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0-19

柬埔寨吴哥古迹之旅(17):洞里萨湖


吃过午餐,回旅馆睡了个甜甜的午觉,午后三时半又再出发。这次我们不再参观寺庙,而是到暹粒市以南的洞里萨湖,参观Kompong Phluk 的水上村落。



洞里萨湖据说是东南亚最大的天然湖泊,它特有的河水倒灌的地质现象,不仅造福了周围地区的广大农民,它长年漂移的水上村落也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给当地居民带来丰厚的旅游收入。原来面积广大的洞里萨湖,东南面有一处天然出口,形成洞里萨河,它蜿蜒流经金边,在那里与上湄公河汇合,然后再向南分成白萨河及下湄公河两条河流。每年3月至6月的干旱季节,湄公河干涸,洞里萨的湖水向东南流入湄公河,从越南入海,湖水大量流失,水位显著退低;而当年底雨季来临,湄公河水涨,河水转而从东南向西北倒灌入洞里萨湖,以致湖水充盈,水位迅速高涨。如此每年一度的一退一涨,使到洞里萨湖的面积忽小忽大,变幻莫测。滨水而居的鱼夫,为适应经常移动的湖水,遂创造出一种易于拆迁的高脚房子,随着水位的移动而迁移;有人干脆就建造可以漂浮在水面的房子,随湖水共进退(见左图)。


洞里萨的水位,常年改变,可以从湖水退流时的1米水位慢慢升涨至河水倒灌时的12米深;湖水的面积则可从2500平方公里扩大至100,000平方公里,约占柬埔寨全国总面积的20份之1,大的惊人。可以想象,洞里萨湖水高涨时,大片树林和田野被湖水吞没;湖水退低时,大片的树林和田野又从水中冒出。这样经过湖水的一吞一吐,从新冒出水面的天地,在经过湖水的洗礼后,吸收了湖水的丰富矿物质,特别肥沃。在洞里萨湖周边农田出产的稻米,味道又香又甜(见左图)。据说,整个洞里萨湖冲积平原的粮食产量,高据柬埔寨全国农产量的4分之一,难怪柬埔寨在吴哥王朝定居在这里期间,国富民裕,有“富贵真腊”之称呢。


Kompong Phluk是暹粒河流入洞里萨湖出口的地方,位于暹粒市的西南。一路上,两旁尽是稻田,一望无际。接近暹粒河口时,道路开始变得崎岖不平。所谓的道路,其实只是黄泥堆成的临时车道。由于这里每年都会水涨为患,政府也懒得修路,、开辟临时车道是最佳方案。黄泥路两旁,都有高脚木屋,准备随时拆掉搬走。

从暹粒河坐船出湖,两岸水边尽是漂浮在水上的小屋、小船、浮台、捕鱼工具如鱼网、鱼篓、鱼筐等;在这些主人的木屋或小船上有朱家、杂货店、商店、餐馆、游戏场、医疗所、学校、警察局、、加油站、鱼船修理厂、养猪寮(见图)等,几乎是陆上有的,这里都有,俨然是一个自足的水上村庄。


这里的水上房屋,也有不同的档次,最好的是涂上鲜艳色彩的木板屋,稍差的是用棕榈叶或竹竿编织成的茅屋,最差的就是由破旧小鱼船改建的艇屋。房子虽然简陋,却也可以种植热带花草、铺设神龛,或悬挂国旗。在村庄河道中川行,我们还可以看到划着舢舨沿河贩卖杂货、蔬菜、服装或日用品的船贩, 挨家逐户叫卖(见左图).







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多数是鱼夫.为躲避午后太阳的高温,他们都躲进屋里修息,有的人支起吊床,摇摇晃晃中会周公去了;稍微精力充沛的人就三五成群,围聚在娱乐船上玩乐,或在水上赌场聚赌;其他的人则悠闲地坐在厅里观看电视、坐在安乐椅上看天、在厨房里做饭、在船边冲凉.... 他们对我们这群“入侵”的好奇游客,彷佛视若无睹。好一幅悠然自得而又充满生机的生活图像!正在羡慕这些安于现状的快乐村民时,耳边突然传来一句问话:“这些人好可怜呀,为甚么不搬离这里?”,我对那年轻的女团员说:“汝非鱼,焉知鱼之乐?!”



游艇转入了洞里萨湖,黄色的湖水一望无际,午后的阳光照色耀在湖面上,闪闪发光。带着鱼腥与泥土味的湖风拂面而来,感觉凉凉之中另有一番鱼村味道。

靠近村庄的湖面上,停泊着一艘两层高的大船,导游说是水上餐馆(见左图)。






小游艇拐进了另一条河口,把我们载到了水上养鳄场。在这里我们稍事休息,观赏鳄鱼、购买纪念商品,或享用清爽饮料;养鳄场的小女孩,还自动为我们献上一场精彩的“阿普莎拉情挑龙王”秀,乐得大家又不停地卡嚓卡嚓,拍了不少照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