

根据中国报的报道,孙圣宫的住持陈明通说,该宫在2006年迁入水上新宫后,曾出現不少水上奇事,包括河魂湧現、水蛇显灵及奇木漂來等,令人啧啧称奇。陈明通也是该宫的齐天大圣乩童,我们当天并没有见到他。

2011-11-29

安顺广东古庙


座落在安顺闹市中的广东古庙,是当地广东人创建和管理的庙宇,主祀观音菩萨。它的建庙经过,并没有详细记录,根据当地广东会馆的记载,这件庙宇创办于光绪十五年(即公元1889年),创办人是伍周润等一群广东侨领,在同年12月23日开光。1890年霹雳州政府宪报有一段记载:“粤籍华人曾着手兴建一座神庙,该庙正身经已完成,而于1889年12月23日开放,待它全部工程完竣之后,将成为一座美观的建筑物。”

据悉 ,这座神庙成立的目的,是因为当地粤籍移民人口日众,需要一个联络乡情的地方,同时供奉以慈悲为怀的观音菩萨。古庙自建立以后,长年香火鼎盛。今天,和当地福建移民兴建的福顺宫一样,广东古庙也开放给各籍华裔信徒前来上香祈福。古庙所供奉的神明,除正神观佛祖外还有关帝、注生娘娘、福德正神、财神、唐番地主、三王、日月星君、千里眼和顺风耳等。在当地所常见的那督公,则供奉在庙外。

广东古庙曾经过几此修茸。第三次修茸是在1978年,六年后后(1984年)再次重修。今年10月22日,我门访问这座古庙时,它又在修整当中。广东古庙原本由一个独立的古庙理事会管理,1946年管理权才移交给安顺广东会馆理事会管理。
古庙现存的文物,有光绪十五年(1889年)木质门额 一片及光绪十九年(1893/94年)铸造的铜钟。门额大有来头,它是出自广东著名大儒李文田的手笔。李文田原籍广东顺德,是1859年满清政府的殿试探花。铜钟则是由安顺埠的广和店和黄达泉联合赠送的。

这座 古庙两侧附属建筑物,曾在1935年及1964年两度充作学校的教室,兼任培育英才的任务。

2011-11-21

安顺福顺宫

<

安顺福顺宫创立于1845年,至今已经具有166年的历史,是安顺最古老的华人庙宇。

和许多百年古庙一样,位于华景裕街尽头的福顺宫,是从一个简陋的神龛开始,慢慢发展成今天的规模。福顺宫主祀广泽尊王,这位神仙原姓郭,宋朝福建安溪人。得道成仙后,也成为福建人的守护神,在闽南地区,广受供奉。当地人传说,1845那年福建南安或安溪移民从老远的家乡带来一尊广泽尊王神灵前来安顺司马登供奉,那时候安顺市镇尚未开辟,司马登只是一个霹雳河湾上的马来村落,通过霹雳河口与马六甲、槟榔屿、苏门答腊东岸各个港口通商。当时司马登的华人居民很少,这个福建人尊为“圣公”的广泽尊王神龛成为他们联系的地方,后来华人移民日渐增加,这个神龛也日渐兴旺,成为当地华人的宗教神殿,不论疾病、外出、建房子、婚嫁等事项,他们先到“圣公”面前上香请示。1860年,神龛从司马登迁到华人较多的曾吉容区。1875年之后,华人移民继续增加,华族商人和垦殖者先继从海峡殖民地、苏门答腊、中国等地前来司马登开店和垦荒,这个神龛也成为这个日渐扩大的社区活动中心。

根据《安顺福顺宫筹募修复百年古庙福顺宫基金宣言》(安顺福顺宫,2008)的叙述,福顺宫现址的地皮,是1880年代由英国殖民地政府拨出,并赋予这段地皮永久地契一张,这就奠定了福顺宫的庙址和历史。关于福顺宫现址的选择,当地也流行一个说法: 据说有一年,当地一位外籍官员在此患病,屡医不愈,他的女管家到圣宫坛求签,圣公给于指示后,那外籍官员的病就痊愈了。于是该名官员便向主管人建议拨地给华人建立一间堂皇的庙宇。信众请来乩童在广泽尊王的带领下,来到华景裕街现址,插上木桩作为庙宇的界限。当时,这个地方还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地,许多信众心里很不高兴,甚至有人还指责乩童胡来,但大家多相信那是圣公的意旨,也没人敢持异议。于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圣公庙,就分阶段在这里建立起来。




福顺宫庙宇建筑的正面和东禅房,完成于1883年。当年,福建社群将他们的守护神广泽尊王神像从曾吉容旧址请来新庙供奉,曾经热闹了一番。1887年,西禅房和戏台落成。1888年至1895年,又先后安置《福顺宫碑记》、宫坛、神轿、皮鼓、铜钟等用具。这块建庙石碑和椅轿、古钟都还存留庙中,成为该庙见证华人开比辟安顺的历史文物。福顺宫在1928年曾进行重建,今天我们看到的庙宇建筑,大致是该年重建后奠定的。庙宇内一座16英尺的弥勒笑佛塑像,则是在1993年完成的,据说当年是全马最大的笑佛。

《福顺宫碑记》是当年福建解元郑怀陔所拜撰。据查资料,郑怀陔字子员,号补庵,祖居石井,后移住安海,光绪戊子科解元。(民国4年 版,《南安县志》)。郑怀陔卒于清光绪丁酉年(1897年),享年40岁。据《石井郑氏西亭四房》“官房份” (又称“国姓房”)中记载,郑怀陔是郑之豹的八世孙,而郑之豹则是郑成功父亲郑之龙的五弟。因此可推断,郑怀陔是郑成功的族孙。

福顺宫的大门两侧柱子,有一副对联,很能吸引游客的眼光。它的上联写着:福己祸人任尔烧香无益,” 下联:“顺天守法见吾不拜何妨。”这副绝妙对联乃出自若庸大师之手,写于1939年。[若庸大师的资料,暂时从却。]

今天的福顺宫主祀广泽尊王,同时也供奉阎罗天子、注生娘娘、观音菩萨和玉皇大地帝。福顺宫是安顺福建社群兴办和管理的,当地人也把它称为福建庙,但信众则不限于当地的福建人。

