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2-10

太平怀旧之旅(6):穿街走巷之四

第二轮穿街走巷寻古迹,我把目标放在古打区。上图是位于修道院路(Convent Road) 的的太平女修道院,建于1938年。这间女修道院就在丽晶旅社的左邻,从我的客房窗口,就可以看见它的后院。太平女修道院中学就设在它的旁边。

太平女修道院最早时设在吉辇包,始创于1899年,是三个从槟榔屿来的修女创建的。1938年,女修道院从吉辇包迁来现址后,由其经营的孤儿院和学校,都得到很好的发展。1941年5月,日军南侵前的几个月,这里是英军的军部医院,太平沦陷后,它成为日军的军政监部。


我们没有进入修道院路,而是沿着丽晶旅社前的回教堂街(Mosque Stree) 径直往古打路的方向走,在路口就看到那间建于1897年的古打回教堂(见左图)。

这间百年回教堂, 是太平最古老的回教堂,由拉律区大臣的家族出资建立,起初由古打区印度籍Hanafi回教徒群体使用,20世纪初交给马来族群,此后就称为马来回教堂。它的位置,距离吉辇包(即旧太平原址)约4英哩。这一带当时叫古打村,1860年中期马来土酋雅依布拉欣在这里设立他的行政中心。

这间会教堂的外部呈六角形,其祈祷室则是方形的,三面有游廊,室内空间用木雕宣教台沿着走道和窗户间隔起来。临街这一边的外貌,看起来有点象葡萄牙建筑,融合一点印度莫卧儿回教建筑的特征。在围栏内的中央拱门,开了一个风窗,蛮好看。回教堂内设有墓地,据说雅依布拉欣的妻子、孙子和知名回教大师默哈布里的陵墓就在这里。


从马来回教堂沿古打路往新板的方向走,我们沿途看到一间印度庙、一间华人庙宇和善堂和一间中文福音堂,然后来到太平福建人的总机构福建会馆。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古打路这一段,当年是福建人、印度人和马来人聚居之处。

吉辇包开矿初期,福建人也开始从槟榔屿南下,但人数并不多。根据史料,一些福建人在第三次拉律战争时参与了战事,他们和吉辇包的海山党人并肩作战,对抗新吉辇的和合社党人。他们大概是槟榔屿建德堂的党员,因为在槟榔屿以福建人为主的建德堂(又称建德会,或大伯公会)和以客家人为主的海山党是盟友。史书说,自1880年以后,太平的华人矿区大部分操在海山党人手中,义兴党人纷纷南迁到怡保附近或吉隆坡的矿区,他们走后,取而代之者是福建人。

太平的福建人多数是从槟榔屿迁移而来,以闽南泉州的晋江、南安、同安人居多,漳州人略少,但太平的闽南话则和槟榔屿一样,带着较浓的漳州音。其他的福建人,还有原籍闽北的福州、安溪、惠安和原籍闽西的永春等地。福建会馆成立于19世纪末,1918年购得古打路这块地皮。会馆内的碑刻征信录记录显示,当时太平首富黄务美是这座双层排屋最大的捐献者。

福建会馆大厦建成于1928年,这时候太平的华人人口已经由广东人为主转型到以福建人为主,因为后来近打矿区超越太平,许多棣属海山党的客家人和广东人多外移到近打区去了。日本投降后初期,该大厦曾被抗日军用作办事处。


在古打路与敏路交接处的左手边,有一座两层的洋楼,是拉律、峇东、士那马县县长官邸(见左图)。其对街三角州地带,则是一间较新的印度回教堂。两栋建筑物的资料不详。




1 条评论:

"SENDERO DE VIDA" CATAZAJÁ 说...

Hello, mis mejores deseos para tí, God bless you.