福顺宫的东禅房后来改为“福建公所”,简称“福公所”,是早期安顺福建人的公会,也扮演福建人的“法庭”角色,族内人若有纠纷,都到公所寻求解决,公所的领导人就是他们“法官”。现在,福公所的楼下是阅览室 ,备有本地华文报章,供会员阅览。西禅室则租给供奉九皇大地的斗母宫 。该宫是另一个管理委员会管理,它的办公室虽在福顺宫隔壁的店屋内,但大门深锁,我无法访问他们,所以对它的历史无从得知其详。就网络和报章资料,斗母宫曾于2010年10月15日庆祝九皇大帝神诞,邀请友秒庙共18间一起环绕安顺市区,参加着者包括来自槟城的大旗队、舞龙、加上本地的踩高跷、花车、群狮等,非常热闹,吸引许多市民观看。

福顺宫前有一戏台,曾在1913年前办过私塾班 ,后来生员增加,戏台不够用,1913年私塾搬到福顺宫在马吉街的店屋上课,并正式改为新式学堂,取名“培华”学校,1931年培华与当地的另两间学校(华侨、中华)合并,成立“三民学校”,这件间学校战后又增建中学部,成为下霹雳地区著名的华文学府。


福顺宫的图案色计,很局具特色,例如在圆形的窗户间,用美术字于花朵搭配,色彩华丽淡雅相映 ,颇具土生华人彩绘的特点。该宫对历史文物的保存与展示,别具用心。宫内《重建福顺宫埕》(光绪乙未年,即1895)石碑,是以双龙吐珠图抬头,龙身与龙尾捆边,非常别致好看。

庙宇的屋顶,是传统闽南燕尾式,复以凤凰、石狮、彩瓶、彩绘等衬托,简单而夺目;屋檐四周的装饰、门廊下的设计,也很具心思。

2011-11-10

安顺 (Telok Intan)


安顺是霹雳西南端 的一个小城镇,以一座六层斜塔和碳烧香饼 为人所知。它位于霹雳河下游出海前的一个U型河湾上,离河口还有37英里。从前,“安顺”的马来地名 叫Telok Anson, 以纪念开辟这个城镇的英国陆军少将安顺爵士(Archibald E. H. Anson), 后来马来西亚政府把它改名为Telok Intan。

1882年,安顺正式由英国殖民地政府开埠。开埠前,这里已经出现几个马来村落,由于地理环境优越,有几个马来村落已经发展成下霹雳一带的河港兼商业中心,另几个村落更是当年霹雳州苏丹统治者的政治活动中枢。这几个古老的村落,目前还散布在安顺区内,它们就是今天的Durian Sebatang,Batak Rabit, Telok Mak Intan, Pasir Bedamar,Kampong Trengganu, Pulu Tiga, Kota Lumut和 Kota Setia. 有人说 ,Telok Intan 这名称,就来自Telok Mak Intan。

和马来西亚几个百年老城一样,这里只有几条老街,步行半天就可以走完。1961年,我首次和一斑初中同学从太平到此一游,50年后我旧地重游,印象中斜塔依旧,老街的变化也不大。

安顺的地标,是一座 耸立在市区中心的“八层”高钟楼。这座从外面看去是八层,楼内实际只有四层的钟楼建于 1885年,原来是一座储水用的水塔,后来因为顶层水斗载水量太重,而水塔又是建在运河填平的土地上,外加发生在1889-1895年间的罕见河水泛滥,土质松软而导致水塔下陷倾斜才将水斗弃用的。后来,水塔就变成斜塔钟楼,成为安顺的著名地标,有人甚至将它和著名的意大利比萨斜塔相比美呢。
钟楼独特的地方是,整栋建筑除顶部水斗外,中央都市是用砖块堆砌成的圆柱,周围 只用木材支撑,每一枝木材则用螺钉衔接;每一层都有宽约6英尺的走廊围绕,走廊边栏杆更配有绿色瓷制花眼,走廊外檐盖上屋瓦 ,藉以遮风档雨。整栋建筑用横互枕木起基 ,然后用砖块叠筑为六级 ,最低一级直径约43英尺 最上一级直径27英尺,每一级高度相距2英尺,总共12英尺。然后由这六级的基础建起外表8层而实际是4层的塔式建筑物。就是因为这种独特的横互枕木起基技术的应用,钟楼却能够承受下陷而仅仅略微倾斜,经过百多年之后后依然能够耸立不倒,成为一座奇异的斜塔而吸引不少游客。
⃝钟楼是一座圆柱形而中空的建筑,这圆柱直径也是27英尺,每层相距约16英尺半,都有木梯相通,全部梯级由底层至顶共110级,而由底层至塔顶高度约85英尺。

初建时,钟楼顶层装有大水斗,用来盛水以备水荒或其他以外之用。水斗在第4层用铜板围绕,约16英尺高,可容约680立方英尺水量。据说,从1889年至1895年间,由于霹雳河泛滥,以致这座钟楼突然下陷倾斜向安顺律,当时曾一度引起居民恐慌。

日本占领安顺期间,日军曾将钟楼顶部的水斗拆掉,改建成了望台。光复后英政府又将它修复。1961年我地一次参观钟楼,钟楼是全楼楼开放,游客可以直达第三层 ,即水斗下面那一层,这次重游,只能上到第二层,三楼已被上锁,据说是不安全。1961年时,记得钟楼的第一层是租给安顺的童子军组织,作为童军总部,如今则辟为展览室,展览钟楼的建筑设计与历史。

斜塔钟楼的设计和承建者是华籍建筑家梁全忠,原籍广东南海。根据《下霹雳年鉴》的资料,梁全忠幼年失怙,由舅舅抚养,后来又因家乡盗贼猖獗而流落在外,在一艘英国商船上结识一英国商人,后者赏识梁全忠的聪慧,把他带到槟榔屿并栽培成材。梁 在槟榔于屿 学会英文、马来文语、绘画和设计建筑图样。他初始在那为位英国商人的公司任职,主持板枋业务,后来自营建筑业 。安顺开埠初期,他从槟榔屿前往安顺承接各项建筑工程。除钟楼外,他在安顺还承建了安顺邮政局、法庭、旧市政局 和政府银行等大工程。

2011-11-09

美罗太上老君庙


美罗是一个大约有7万多人口的小镇,以鸡仔饼等特产名闻遐迩。我过去常经过这个介于打巴镇和宋溪之间的小镇,但却很少停下来,因为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鸡子饼那种坚硬的口感。2011年10月21日,我们专程从怡保走旧路经过这里,一来是要在这里享用地道的古早味美食,然后才续程到安顺,二来因为慕名这里有一间百年古庙,特地要来看看。

美罗过去是一个著名锡矿区,如今矿区已经摇身变成水果和蔬菜天堂,以饲养淡水鱼、出产无核番石榴、木瓜、西瓜、黄梨、朱干南芒果、水蓊及著名的品珍鸡子饼、广兴酱油(天女/仙女牌)与鸭腿面、糯米饭、烧肉等特产、小食和家庭工业来维持它的繁荣。小镇离开南北大道不远,所以很多旅客都喜欢绕进小镇,品尝美食和采购特产。我们的德士刚进入美罗大街,却不巧碰上滂沱大雨,德士司机只好将就停在一条方便的下车的小巷 ,让我们从容冲进最靠近的咖啡店。我没机会品尝到著名的鸭腿面,只能点了一碟客家面,味道也还可以。

百年古庙是一规模很小小的道教庙宇,主祀太上老君,故名太上老君庙。古庙位于小镇大街的南部边缘的小岗上,很容易找到。

根据庙里的纪念碑,太上老君庙建立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间,是由当地的一位矿家的夫人林亚银女士独资创办的,几十年来又得到埠上热心的侨众维持,才有今日的规模。古庙除奉祀太上老君外,还供奉天妃和关帝 、道德天尊、唐番拿督公等神明。庙宇的建筑虽然简扑,但屋檐下的壁画、写有“太上老君”字样的灯笼、通风窗户和偏厅大门的设计,无不显现道教庙宇的独特风格--道和八卦的运用。

2011-11-08

坝罗古庙


怡保旧街近打河畔的另一间古庙,是创建于1872年的大伯公庙,当地人喜欢称它为坝罗古庙。它和水月宫各据近打河东西两岸,也各近一桥,水月宫在近打河西岸,挨着波士打桥;坝罗古庙则雄居近打河东岸,离开休罗桥只有几百公尺,在两桥未建之前的19世纪,两庙可以隔河遥望。

怡保原名坝罗(Paloh),即锡矿场之意,在百多年前的19世纪,怡保附近有不少锡矿场,因而得名。坝罗古庙供奉大伯公福德正神,据说是当年著名矿家梁辉(又名梁碧如,原籍广东梅省)等人从槟城海珠屿大伯公庙引进香火神灵,安置于建在坝罗近打河畔一间简单的小庙宇里。大伯公坐镇古庙,保佑居民出入平安,深受敬仰和虔诚膜拜。

1894年大伯公在现址重盖,至今已经数次重修及改建,它见证了怡保的发展,尤其是华族披荆斩棘建设怡保旧街场的发展历程。原來,百多年前,怡保陸路交通還未成形,水路是主要的对外交通方式。当时近打河河床很深,自然成为近打一地的水上交通要道。当时近打河有舯舡或舢板穿行于怡保和安顺之间,古庙的所在地是近打的著名渡头,人们和货物南来北往,船客都会在这里上岸或上船,也会到坝罗古庙祈拜,希望出入平安、一帆风顺,所以19世纪时古庙现址一带是怡保最热闹的地区。古庙的建材也是由中国运来,经槟成城运到巴眼拿督色海后,经近打河运到怡保。

坝罗古庙主要供奉大伯公,也同时供奉釋迦牟尼、观音、太上老君和关圣帝君等神灵。当地信徒送来的神像,大伯公庙也來者不拒、一概收下,使得这间古庙成了眾神的收容所。

坝罗古庙深得善男信女的拥护,香火鼎盛。怡保的文史工作者朱宗贤在《怡保城乡散记》 告诉我们,在农历新年前后,香火特别鼎盛 。在除夕夜,将近11点便有许多善男信女涌来,争相在年初一烧头柱香,到元宵节过后热潮才退。每逢引力正月十五上元,七月十五中元,十月十五下元,是道祖太上老君李耳诞辰,从早至万晚,人群纷至沓来,有人喊“过关”,有人叫“转运”,噪声杂沓。

坝罗古庙除了是怡保华人的一座宗教神殿,它也在教育方面扮演重要角色。1951年,古庙理事会为了振兴华教将庙旁空地赠给霹雳女子华小(后来改名霹雳华小)兴建3层校舍,录取更多华裔学子就读。1957年,怡保和近邻有许多学童,因超龄不能进入政府小学读书。古庙毅然办起义学,并赠送课本文具,高峰期学生多达600人。首任校长张连城,一直服务到1990年才退休,义学则于1994年停办。

坝罗古庙拥有富含历史价值的古物,庙里放置一个刻有坝罗古庙字样的铜钟,是“禅山信昌老炉”制造,日期是光绪甲午,即公元1894年,正是该庙重建的那一年。其他文物还包括1894年制造的兵器、1895年制造的石狮、同年制作的“福庇畴人”匾,以及印制各种药方和签文的印模、雕工精致的瓷器等,就连屋顶的雕刻也各有含意,屋顶上有两只鳌,也是1894年安置的,据说可保佑孩子学业有成。

坝罗古庙每年农历2月16日都会大事庆祝大伯公千秋宝诞,因此州政府考虑把这间庙的重大节日,霹州旅游日历中加以宣传。

古庙的管理人说,该庙正在编辑有关古庙历史的特刊,但尚未完成。

2011-11-02

坝罗水月宫观音庙


位于近打河畔的坝罗水月宫观音庙,是怡保三大古庙之一,从百多年前初创时的小茅屋家庙,成为今日香火颇鼎盛的平民化大众膜拜圣地,已经历5代人。其他两座古庙是坝罗大伯 公庙和城隍庙。


2011年10月21日上午我们拜访水月宫时,现任主持罗惠卿不在宫里。据一位男性庙祝告诉我们,水月宮在最初时只是一间简陋的茅寮,但庙里许多神像和用具,都是从中国带来的,不但质地好、手工也精细,所以都很耐用。其中一面大鼓和一个云板,都是年逾百年的古物。我仔细看看,那云板是光绪十六年(1890/91)信昌炉制造,由四会县沐恩弟子范昌明敬送。这是怡保庙宇所保存的最古文物了。该庙自称创立于1878年,应该是可以相信的。

水月宮供奉的是观音大士,最初是一家南來华侨家族的“私人庙宇”,类似家族祠堂。當時只有家族成员才能到庙里进香祈福,後來传到子孫手里,才决定开放门户。水月宮对外开放后,香火非常鼎盛,而在超过一个世纪光阴里,虽然怡保已经历巨大变迁,水月宮却卻仍然保持当年古老简朴的面貌。

从规模上说,水月宫观音庙只是一间小庙,但香火却很旺盛,尤其在观音诞、年头祈福、年尾还愿的节日里,前來上香的虔信们常常把小小的观音庙挤得水泄不通。

2010年3月12日马来西亚中国报曾报导,大批善信涌往水月宫,向观音借库,造成人挤人的大新闻。坝罗水月宫观音庙住持罗惠卿告诉中国报记者说,观音开库日,该庙从3月10日晚上11时至隔天清晨3时及3月11日早上6时至下午5时,开放让信徒向观音菩萨借库。借库日也是财神诞,当天除了可向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借正财借健康、顺景、祈求好运、求子、生意兴隆等,也可向掌管横财的财神爷借横财,因此许多虔诚信徒都不约而同提早到观音庙排队借库,排首位的宋国源就等了1小时30分。

观音开库的传说
据传,观音在修道时,有500名护法罗汉,为了要考核观音大士的修行成绩,化为人间和尚,到观音庙化缘讨饭充饥。
观音见有和尚求助,就打开仓库,让各和尚尽情享用各种精美斋菜,当500名和尚填满肚皮之后,余下来的食物就留给前来参拜的善信享用。
此后,农历正月廿五日晚子时就定为“观音开库”日,每年的这个日子,世界各地千千万万信徒,都会涌往观音庙祈福及借库,

怡保还有一个传说:日寇侵略马来半岛的时候,驻守怡保的英军撤退前,曾在水月宫前的波士打桥底绑了火药,临撤前引爆,企图阻止日军过河,谁知部分火药失灵,在一响“轰隆”声后,波士打桥身仅震撼了一下,并没有应声倒下,紧挨着波士打桥边的水月宫也因此丝毫无损。有人说,那是观音娘娘显灵,观音庙才能逃过那一劫。

水月宮虽主要供奉观音大士,但庙內也供奉了其他神佛,包括財神、关帝、天后、大伯公、齐天大圣、释迦牟尼、准堤菩萨、紫薇先师、八仙仙师、马前将军、富禄寿星、杨戟将军、保生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七姐仙娘、地母娘娘、华陀先师、华光大帝、玉皇大帝、太阳星君、太阴星君、文昌帝君、当年太岁、阴阳查理地方财神等等,庙外还设有河神、榕树大仙及拿督公龛,真是集新马流行的三教诸神仙于一宫了。

过去,近打河畔是怡保有名的水患区,逢雨必成災,在河边的三间华人庙宇都曾饱受水災之苦。后來政府动工挖深河床,才缓和了水災的情況。尽管如此,三大古庙中,要树水月宮最靠近近打河,所以不時仍会发生轻微水災。管理员说,灾情最严重的一次,河水淹入庙内,几乎便要水上神坛了。

2011-10-28

双文丹福灵宫


福灵宫又称圣王宫,主祀郭圣王(广泽尊王),同时崇祀观音菩萨,福德正神、拿督公及道教诸神。福灵宫的“福”字,指 福建人,“灵”即 灵验,因为该庙是当地福建社群创建的公庙,所祭祀的神祗又很灵验,故而得名。据当地的老居民说,早期的福灵宫建于离现址不远的双文丹河边,到了光绪初年才迁入现址。


福灵宫由闽属侨领创立,之后为团结闽侨同乡,照顾同乡福利,成立了双文丹福建会馆。现在,福灵宫的庙物务由福建会馆的理事掌管,有出家的和尚住持。该庙先后曾有九位禅师主持庙里事务,他们是贤光禅师、妙法禅师、贤珠禅师、君泰禅师、严净法师、常悟禅师、达聪禅师、普照禅师及释广宣师父,晚近曾因为找不到到出家师傅,一度由一位斋姑当住持。现在的住持也是一位出家师父,我们参观时他正好有事要外出,来不及和他聊聊。

左图是福灵宫左侧的福建会馆办事处。早期的福建会馆也设在福灵宫,现已另建有三层楼大厦,就在福灵宫前方的大街上。



百年古庙福灵宫曾于1916年、1960年、1978年及2001年多次重修,庙的外观及内殿仍然能够基本保持中国寺院的建筑艺术特色,但2001年那次重修,为求华丽而增添了蟠龙柱,无形中失去传统寺院的庄严和肃穆。大殿内的神坛采用山洞的造型而非神龛,而且彩以绿色,给人一种阴深诡异的感觉。还好,庙里的二十四孝壁画和庙外的人物花鸟壁画,彩色艳丽,栩栩如生,多少给福灵宫添加几许雅意,冲谈了它的那不协调的俗气。





这间古老神庙值得注意的特点,是华丽的雕梁飞檐和衙门式的大门和高达一尺的门槛。大门外的庙粱上四周悬挂扁额,其中“惠我无疆”扁,是光绪癸卯年海澄邱福贞所拜献,另外还有光绪二十九年邱雪屏叩谢的“恩扬海国”扁,都是历史悠久的文物。邱雪屏是双文丹开埠初期的侨领之一,是双文丹福建会馆的首任总理,1926年才卸任。据说,福灵宫的广泽尊王神像,就是邱雪屏亲往福建南安的凤山寺古刹请来,供奉在宫内。庙里大殿有一个直径二尺铸造于清光绪二十九年的铜钟,殿里也悬挂几幅扁额。





福灵宫庙前有一个广场,广场上安置两头威猛的石狮子 ,一雄一雌 ,守护着寺庙。这两头用士敏土塑造的石狮是被铁网包围着的,我起初以为是防盗,后来看到资料才知道其中原来有一个故事。据传,在石狮未被铁网围困前,有居民曾看见这两头石狮在深更半夜摇身变成活狮子,在夜色朦胧的广场里嘻戏 ,这离妄之说传开后,一连几晚都说有人看到同样的事。更离奇的是,当人们传说石狮夜间变活狮的同时,双文丹地区也也陆续发生几宗致命事件。福灵宫管理层为防流言,只好将石狮用铁网围困,防止它们惹祸伤人。之后,再也没人传说看过石狮夜间嘻戏了。

酬神
福灵宫每年酬神二次,二月廿二日及八月廿二日各一次。据1985年福建会馆特刊的一篇文章指出,二月廿二日酬神,该庙礼聘粤剧团及八月廿二日酬神则礼聘闽剧团助兴,缘金乃由本坡及外坡善信捐献,祈求尊王的庇佑,让大家都能财源广进,生意兴隆,国泰民安。由此可见,福灵宫在战后时期不仅是双文丹福建人的庙宇,它也是境内外广东人的庙宇。1984年,该庙第一次举办盛大千人福宴,热烈庆祝创庙115周年纪念暨该庙广泽尊王千秋宝诞,宴开115席,与会的善男信女和社团代表出席者众,该埠民青醒师团在现场迎迓来宾,小开元闽剧团呈现助兴节目,场面异常热闹。

祭神游行
早期的双文丹,卫生设备差,时常发生霍乱症,居民死伤者很多。1922年,福灵宫曾举行祭神游行,恭请广泽尊王出巡,为居民消灾解难,合境平安。当年广泽尊王出巡,南下至万挠埠及煤炭山,北上至龙邦埠,所到之处包括刘巴登加里、乌鲁音、叻思、新古毛、古麟等地。1978年,广泽尊王降童指示再次出巡,此次出游,因准证关系只能巡视本埠而已,但场面依然热闹。

2011-10-26

双文单


双文丹(Serendah)是马来西亚雪兰莪州乌鲁雪兰莪县的一个小镇 ,位于吉隆坡以北越35公里,离万挠8公里,旧时称石连达 或斯文丹,19世纪晚期和20世纪早期是著名的产锡区。在那里发迹的华人矿家,包括陆佑、陆秋泰、余东璇、劳汝芳、冯华、江富龙、王振财、叶炳等人。吉隆坡的开埠先驱叶亚来来也曾在双文单拥有矿场。

双文丹的名字源自双文丹河(Sungai Serendah),由于双文丹镇地势低洼,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故而得名。在马来文里,rendah便是低,Serendah即低地的意思。英殖民政府为克服河水泛滥,在双文丹河上游建立了水闸。闸前置有7口大井,这便是有名的“七仙井”(Perigi Tujuh),一旦河水泛滥便可迅速排水。至于中文叫双文丹,该是客家话的译音。双文丹以锡矿起家,而华人矿工又以客家人居多早年,双文丹也称石连达、斯文丹,显然都是客家发音之地名,但后来只有双文丹最通行。

双文单开埠比吉隆坡晚,大约在1860年代开发,华人矿主及矿工大批涌入双文单大约是1880年代。在此之前 双文单的居民是原住民和从苏门答腊迁来的马来人,这批马来人称作Orang Air Bangis,与米南加保(Minangkabau)人属于近亲。

早期双文单的矿区,大都集中在双文单河流域。1893年,火车服务从万挠延伸到双文单,1894年又从双文单延伸到古毛,可见这一带锡产量丰富。除了锡矿,双文单也种可可、橡胶和其他农作业,当锡矿和橡胶业相继没落后,取而代之的是油棕业和工业。

1900年至1930年这30年间,是双文单的黄金时期,镇内有行政机关、医院、火车站、学校等设备一应俱全。今天,镇内的大街已经没落,大多居民已他迁或搬到新兴的花园住宅区,镇上只剩下三条破落街道,10多间百年老店屋、一间华文小学、一栋三层楼会馆(福建会馆)、两间华丽古庙(福灵宫和仙四师爷庙)、和一间新建神庙(天后宫)。福灵宫是当地福建人所创办,据说初建于1869年,仙四师爷庙则是陆佑推动下由当地的客家和广东人创建于1898年。天后宫是新庙,由私人创办。

双文单大街上的福建会馆大厦,楼高三层。


双文单福灵宫,由当地福建社群创办于1869年。

双文单仙四师爷宫,是客家人人和广东人的共同庙宇,1898年创建。

天后宫是新庙,由私人创办。

2011-07-20

后45的共同记忆:华巫联婚


1950年到70年代,新加坡本岛大半土地还是属于乡村地带,马来人和华人同住在一个甘榜的情况很普遍,种族关系和谐,华巫通婚的情况也很常见。

香港著名作家刘以鬯在1952年至1957年间,曾经在新加坡报界任编辑工作,对新加坡的华巫联婚留下印象。以下的一段甘榜华巫联婚仪式,出自他的一本新小说集《热带风雨》(香港:获益出版社,2010):

“结婚的仪式完全按照马来传统。第一晚在女家举行婚礼,请嘉宾证婚,撅起嘴唇吻鸡蛋,吃Nasi Brani,坐花椅,接受亲友的祝福。……主人在农地上用木板搭好平台,在香蕉树和棕榈树上挂满红颜绿色的小灯,雇一班马来乐队。拍‘羯鼓’,击Gong( 一种马来钟),或歌或舞,有说有笑,热闹诙谐兼而有之,一曲‘梭罗河之恋’骤然引起宾客的欢呼与鼓掌。……一个十八九岁的马来姑娘就婷婷嫣嫣地走到麦克风前唱歌。”

这场景,在那个年代是司空见惯的,今天很少看到了。甘榜没了,华巫联婚的传统婚礼我好久没碰到过了!

2011-06-30

周末到哪里(三):棉兰五日之三:张耀轩故居


张耀轩(1861-1921),又名张鸿南、张亚辉,是张榕轩的弟弟。张耀轩的财富与名望,比其兄榕轩更胜一筹,人称棉兰王。

张氏兄弟原籍广东梅县松口,在乡下私塾念过几年书,因家贫辍学,在父亲店中帮忙。后来,张榕轩先到苏门答腊谋生,稍有成绩后乃召耀轩前往助阵,共创天下。他们初期投靠南洋巨贾张弼士,获得张弼士的信任和扶持,较后自立门户,另组自己的公司,终成巨富。

棉兰开埠初期,百业待兴,张耀轩看准时机,利用荷兰殖民政府的各种优惠贷款,全力投向房产建筑业、橡胶园和银行金融业,获得巨利,然后挟资越过海峡,在槟榔屿、新加坡、巴达维亚等地置业,成为南洋巨富。张氏兄弟深得荷兰殖民政府和中国清朝政府的信任,先后出任棉兰雷珍兰、甲必丹、玛腰;清廷驻槟榔屿副领事等职,他们也以投资兴建中国第一条侨办铁路而著称。

据传张弼士在槟城莲花和的私宅,即为张耀轩所承建,后来他也模仿张弼士私宅的格式在棉兰兴建了自己的私宅,即今天成为棉兰旅游景点之一的张亚辉故居。

2011-06-27

访新山华人文献收藏机构

新山华人社团非常活跃,有一批热心的文化人和学术人员,长期在做华人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华人历史的研究和出版工作,成绩斐然。

2011年6月24日,我和中文图书馆的几位同事越过长堤,前往参观了新山三个华人文献收藏机构,目的是了解他们的出版及收藏情况,促进交流和合作。我们先后访问了宽柔中学图书馆、新山中华公会和南方学院图书馆。

宽柔中学的前身是宽柔小学,创立于1913年,是新山唯一的华文独立中学,但有分校设在古来,全校学生7千多人,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华文中学。宽中总校图书馆现有藏书8万册,供在藉学生和校友借阅。



新山中华公会是一间非盈利的注册公司,乃新山华社最高机构。它辖下包括柔佛古庙、绵裕亭义山、中华山庄、新山华族历史文物馆、新山华族殉难诸先烈公墓和哥文茶文化园林。耸立在新山大马花园的中华大厦内设有图书资料室,收集华人社会史料如书刊、报章、特刊等,略具规模。


南方学院是马来西亚华裔创办的非盈利学院,建立于1990年。设有企业与管理、人文与社会、工程与资讯、艺术与设计、传统医学与中医、大学基础、专业与推广教育、旅游与酒店等学部。图书馆分三层,藏书十余万册,电脑化管理。另有马华文学馆,收集马华文学最为丰富。

2011-06-26

周末去哪里(14):士古来五福城


6月24日,为参加新山华社假南方学院主办的“孙中山与柔佛学术研讨会”,我再次到了柔佛小镇士古来。这是一个只有两三条街道的小镇,离开新山市区约10多公里。以前几次到士古来,都住在小镇街上那间颇具规模的陈旧旅店。这次,安老师却替我在五福城的碹美酒店顶定房间。

五福城是华人发展商开辟的一个小社区,区内以三层店屋为主,各类商店大约有数百间,街道四五条,大小停车场好几个,另有大型商场五福广场和豪华酒楼北京楼,自成一个美食和购物天堂,有点类似文莱的久纳商业区。

五福城 在發展成商業與住宅綜合城之前,原地是李光前先生的橡膠园。六七十年前從士古來一直到古來,是一望無际的橡膠园。因此之故,该社区业主曾在五福广场主办“陈嘉庚与李光前展览”。目前正在展览的则是“伟大航海家郑和及其对亚洲的影响展览会2011”。

五福城商业街,共有四间中等旅社:碹美、帝豪、华饭店和竹林,规模都差不多。我们住的碹美,空调很好,冲凉房设备保养不错,价格从马币69到130零吉,可谓廉宜。区内咖啡店、餐馆、小食店很多,提供中西餐、韩国和日本餐,选择多样。传统的中餐馆就有食品街、梁太擂茶、阿峰肉骨茶、古早人台湾粥等、小食店如怡保小厨、笨珍云吞面、华美咖喱鸡、竹林纸包鸡、咖啡店如古文查等都远近驰名,门庭若市。

(6月18日至7月17日)。

2011-06-20

大港内圆福殿


地址:51A , Lorong Ketilang, Jalan Kebaya, Off Holand Road(旧称大港内)

旧址:大港内丰兴山 (今新加坡工艺学院一带)

创庙年代:20世纪初。[据报道。]

创庙者:福建安溪溪内蔡汝七从家乡抱了董公真人的金身南来,与蔡乌番、蔡梅奎、蔡梅传、蔡梅堂等同乡建庙于大港内丰兴山。 当时大港内是山芭密林,毒蛇野兽出没的地区,由安溪溪内蔡姓同乡,先后前来开发。在这些开垦者的家乡安溪内溪,原有两座庙宇:一为进福殿,供奉董公真人;一为圆潭殿,供奉伏羲先帝、五谷真仙、协天大帝和范候先师。

新庙的建立:1919年,由乌番、蔡金剪、蔡金超等10人,向政府购得现址的园地,建立圆福殿。新庙建在山坡上,背山面河(即乌鲁班丹河上游),风水极佳。新庙建成后,除供奉董公真人外,同时将故乡圆潭殿供奉的四位神灵也迎接过来,供奉在大殿内,前建有一座大戏台。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协天大帝圣诞,八月十五伏羲先帝圣诞、 十一月七日董公真人圣诞,即演大戏酬神庆祝。这三大圣诞,成为全村民众最欢乐的日子。

庙宇发展:圆福殿于1981年获准注册为大港内庙宇有限公司(Tuo Kan Lai Temple Ltd) ,属非营利性团体.。今天,圆福殿已非蔡姓一族的家庙,而是各界人士供奉的宝殿。殿内还添加了不是从安溪故乡带来的安溪的天地桑梓神明,即观音佛祖和五营将军。

附属学校:圆福殿的戏台,平时即成为课读村童的私塾。由安溪同乡易臥云老师任教席。1927年,始由蔡金超、蔡乌番、蔡上图等安溪同乡发起创办励群学校,由易臥云老师任校长。励群学校是最早的乡村学校至一,1980年停办。

附属团体:雄狮国术体育会,创办于1967年,如今会员多已步入老龄,活动大不如前。

取材自:《新加坡安溪会馆钻禧纪年特刊》

2011-06-07

武吉知马河从历史走出




65日早上的那场大雨,将沉睡了二三十年的武吉知马河,从梦中惊醒,重新流过阔别多时的跑马场村(Race Course Village),却赫然发现久违的村舍已不复存在,四周出现许多华丽的三层商店和高楼公寓。

上图(一).是一位海峡时报读者提供的照片,刊登在66日的联合早报,显示汪洋一片的武吉知马路6英里半(即旧荷兰路和武吉知马路交接处)分不出哪里是马路,哪里是水沟,俨然水流成河。1954年的地图显示,这里附近有一个跑马场村,位于第六道,发源于武吉知马山麓的武吉知马河流经这里。1819年莱佛士开辟新加坡的时候,这里是浓密的深林,每逢大雨,武吉知马河的洪水就从武吉知马山麓流经此处,沿着后来开发的武吉知马路往南直冲向梧槽河,流入大海。图二是恢复常态的武吉知马路面,大河重新缩小,变回水沟。

几时是河,几时是沟?不管人类的进步有多快,自然的力量永远不会消逝,历史还是常常回来看望我们的

201167日)

2011-03-15

周末去哪里(13):丹戎槟榔





31113日,我和美云参加新加坡文物学会主办的丹戎槟榔历史之旅。

丹戎槟榔在印尼民丹岛的西南部廖内湾,是廖内群岛的首府,从新加坡丹那美拉码头有直航的渡轮,海程45 海里。长期以来,民丹岛就是新加坡人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因为该岛有很多洁白的沙滩、高级渡假村、高尔夫球场和廉宜的海产。

我们一团38人抵达丹戎槟榔后,却一头躜进廖内林加马来王朝的时光隧道,在那里周游博物馆、马来王朝旧都遗址、马来苏丹和拉惹坟场、马来和武吉士后裔群居的Penyengat岛,19世纪的华人聚落大坡、20世纪开辟的小坡等历史名胜,拼揍廖内林加马来王朝的点点滴滴。原来丹戎槟榔,特别是它岸外的Penyengat岛,自从17世纪开始直到1819年莱佛士开辟新加坡时为止,乃是柔佛王朝的宗教信仰和政治势力温床。

2011-03-03

周末去哪里(12):肯特岗公园



肯特岗位于新加坡西南部,其北麓接壤亚逸拉惹快速公路,南达巴丝班让路,东至亚历山大路,西交金文泰路,由几个高低不等的山丘组成。它的范围仿佛是一个长方形,从东北角至西南角有一条以弯曲著名的南波那维斯达路将这组山岭分割成东北和西南两个三角。东北区开辟成科学园、肯特岗公园、巴丝班让苗圃、和园艺园;西南区则主要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园所在。在1952年10月3日易名名前,肯特岗原称巴丝班让山,新加坡军事史上著名的“巴丝班让之役”就发生这座在山岗上。

2011年2月13日(星期日)清晨,我跟一群约50人加2条狗的步行团,从肯特岗西北角的国大文化中心登山越岭,步行至东南角的鸦片山二战纪念馆,走了一趟历史现场之旅,回顾1942年2月13日至14日的“巴丝班让之役”的惨烈战争。这活动是国大莱佛士博物馆属下的自愿团体 Raffles Museum Toddycats主办的,目的是纪念英勇抗日而壮烈牺牲的马来军团。带领这团人狗同路步行团的导游,是国大生物系的讲师Sivasothi, 国大建筑系的助理教授赖启协助讲述国大校园的设计理念。


我们在晨曦初露的时刻,从国大文化中心出发。早些时候,导游Sivasothi告诉我们,离国大文化中心不远的金文泰路和亚逸拉亚路交接的十字路口,即是日军和驻守巴丝班让山岗的马来军团最初驳火的地方。后来,日军节节推进,马来军团沿着山麓往东北角撤退,经过南波那维斯达路与亚逸拉惹路交接一带的甲岗(Gap Ridge),最后的战役则是在鸦片山上。但我们并不是沿着那样的路线走,而是绕道至肯特岗国立大学中央图书馆旁边的肯特岗路,沿路而上,然后抄捷径,拐入爱德华楼邻近的大储水箱前的山坡,去参观隐蔵在杂草野树间的英军瞭望屋,从那里再回到肯特岗路前往甲岗,最后从甲岗附近的科学园,抄小径进入肯特岗公园,走到鸦片山,全程约6公里。一路上,我们还聆听了赖启健博士讲解有关国立大学的设计蓝图和建筑特色,以及Sivasothi随手拈来的各种植物标本,让我们上了一堂建筑设计和植物学的精彩课,获益不浅。
建筑在国大医学院背后半山的四间英军瞭望屋,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我坐在从蓄水箱通往瞭望屋的台阶上,远眺西部的裕廊河、亚逸拉惹路和金文泰路。金文泰路在1942年时,称为改造路(Reformation Road),它从武吉知马7英里直通西海岸的临海乡村巴西班让村,在巴西班让山岗的北麓,和傍山平原而建的亚逸拉惹公路交接,形成一个T形路口,即今天的金文泰路和亚逸拉惹快速公路交接的十字路口,国大文化中心就在附近不远处。 我坐在台阶上,仿佛回到1942年2月13日,脑海里涌现那场惊心动魄的马来军团力抗日军的浴血仗。

1942年2月13日,是星期五,英国人认为是不祥的日子。这天黎明,英军总司令白思华将新加坡的西南部防御线,重新锁定在从西海岸路沿改造路和亚逸拉惹路T形路口以北不远的一片丛林直达东陵驿一带。较早时的2月8日晚上10时45分,日军突破英军的第44印度部兵旅和第22澳洲步兵旅的防御线,登陆新加坡,迅速占领了多个据点。从2月9日至12日,日军沿阿妈宫村南下,咄咄进逼,最后到达裕廊河东岸,负责守卫新加坡南部区域的西岸地区的第一马来亚步兵旅,节节败退。该旅是由马来军团和第二皇家军团组成,人数大约约有1400,由威廉旅长率领,第一营原本集中在西部地区的海岸,第二营则守卫裕廊河。2月12日,第44印度旅和马来军团的第一马来步兵旅退守荷兰村,第二营则撤退到亚逸拉惹路与甲岗(Gap Ridge)之间的深入地区,守卫巴西班让山岗。A连和C连的第一营保护着它的左翼,第二皇家军队则掩护着它的右翼。



1942年2月13日下午下午2时,日军向驻守巴西班让山岗的马来兵团展开大规模攻势,动用迫击炮、坦克和空袭三路攻势,位于亚逸拉惹路近压亚历山大路的诺曼顿油库中弹燃烧`,烟雾弥漫整个天空。在敌我武装实力悬殊的形势下,包括马来军团和英军组合而成的第二营及其他部队在防御线和日军奋勇作战约两个钟头,第二营在子弹短缺、身疲力尽,从T形路口沿亚逸拉惹路往后方撤退,经过甲岗时,在油库旁的诺曼顿军营(今诺曼顿公园所在地)已经被炸得毁坏不堪。

第二营日的残余部队,包括至少4个负伤的军官,冒着诺曼顿油库燃烧的浓烟,从巴西班让山东南麓撤退到亚历山大砖厂区(今海港城大厦一带,即亚历山大路和巴西西班让路交接处)。另一方面,日军在巴西班让山西南角击败了英军B连第二营,越过改造路,占据了西南麓的177据点(今国立大学校园内)。接着,日军进攻据守在改造路与巴西班让路口的巴西把班让村一带的C连。这时候,沿着巴西班让路的一些通讯设备已被日机炸毁,C连的战士奋勇作战至13日午夜,伤亡惨重,但表现出色。马来军团的二等兵耶谷在这场战役表现突出,他和另一名不知名的马来士兵,冒着日军燃烧茅草制造的烟雾,俏俏逼近日军的迫击炮基地,用布伦式轻机枪将它搞毁了。


午夜时分,战斗还在持续,守卫波那维斯达乡村的B连部队,在巴西班让路上建起了一道由钢骨水泥建成的坚固的道路屏障;虽然在敌人的炮轰下,这道路障依然坚固不倒。很幸运地,在敌人断断续续的炮火攻击下,C连还能由这道障碍物的空隙顺利穿过,安全撤退。

经过一天的战斗,战士一天的战斗,战士们已经是元气大损了,他们聚守在政府鸦片以西的一个矮山坡上,这个山坡距离巴西班让路四英里半大约500码的地方。


站立在巴西班让高架桥上远眺,我们可以看到从亚逸拉惹路诺曼顿园到亚历山大路和巴西班让路交接出一带的山谷,这里有黑白屋林立的小山丘(1942年时时是亚历山大军营区)、巴西班让苗圃、园艺园、亚历山大分销园(前亚历山大砖厂);山谷的另一边,就是花葩山。1942年2月14日,这里发生过英军投降前最后几场激战。

当天,马来军团第二营退守在花葩山的后面,它的前锋则和据守在亚历山大砖厂的第一营相连。我站在高架桥上,仿佛看到来犯的日军用迫击炮,往马来军团的前锋和据点,展开猛烈炮轰,造成许多伤亡。这时候,我脑海里只看到第一营在砖厂一带,顽抗来犯的敌军。

较早时,B连在三辆澳洲军战车的支援下,在波那维斯达乡村道路的交接处抵抗来犯的日军。这场发生在2月14日的第一场战争,此时还在持续着。中午过后,大约到了下午2点,战况开始对守军不利,英勇顽抗的一辆军车被敌军击毁,另外两辆只好撤退,守军据点立刻让敌人冲了进来,一场短暂而激烈的肉搏战迅速展开。B连的好多战士,沿着海滩且战且退,最后又在拉巴多(Labrador)加入在那里守土的战斗部队,继续顽抗。一些战士被俘,另一些被孤立,散布在附近的砖屋和隐蔽的地方,零星作战着。

这时候,另一批日军已经逼近据守在巴西班让路一个矮山坡上的C连。这座矮山靠近政府鸦片厂,隔着一道深深的沟渠,和沟渠的另一边的B连分隔开来。这条沟渠上接诺曼顿油库,2月10日那天诺曼顿油库被日机轰炸后,军用汽油燃烧的熊熊烈火,沿着这条沟渠而下,形成一道“火墙”,至今未息,这致使C连变得孤立无援。在中午之前,日军派遣了一支乔装为印度旁遮普士兵队,企图混上矮山,但被识破而引起驳火,结果日军丢下22具尸体,仓促逃下矮山。2个小时后,日军卷土重来,对守军展开猛烈攻势。C连守军以手榴弹和各种自动机枪奋力回击,战斗非常激烈。双方由近距离驳火演变成面对面的肉搏战。激战中,我彷佛看见马来军人阿南少尉,带领着他的同胞,奋勇与日军搏斗,一个接着一个中弹倒地,或者被日军的军刀刺进胸膛,鲜红的血喷到日军的脸上, “八个野鹿!”、“八个野鹿!”的漫骂声,冲向山腰,冲进我的双耳。

在矮山下,靠近列火随风阵阵扑近的水沟边,另一个马来军官阿峇斯少蔚,带领四个马来步兵,被哆哆进逼的日军围困在水沟边,他们逼于无奈,冒着生命的危险,纷纷跳越火势猛烈的水沟,向后方撤退。我看到两个马来步兵因为疲乏无力而掉进水沟,被熊熊的烈火烧灼惨叫声响彻云霄,阿峇斯和其他两个同袍急忙将他们从火沟中拉起,可是已经严重灼伤,而此时敌人已逼近水沟边,隔狗2向他们开火,阿峇斯只好放弃救援,带领另外两名生还同袍,在烟雾的笼罩下,冲进草丛,逃回花葩山的总部。

突然,矮山寂静无声了几秒钟,战斗终于结束了!一个矮胖的日本军官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在满地死尸的矮山上转来转去,口中“八个野鹿!”、“八个野鹿!”地秃骂着,他的眼睛最后盯住在阿南少尉那具遍体中弹的尸体上,涨红着脸,朝他吐了几口痰,大声吼叫,“八个野鹿!将他的尸体给我吊在那棵树上!”

位于必比士路31K号的雅片山战役纪念馆,是我们这次行程的最后一站。该馆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呈献了马来军团在巴西班让一役中的英勇表现,凡是超过60岁的乐龄人士可以免费观赏。

我从鸦片山沿着必比士路下山,经过停车场,驻足望向亚历山大分销园,战前那里是亚历山大砖厂区,第一马来步兵旅“D” 营的根据地,亦即马来军团和日军最后决战的地方。我再次穿越时空,回到1942年2月14日的傍晚,这是夕阳西下,余晖暖暖地撒在巴西班让路。这时,我看到为数众多的日本兵,精神奕奕地逼近设在一座矮山上的D连总部约100 到150码的地方。坚守在D连总部的一连兵士,拥有未受损坏的重型武器和自动机关枪,反坦克来福枪及迫击炮,在矮山山居高临下,监视着日军的行动。他们不动声色,故意让日军逼近,还让他们拿走连中的迫击炮,然后才向日军展开突击。这一战,马来军团打了一场漂亮的胜战,日军第一连蒙受重创,死了94人,匆促撤军。后到的日军即刻跳入沟渠,或躲在隐蔽的草丛还击,他们摸不清状况,纷纷在黑夜的笼罩下,向后方退隐而遁。不久以后,愤怒的日军改变战略,他们从亚历山大路闯入亚历山大医院,向手无寸铁的医务人员和职员,进行惨无人道的大屠杀! 一时哀号声,阵阵随着夜风,从医院那里飘来。

我将目光转向第海上,在夜色茫茫中,我彷佛看见有几膄载满军人及家眷的英国海军战舰,望外海朝爪哇的方向急速开去。不多久,他们被守候在海上的本日本军舰拦截,有的军舰被炸沉,其他的则被日舰俘虏,成为阶下之囚,死亡或被俘者当中,有几位是军阶很高的高级将领。

我将目光重新拉回亚历山大砖场区战场,这时黑夜已经在隆隆的战火中悄然退场,1942年2月15日的黎明接踵而来,太阳的第一线光洒在亚历山大路和巴西班让路交接处,战争仍在持续。在新加坡岛的其他地方,日军从四面八方进逼大小坡时区。到了中午时分,据守亚历山大区的皇家军队、 马来军团和其他军队同时车队退到岌巴船坞一带的新居点;市区内的政府机关在敌机一波复一波的轰炸下瘫痪了,所有民事服务先后停顿,自来水也被日军切断了,引起全市极大恐慌。负责保护新加坡岛的联军总司令白思华除了投降之外,已别无选择。当天晚上8时30分,白思华向马来亚之虎山下奉文递上投降书之前,马来军团奉命沿着岌巴船坞前面的岌巴高尔夫球场走向武吉慈明路、莫斯路、再走向华盛顿山、亚历山大军火库、太丰饼干厂、玉高峰、东陵、 泰瑟、武吉知马莱佛士书院(后来的马来亚大学)、亚当路、武吉布朗、广播电台、 汤申路、布莱德路、塔叻机场跑道,最后到达加冷机场,撤退到英军最后的安全地带。那时候,绝后岛(今圣陶沙岛)、布莱尼岛、德光岛和马来半岛最南端的边加兰仍然在英军的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